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德慧智教育 |  在线书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熊春锦先生讲解德篇——第十三章 生死

时间:2006-07-12 05: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点击:
第十三章 生死 《老子·德道经》专题讲座 录音整理稿 熊 春 锦 2006-7-9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抽这点时间来跟大家讲解一下“出生,入死。” 昨天,足球世界杯在德国又打得热火朝天。我们研究老子的三生万物,讨论这个“三”,研究这个“出生入死”,结果在这个球场

 

第十三章 生死

 

《老子·德道经》专题讲座

录音整理稿

 

熊 春 锦

2006-7-9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抽这点时间来跟大家讲解一下“出生,入死。”

昨天,足球世界杯在德国又打得热火朝天。我们研究老子的三生万物,讨论这个“三”,研究这个“出生入死”,结果在这个球场上我也看到了这个“三”,也看到了这个“出生,入死。”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足球场上的这两个球门,是不是出生入死之地?守门员扑出,则是“出生”;一旦射进去了,就是“入死”。那可是非常暗合机窍,老子所讲的“出生入死”,那真是无处不在。因为老子在本章之中,没有给出生入死进行任何局限性的定位。那也就是说,这种“出生入死”就包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所以说它也就无处不在。

我们要讲“三”,这一段时间反复地都强调这个“三”,那德国队就弄了个第三名。它本来想闯进前二名,可惜败在加时赛的最后三分钟上,接连着这几个“三”,破灭了冠军之梦。我看到好多德国人流泪心酸,但整体上球迷们都很理智和平静,不像英国球迷那么疯狂,这大概就是“三”的好处吧!

我虽然不是球迷,但却愿意感受绿茵场上那种鲜为人知的气氛。那种气氛常常携带着一个民族整体的人文精神,小中可以见大,细中可以窥全。你看日本可以闯进世界杯,南朝鲜可以闯进世界杯,唯独中国——泱泱大国却难以闯进世界杯。这说明什么?从球场上就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今天,还有最后一场冠亚军之赛。讲完这堂课,我可还是要看一看法国队和意大利队是如何“出生入死”的。你看看球场上那一对生死之门,出生入死的争夺,就是人类后天系统中一切自生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写照。

其实,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全都可以在绿茵场上那一种大拼搏之中全部获得解答,而且那个解答参悟起来是非常完整的——“射门”定生死。到底是谁生?谁死?这个输和赢是真的输和赢吗?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笑看红尘一念间!大道无处不在。常道中的出生入死,通过足球比赛,通过这两个大门,集世俗出生入死之大成,是非常值得游戏人生的不迷者观一观、悟一悟的。

当然,我也不是去亲临现场看,那样消耗太大,还是在电视中看一下而已。你们在座的听众中,肯定有球迷的,可能也有不少曾经为中国足球队而伤心落泪的人物。如果你们要想看现场转播,那可就得熬夜了,最好别熬夜。而且,提一个建议:在看的时候,看别人出生入死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捏着拳头、也不要大声的呼喝,不要跟着球场上的“出生入死”,而把自己弄得死去活来。观出生入死,那就得用四句话来概括:借场炼修心,细调精气神,心静如止水,虚观动中静。

当然这个观球的小建议,也适用于大家现在的听课。你别听我在这里哇哩哇啦地讲,不要注意这个声,去“心静如止水,虚观动中静”。当然,前提是借场炼修心,细调精气神。没有前面这一个,就难以做到后面的“心静如止水,虚观动中静”。

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试一下,掌握这个方法,开始听下面的内容。

 

一 明生识死 重在明德知道立圣心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一章——“出生入死”,相信大家积极参加课堂学习的人可能都已经掌握了,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更多。首先,就是抓住“出生入死”这四个字进行讲解一下。

学习《德道经》第十三章 生死,这一章是《老子·德道经》德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习《老子·德道经》和实践《老子·德道经》都极其重要,是道德实践者进行性命再造、明生识死、破生破死、离生脱死的重要篇章,需要我们共同深入学习、讨论与研究和全面实践。

经过前一阶段我们认真修学《德道经》1—12章,基本上在后天意识系统中完成了“明德知道立圣心”精神系统的建设和确立。按照道○和德一的原则与前题,居于○,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用德一进行性与命两大系统的清地平基的实践,首先在于确立、树立符合五德仁义礼智信的人生观。因为,仁义礼智信她是需要确立在我们后天智识系统的一个五德系统。这个人生观如果不确立,就难以去体悟老子所说的德的人生观和道的人生观,她是建立符合道○德一无为自燃的道生观的前提。

在这个整体把握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自然法则系统性,全面进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再在《老子·德道经》的引领下,顺其自然地跨进明生识死、破生破死的修真之门,全面运用德一进行性命再造,进入“离生脱死”的修真实践,这也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道德实践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弄颠倒了,必须要按照老子为我们设立的顺序,从《德篇》一章章地进入,在“明德知道立圣心”的基础之上,来了解生死,来知生识死,来离生脱死。

光是知道“出生入死”是不足的,老子的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认识如何去离生脱死,不要再流浪生死,这才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以,逐章地去进行详细解析《老子·德道经》,并且同步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在实践当中同步求证,就是我们学习、研究、实践《老子·德道经》的一个总的方案、教学方针。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和修证,我们曾经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从去年九月起,就为解读好本章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与方法的展开和铺垫。例如,讲解《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德慧智教育讲义》系列讲座,比较系统地展开了“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与人生六阶段发展规律的连接和阐述,对于“生”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解析框架。

这些框架的建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并且待机完成的过程。这些框架的建立,都是为了我们能够顺利进入第十三章及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开始学习十三章以后,要注意紧密结合前一段时期的内容而展开。

我们有的同学可能对前一段的内容根本不屑一顾,那么可以说当真正再结合《老子·德道经》的经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真实地学过、体会过、研究过、实践过那些内容,那么下面一章章展开之时你将无法同步跟进。

所以,对先天无为大道德一和后天五德品格的修真与能量的摄入,我们要先把框架建立起来。不要丢掉了后天五德品格的建立、五德能量的吸收,而妄谈德一和大道,要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并且进行同步学习与实践。

不识人生,不知人生,不做一个道德的人生,那么就难以去实践老子的德道人生。先做好一个凡人、一个平常的人、一个能够在家中具有五德的人,才能够问鼎老子的德道人生和掌握他的方法,否则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解析原则:

 

在解析本章之前,我们为了使今后紧密结合我们体内现实的状态进行实践——用理论去解析,都是为了实践的。所以在这里,提一个解析的原则。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也强调一下:要把她做好,把握这个原则,然后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将每一章的解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反复地在其中颠倒颠,真正化为我们心灵中内在的东西,使我们真实地掌握《老子·德道经》当中的本意、真意,并且用之于我们生命的内环境,所以我们在今天首先提出一个解析的原则。

希望我们掌握这些原则。在今后的每一章在解析过程当中自我解析、辅导解析、讨论解析的时候,都遵循这个原则。

对《老子·德道经》的解析,历史上如同对待《周易》的解析一样,我们可以将这两部大智慧的文章可以比较一下。这两部大智慧的经典的际遇、遭遇,基本上是苦命同根。

《周易》和《老子·德道经》在历史上的解析(——例如《周易》),都是分为理派“气数派”两大派系,也称之为“理形派”与“理气派”

其中“象理派”,偏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在显学领域进行解析和研究。

这一学派中,大多数人都是纯粹的经学家。这些学者中大部分完全未进行修真实践,或者只是掌握着一般层次的修真实践方法,进行着初乘而未能“慧明”德“一”的实践,研究大都只是在后天“智明”象理的范畴中进行。

这一学派,在历史上和近代是人数最众多、阵容最强大、地位处于社会主流的一个大学派。其中,许多人都是一元四素系统方法论的坚定反对派,不承认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客观存在。

历史上的“气数派”,偏重于对数和气的把握,并且兼及象理。此学派中,有的人甚至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住“象数理气”的一元四素,全息整体进行研究与实践,以玄学指导显学的应用,偏重于周易用于对万事万物的预测,分析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

这一学派中的研究者,大多数都同时在进行着修真实践,部分人甚至已经进入到了修真较深厚的层次之中。他们的“明明德”,一般都已经达到或者完全进入到了“慧明其德”和“智明其德”的双明状态,而不是像上面的象理派那样在慧明方面是慧盲,只是单一的智明。

这一学派,在历史上和近代都是人数较稀少、但是成就却巨大,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比如说研究《周易》当中比较著名的邵雍,到现在他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的作用力也远远比那些象理派要深刻得多,成就也大。

但是,这一学派历史上较少成为社会的主流,大多数都退隐于都市底层和山林泉水之间。他们一旦能够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则常见盛世的同步出现。像唐朝魏徵他们精通于《周易》,他们就辅佐李世民开创了一个盛世。如此等等,历史上的例子可以说屡见不鲜,像刘伯温也是如此。

“修之身,其德乃真”,是这两大学派在历史上形成分水岭的重要原因之一。修真、修身的真伪、深浅,是构成流派的关键因素。

历史上对《老子·德道经》的解析,同样基本上也是分为两大派别。

“象理派”,抓住一元四素中的“理”,偏重于发掘《老子·德道经》的哲学价值、社会意义,单纯在显学领域进行解析和研究。

这一学派,同样大多数都是纯粹的经学家,完全没有进行修真实践,或者只是浅层次的修真实践,知道一点养生的皮毛而已。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在“智明”而“慧盲”状态下,在经义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这一学派,在历史上和近代是人数最多、阵容最强大、地位处于社会主流、著述最为大胆也最为丰富的一个大的学派。

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完全弃置《老子·德道经》中玄学内容于不顾,纯用智解。——也就是说“一只眼”,“慧明”的眼是盲的,只睁着“智明”之眼进行解析,并且坚定地反对“智明”与“慧明”同步进行解析。因为他们的“慧明之眼”已经盲失了,睁不开了,当然也就会反对两只眼一同发出光明,同步进行解析。

因为他们全然不知什么是“慧明”,也不相信“慧明”的客观存在性。既不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也固执地反对在自己心身中进行实践。这些现象,在近百年社会信德严重流失的背景中表现尤其突出。

历史上的“气数派”,则偏重于发掘《老子·德道经》中一元四素系统性的全部精神营养,“气数派”偏重于对其中“气”和“数”的研究与实践。

此学派中分为层级性的不同,依据对修真方法大系统掌握的层次和级别的差异,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别性。

判断的标准其实极为简单,因为我们人体内身国的“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是以什么为标准、以什么为根本呢?就是很简单的三个字而已——“精、气、神”三宝。

这个“三”,是人体生命性命双重结构系统的三绝学。对“精气神”三宝,已经掌握了哪一类?实践着哪一类?成就于某一类?还是三宝一统地全部掌握并且整体完成实践?这种差异性就决定着其中的差别。

一般而言,自困、自闭于炼精系统者,必然会执着于以“有相”的命体为根本,“动以炼精”是此类最显著的特征。此类以后天意识为主宰,而并不能明晓人体气机系统的真谛。迷恋和深陷于气机系统的实践者,虽然意识系统开始接近后天阳我思识,但仍然是后天阴我意识为主导。虽然在进行着“静以养气”,也同时运用着“动以炼精”的一些方法,但是并不能够全面掌握一元四素方法论,因而也就难以明了“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者的众妙之所在。

只有精气神全系统性地进行比较完整的修真实践,才可能达到慧明与智明同步的双明德“一”状态。当然,绝大部分人有的甚至是双盲,这个德道系统里面是双盲状态,有的是单盲状态一生,真正达到“双明”是比较少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也就比较深刻地解析了《老子·德道经》中一元四素的全部深刻内涵。你只有“明明德”,才能进入其中进行解析和掌握。

“明明德”,是真实解析《老子·德道经》这部大学之道、绝学之经的基础与前提。

这一学派,在历史上和近代人数始终较少,难以成为社会的主流,大多数都是“大隐隐于市”和“小隐隐于山”状态。但是,他们研究的成果却是作用巨大的,不仅可以使他们自己的生命再造得以升华,而且影响力最为深远。这一学派如果一旦能进入社会主导力量时,必定可以见到盛世的同步出现,历史上也同样进行着这样的状态。例如,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崆峒问道”的故事也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修之身,其德乃真”“慧明德”与“智明德”同步明明德,是历史上这一学派在历史上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他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原因。

我们并不主张强行将对《周易》和《老子·德道经》的研究与实践,硬性地、人为地分割为“象理派”与“气数派”这两大流派。我们主张在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前提下,在“精气神”三宝整体把握、系统性地进行实践的前提下,完整地掌握一元四素系统方法论,整体非智识分割性地进行研究、实践和解析,从而维护宝典本身所载信息的完整性,避免各取所需而曲解经典的本义。

对于经典的解读,我们由于“修之身,其德乃真”实践水平的差异性和后天智识的局限性,可能竭尽毕生的时光,也难以全面地接近原著的真义。我们每个人的解读,都可能只是管窥蠡测的见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解读。我们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解读,也可能都是在隔靴搔痒,不能接近本质。但是这都不要紧,我们边实践修之身,边进行解读。以修身促解读,以解读促修身,不断地互补完善和升华。只要我们不固步自封、骄狂躁急、贡高我慢,那么就是在逐步地集腋成裘、汇溪成海。

另一方面,我们不断主动地运用已经产生和拥有的“智明”和“慧明”,高度重视慧明初级阶段的直觉与灵感,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原则:心居道○用德一,太极在手意不迷,三生万物用一解,顺逆互化用旋极。解析不离三元(源)学说、三因学说,全面整体把握住一元四素解析方法论,那么我们的解析就是在走近老子,就是逐步地实现与老子同在,就是在实践和完成“与圣人居,与圣人谋”!

希望和祝福我们的“修之身”和“解读经”,在老子道○大唯物主义思想的哺育下,在老子唯德辩证法思想的引领下,同步精进不息,诞生出新世纪出类拔萃、能够全面掌握和解析老子思想的优秀人才,将历史上这两大流派汇融在我们的《老子·德道经》学习、研究、实践的这样一个进程之中,从而为民族道德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听了看了大家的发言和所写的文章,深切地感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修之身”与“解析经”同步展开以后,已经出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寒于水”的可喜进步和成果。

希望大家都能踏在我的双肩之上,登上《老子·德道经》的殿堂,进入老子德道弘论的众妙之门!乘着咱们还腰未弓背未驼,期望大家都惜时如金地赶快上,早日登上老子所阐释的人间绝学的峰峦之巅!

 

三、解读:

 

《老子·德道经》的第十三章,是一个一元四素极为完整的章节。德与道和象数理气六个系统极为完整,只有全面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才可能比较全地解析清楚。我们在解读时,要整体性、系统性地把握。

某些细微内容,甚至是三口不言、六耳不传的“命靠师传”的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已经在其它场合和机会中都进行过一些藏头露尾式的介绍。在此时,就只能点到即止,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了。

大道可以依据从前在心神中确立的方法论,同步地进行心领神会。会心之笑,也可能就在你的同步聆听之中。

 

本章可以分为五个自然段进行解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③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出生,入死”。

 

   这个第一段字数虽少,却是本章的灵魂所在,每个字义都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先注释字,对每一个字的历史流变都介绍一下,方便我们掌握其中的真义:

1: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构形中,“出“字的上部是“止”,表示脚趾的象意。下部,则像洞穴出口处的形状“∪”。整个字形意,是表示脚从洞穴口中向外迈出,是表示人向外走出的意思。小篆中表示脚的这一部分,在后来的演变中成了“屮”,下部还是表洞穴“凵”。四方形,上边少一横,也就是像我们看足球的时候所看到的大门,跟那个一样。

”,是指由内而外,与“入”和“进”刚好相反。这个象意我们要掌握,有哪些洞口,“出”就是这样一种形态,世间万物当中的出生,不都是从这个形象的洞穴出口处而产生的吗?

2:甲骨文、金文、小篆的“生”字,底部一横表示大地平面,地面上一株小草。

“生”的本义,是草生长,像草木生出土上。引申义,包含活着、生存、生育、滋生、产生、出生。

3:甲骨文、金文、小篆中“入”字的上端,都是像意尖锐的东西,就像一个三角一样。你像甲骨文尖尖的角,三角,而金文这个尖角上面还有一块圆圆的、长长的,象征着尖锐的东西,表示尖的东西可以进入物体的内部。你看看足球场上那临门一脚起来的时候,足球飞起来是不是就像这个尖尖的东西进入对方的门呢?

“入”字的本义,就是进入。《说文今释》:内也。向从上俱下也。[译文]入:进也。象从上面都下来。

4: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死”字,左旁象形死人的枯骨,右旁是一个弓腰施礼的“人”形,整体构形像一个活人在尸骨旁凭吊。《说文》:澌也。人所离也,即精气穷尽,人的形体与魂魄相离之谓。

但是,我觉得小篆这个“死”与甲骨文和金文的“死”之间那个象意当中,那个原始的“死”字更容易象征着人世间的生死的“死”:一个人,夫妻之间一个去世变成了枯骨,另一个在旁边吊唁,这就是死。这就使得这个“死”字的象意,更能引起心灵的震颤。这夫妻之间本为一对阴阳,而其中一个死于“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在历史上已经流变成一句成语,形容人们“甘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舍死忘生地在危险环境中完成责任、义务和任务。这句成语在现代仍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刘康德·老子直解》说:指人离开了生存就必然走向死亡, 这都是一些社会性的解释,不能说是直解。《李安钢·玄参道德经》说:出世为生,入地为死。还有许许多多学者们在泛义上的解析,都含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些解析,因为《老子·德道经》的理无所不包。

我们在第三版《老子·德道经》中,注释了一下句义:“万物及人的生与死是自然界的宏观规律。在一定的阶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说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为因果,所以要想绝死,必先断生,摆脱这一对阴阳的制约,复归于德一”。并且,引证了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我们的注释,虽然主要从哲学意义上进行解析,但是却也同时将修义暗含、包涵在其中。

 

这一段四个字,若想完整解读,首先需要明“生”和“死”。在明白“生”与“死”的前提下,精通“出”和“入”,然后再整体性地参悟,也就容易把握住老子思想的本义。

”与“”,讲的是万物及人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在先天的无为的“○”与“一”诞生了后天的有为的“二”的阴阳属性以后,一切后天的有为的人与万物自生性的生、长、成、灭,也就自然地受到二这个阴阳的整体制约,就必然在太极中旋转不息。生与死是自然界的宏观规律,处于二这个阴阳状态下时,就难以摆脱自生和生与死的纠缠与制约。因此,在离开道○和德一的状态与环境以后,处在二以及其它任何“数”值之中时,都必然是有生必有死。生与死在太极环境中,本身就是一对阴阳属性的平衡制约。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为因果循环不息。

只有断生或者绝死,使这个“二”改变成“反也者”成为“一”之时,这种互为因果的链环才被打断,转化成“一”中的存在,因为“孤生难成,独死不继”。生与死这个二的转化成一,并不会是“孤生”或者“独死”的现象存在,而必定是生与死这个后天有为的二,向摆脱后天的制约、向德和道这个先天无为的环境和状态进行逆变,才能真正实现“无生亦无死”。

当我们还未能识破这个生与死之时,也就还是深陷在个生与死阴阳二的漩涡之中。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并且建立,去识破、认识这个生与死。

那么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个生与死呢?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们看一看,我们常常是虚有其大,而没有其“细”和“易”。老子的这段话,可以说就是认识和破解生与死因果链环的关键技术方法。我们已经知道老子的学说,是“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论身而兼及天下的大系统论;那么,修之身,就是老子大系统论的细和易。我们解析生与死,必须首先抓住“修之身”这个“细”和“易”,在身国中认识和破解这个生与死。

那么,我们身国中生与死的“细”和“易”又是些什么呢?这些“细”和“易”才是识破生与死的关键啊!研究老子学说,千万不可以孤立地讨论整个人的生与死,而是要更深更细地再深入到生命双重结构性与命的系统中,分析先天三元的生与死,分析后天三源的生与死,分析身国中精气神三宝的生与死。

身国之中这些细微和容易生与死的内容,完整地贯穿在生命的生、长、成、灭的胎婴、幼儿、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六大生命时期之中。我们长期都是身处在众多的“细”与“易”循环反复地出生入死真实境地之中,遍历着重重的生与死,反复经历其中的生与死,出入于其中。但是,却从来没有觉悟出我们本身从小到大已经遍历了无数次的细微和很容易的出生入死,我们就在长期地、反复地流浪生死。只是这些流浪生死,表现在我们生命身国内部的细小和容易发生的环节之上。

生与死,其实在修真生理学之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例如:心念的起与灭,是生与死;情欲的起与消,是生与死;身根的起与缩,是生与死;阴阳和合中同,样存在着“出则生,入则死”。……

精气神三宝的生与死和出生入死,是生与死的总纲。

我们在分析它们的出生入死时,要把握后天和先天这个根本性的原则进行分析。后天的精气神三大系统本身的出生入死,我们都要弄清楚;先天的精气神三宝的出生入死,我们也要熟知详解。要在此基础上,更加整体地掌握后天精气神与先天精气神相互之间的出生入死,并且还要把这些掌握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生命的、生活的、家庭的、社会的实践。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老子揭示“出生入死”的本义。

后天不入死,先天岂能生。

例如:什么是后天精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先天精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后天精与先天精之间相互转换的出生入死?——浊精不入死地,阳精岂入丹田。

什么是后天气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先天气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后天气与先天气相互之间的出生入死的转换?——一呼一吸有生死,一动一静含生死;先天真息不生,后天呼吸不止;后天呼吸不止,先天真息不真

什么是后天心神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先天心神的出生入死?什么是后天心神与先天心神之间相互转换的出生入死?——心阴不入死地,心阳不生性天。

这些分析纲要,我们要作为前提把握住它们,做到既有细易性,又有系统性。

后天系统中每一个容易和细微的生与死,后天与先天两大系统内众多的这些生与死,才是我们性命整体生与死的关键。后天与先天出生入死的转换,才是修真者离生脱死的关键。终止那些细微和容易发生的生与死,进入到无生无死那才是离生脱死的境地。人的生与死,是细、易生与死的集约,是量变到质变转换的必然。要想认识和破解身的生与死,就必须弄懂弄通身国中众多的、多层次的细与易的生与死。

从细与易处识破生,脱离死。将每一个细与易的出生入死转化成无出入、无生死,复归于先天无为的德一和道○。汇细流而成大海,图难事于身中易于把握之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在整个性命的全系统上真正地、根本性地离生脱死,无生无死。

关于这个“生”,首先我们应当掌握整体自然界具有三大类的“生”。哪三大类的生,我们想过没有?抓住了没有?其实老子给我们揭示得很清楚——这就是化生、益生、自生这三大类,自然法则当中存在着这三大类的“生”:

道与德之生,道生之,德畜之,而无心无意,无私无欲,这种生属于化生;天地之气的天德下降、地气生升产生的阴阳交合,生成能量益生于万物,利益万物而不利己属于益生;万物阴阳及人类男女交媾,建立在有私有欲、利己繁衍的基础之上,这一类身国中内部以及男女之间产生的生,就属于自生

为什么要说产生在身体内部呢?那的确我们每个人身国当中,就是一个生死的“培养场”、“生产基地”,随时随地在产生着形形色色的生与死。为什么呢?因为心中有私、有欲、有贪,所以它也就在每时每刻在进入生死,在遍历着生死。不仅如此,而且在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也产生这一种生,这种生就属于自生。

我们将《老子·德道经》当中所讲过的这些生提出来升华,通篇地颂读了《老子·德道经》以后,这三种生也就展现在我们的慧明之中,就会知道:哦,世间万物都有这三种生,这“三生”也是“三生万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在第四章中,就首先揭示出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首先揭示生的无与有的辨证关系。紧接着在第五章,展开了他那最著名的道生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在开卷不久,老子即论生之理,而且首先界定“生”在有和无之间互化。这个虚无生万有,是解析“生”的前提和原则。

先天的虚无、后天的实有,虚无的普化众生和实有的利己自生,这是我们在解读中必须牢牢掌握的纲要。而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益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四个生化之内,唯独道的本身、道的上面是无生的,没有什么生道。道本身虽然生一,却是一种无增无减的普化众生,而并不是“自生”。道的“无”和德的“一”,都是先天无为无相的状态,她们并不“自生”。这一生化特点,正如“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万物只有进入二的阴阳属性结构以后,才会出现自生的现象和规律,而“自生”才是生与死缠结不解的根本性的原因。这个“自生”,就是生与死招来而挥之不去的原因。自生之因,产生自死之果。这一点,结合本章的“出生,入死”,我们就可以看出,有“自生”必有死。

唯独道本身无生而来,不自生而化,位居至高无上之境。大道普被化生,而生化先天之德一。这个德一同样也是普化众生而不自生,故无自死的制约。“一”不自生却能化生二,并且化生为仁义礼智信五德子系统而渗透入万物之内外,成为万物自生和不自生之本。

这点,我们要看到、而且要把握住。德一是妙化之灵魂!无论是在后天的化生、自生,还是向先天的转化,无自生,都离不开德一。一生二,二被一所生成以后,后天的有为、有相阴阳的制约即开始形成,阴阳交合自生的可能性即开始出现。——为什么说可能性呢?因为有的虽然在二里面,但也并不见得处在自生的现象之中。生于物而死于物,也就开始成为因果关系的必然。

阴阳二如果不中止自生,并且将自生转换成益生和化生,用德“一”而逆运复归于德一和道○,则必定会老死于二而生三。三被阴阳二所生,已经携带着自生的特征和痕迹,如果不用德一而逆反复归于先天的无为的德一与道○,如果不中止自生转化成益生和化生,也就必然会终死于三而化生万物。

只有先天无为的至道和淳厚没有朴散的德一,既无自生的欲望,也不具备阴阳交合而自生的特性,才能真正脱离生死的制约,没有生死的困挠。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具有三大分类。

其第一类,是最常见的一种阴阳“形交用浊精”而产生的自生。这种“形交用浊精”,牝牡之合而朘怒。这个朘怒,是后天浊精之生,其过程中的出生入死,最为典型和形象。

其中的先天精与后天精的转化,精化而牵动气动和神动,心神动又调动气动和精动,精动又泄动真气与损耗心神,其中所出现的出生入死几人知啊!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出生入死,精气神三宝本身的出生入死,他们这种相互之间的出生入死,他们每一环节的出生入死,都是人类最常见的“百姓日用却不知的。虽在生命中活动中历尽了出生入死之常,频繁地在导演着、表演着出生入死却浑然不知。

那么如何才算觉悟,而不被这种自生所囚困呢?老子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只不过是在第十八章:“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这一段,我们在此暂时不能够展开讲。今天,我们还只能是先在理论上建立一个系统概念,留待讲到这一章的时候再详论人类的自生,在“形交用浊精”的家庭现象中,如何离生脱死。“反也者,道之动也”,效法天地及脱离自生的生死陷阱。

第二类,是“气交形不交”,后天精转化为先天气而用的一种非自生性的益生。

例如,天与地之间虽为阴阳,“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而交合,生成的能量能够普益于万物。但这种交合,却是一种“气交形不交”的不自生而利益众生之生,就称之为益生。

再例如:太阳和月亮虽然同为阴阳,但是形并不相交,其光又相互辉映,相交为大地照明。这类交和,就是一种“气交形不交”的不自生而利益众生之生,就称之为益生。“益生曰祥”,那你就踏上了吉祥之路了,就能够开始知道如何去离生脱死,破生破死了。修真界效法天地,将后天精转化为先天气而用,就是一种非自生性的益生。

第三类,则是一种“神交无名痕”的更为高级层次的、不自生式的化生。

例如,在道“○”和德“一”的化生特征中,就是一种无名无相、无迹无痕的、不自生的化生。万物之中,人是万物之灵,唯有人才能明白这三种“生”,并且可以摆脱自生而效法天地的益生,并且进入德与道的化生。

而且,全面弄通、弄透这个自生中的易与细,“反也者,道之动也”。穷透其中的“颠倒颠”,明“出生”,识“入死”,用“出生”转化其自生为益生和化生,规避和转化其中的“入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之户”,这在自生一类中是普遍的自然法则,出生入死也是其中的必然。

堪破生死,就要首先知生识死,并且以上善出生入死,会出会入,明明德而用德进行出入,驾驭其中的生死。从自生的全过程中逆用阴阳,不离后天而用先天,后天中取用先天,“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从自生中过渡到益生阶段,“益生曰祥”。这,就是尘中脱尘、居尘出尘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历史上,用出家来逃避精气神的出生入死,其实只是近几百年之事。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开社会整体因素以外,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佛学的影响,二方面可能是因为古代全面的系统的修真方法出现了大面积的失落、丢失,人们已经较少能够有人用口诀为索引来解读《老子·德道经》。

这一点,仅从德篇被置后、道篇被置前的现象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因为这样一颠倒,也就根本无法按照老子的思想,循序渐进地由德而逐步地进入道。往往是开篇即空言大道,妄谈大道。没有后天的人心的转化、身体的转化,出生入死都不明,何以进大道呢?

这些“生”的特点,我们在解读中必须要把握住,才能全面正确地解读生与死,以及“出生,入死”;才能把握“出生,入死”,而运用“出入”得长生;才能人法于天地,法于德道,法于自燃而破死离生,无生无死。

老子在前面的第九章中,还深刻地第三次用到这个“生”。他指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这里面,就有一个“戎马生于郊”。这一段论述中。除了哲学和社会意义的内含以外,同样也是在揭示身国中“心猿意马”内的“意马”。意马是私心贪欲的总根,它的生生死死、它的出生入死没有一分一秒地停歇。生欲即产死,念起则精亡。

却走马以粪”,就是锁意马于身国内三田中肥田利耕种;“戎马生于郊”,战马疲于奔命,生驹不在马厩、却在战场郊野。意马驰骋于身国之外,精气神同样生失于战场。“戎马生于郊的原因:其罪,就在贪欲;其祸,就在于不知足;其咎,是贪欲拥有而产生。

在进入第十三章以后,即全面解析生与死,但是这些前提我们必须先消化掌握以后,才能更好地解读本章。

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动手动笔,解析一下我们自己这个可怜脆弱的性命中最细微和最容易发生的生与死。组成一张大表格列出来,既细致入微地分析每一项的生与死或者类同的生与死,同时找出如何用老子的德一与道○的理论和方法来破解这些生与死。那么,也就找到了我们每个人修真通大道的路径了,修真也就容易在知道明德立圣心的基础上,在精气神三大系统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方便简捷之路,打开自己的生死之门。

例如:精、气、神三宝,是我们性与命共同的三元(源)。精,分为先天元精和后天浊精。精是先天之本,后天养形之源,是我代我生之宝,是人代我生之物,是人类自生、益生、化生的基础物质,这可要整体把握住。如何破这个精的出生入死?从“自生”而转化成“益生”,甚至达成“化生”?怎么办?——还是老子那句话:“图难于其细也,为大于其易也”。这,才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的根本。

人体精神系统中神的阴阳是什么?人类精神系统的○、一、二、三是什么?常道有哪些?非常道又会有哪些?哪些能够主宰化生、益生?哪些是主理后天的自生?它们在主宰自生过程中的变机是什么?我们应当将它列出来,分析其生死,研究其出和入。找出其中如何不自生而益生的办法,甚至升华为化生的办法。我们如何通过居道○用德一,守住什么来驾驭阴阳的自生,后天中用先天而趋生避死,使精神系统长盛不衰?

人体精神系统中,生与死的最主要的温床是后天意识系统的人心。人心是造因的种子,心生于物而死于物,心性修持大道生。

心是修真的统帅。不识心中的生死以及它的出生入死,不能使它离生脱死、无生无死,那么必定一生都是在盲修瞎炼。心性生德、生道,而不生尘、生浊,才是性命修真的正途。心无生死,才能更好地明白和把握住精的生死和气的生死以及神的生死。

研究和实践心的摆脱自生,形成益生,升华为化生,这是修真的总纲之一,是修真的统帅,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根本之所在。离开这一原则,性与命的修真终成泡影。

在人体内的气机系统中,气的分类很多但是都不离阴阳。先天气后天气,正气病气,都不离阴阳属性。气机系统的○、一、二、三是什么?常道有哪些?非常道又会有哪些?哪些能够主宰化生、益生?哪些是主理后天的自生?它们在主宰自生过程的变机是什么?气的出生入死的表现特征,我们能够全面细致地掌握和分析吗?能够厘清其中的顺变逆化,以及化生、益生与自生吗?

气,同样只有摆脱自生,进入益生,升华为化生,才是气机系统归真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明显地既具有无相特征、又具有有相特征的“精”的系统中,人体精水系统的○、一、二、三是什么?常道精水有哪些?非常道精水又是哪些?哪些精水能够主宰化生、益生?哪些精水是主理后天的自生?它们在主宰自生过程的变机是什么?是否能够调控和把握?先天精后天精,此物生死如何分?

精,又是气和神的基础。此精属水又真如水,它似水承载气与神的生命之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善治水”,治的就是肾水,治的就是浊精。此水阴转阳变善了,才能利身国万物并且“有静”,而在静中、定中升华,阴癸水转变成阳壬水,阴浊精转化为阳精。水中阳精“故几于道矣”,而分离出先天元精则不困难。

这个精水的生死之谜不破不解,离开人体精气神而谈《老子·德道经》必定是左道邪言。识到了、破得了生命中精水的生与死,那才是懂理论的半个把式。不仅能掌握精水的生死,还能够精通精水的“出”与“入”的全部秘密,并且“正善治”而令精水能够变自生为益生同时能够进入化生的人,那才是研究实践《老子·德道经》的真把式。

老子在整部《德道经》中,多次论及生与死。我们应当注意综合和结合起来进行解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解析精气神的生与死。

例如:“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这一段论述,对人体内“精水”的生死,炼精化气;对于人体内气的生死,炼气化神;对于人体内神(心)的生死,炼神还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我们每一位修真实践者,在自己的身国中实践和遵循了这些玄德没有呢?对于精、气、神是否是“生之畜之”?当萌生了精、气、神是否还是用欲心占有而生死于物?精气神在体内增长时,我们是否还在继续运用阴我私欲心主宰并且耗费它们,自寻“死之徒”用呢?——“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老子在第四十一章中,还深刻地指出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和原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在金水分形的全过程中,我们不可以忘记硬之坚强者,死之徒也;而软的柔弱微细,才是生之路。精、气、神“不失其所者,久也”;后天浊精、浊气、人心(识神)“死不忘者”,不忘守元精、元气、元性者“寿也”,“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与死,是《老子·德道经》中重要理论和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明生死,知出入,“反也者,道之动也”这才是对“出生,入死”的完整解析。

生与死,可猜可析。在繁多复杂细微的出生入死之中,修心修性需要靠每个修真者依理自悟而解析,并且同步进行实践。但是,对于某些涉及命功的出生入死,则要恪守“未遇师指莫强猜”的古训。当未能心居道○而用德一驾驭心身者,强猜而妄试者只会促死,而不能延生;更不用说离生脱死,无生无死。

但是,老子对于“未遇师指莫强猜”的内容,其实也作出了大量关键性的揭示,只是需要慧明与智明相结合而进行解读。例如:“毋其所生”、“益生曰祥”等等论述。

“夫唯,是以早服;早服之重德;重无不克;无不克莫知其;莫知其,可以有;有之母,可以久。深根固柢,生久之道也”。

“有无之相生也,易之相成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民之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死”

“夫唯无以生者,是贤贵生”。

《老子·德道经》中,介绍了大量出生入死方面的内容,既论生死也言出入。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探讨,也可以在以后结合着经文逐步地进行一些解析。

精的生死,气的生死,神的生死,在整个太极阴阳境之中的出生入死,在三生万物之境的一切出生入死,修真者必须细致入微地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精的出入,气的出入,神的出入,阴阳之间的出入,三类的出入。出生入死,是一部完整的技术方法。

——特别是“精水”的出生入死,是性命整体升华变化的关键和基础。自古以来不著文字,所以在此也就不再深言。然而对于“心生于物而死于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却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

修心而使人心智识无生无死,这是学习研究实践《老子·德道经》的关键,也是修真者是否能真正“无死地焉”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点没有实现之前,不必妄论精的出生入死。

对于各种出生入死,我们在过去的岁月中,曾经适时地做过一些介绍和分析。例如阴阳的出入,我们曾经结合太极图的哲理,就性体的出生入死介绍过一部分,也是曾经讲解过的。在这里,由于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宜全面展开专业性的内容,主要还是就哲学意义、生命意义、社会意义逐步展开一些解析。

生与死,这是万物生成发展与消亡的一个共性现象。万物离道失德,则必然这样生生死死,因果互根地循环不穷。万物只有彻底复归于德道,才能离生脱死,居于德道则能无生亦无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没有后天的自生之弊端,她只化生先天无为之德。位本先天的德一,又不自生地化生出后天有为的二,阳升阴降,“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阴阳的二之中,广泛存在益生和自生两种现象。

这需要我们注意到:由于阴阳二,只反应出万物的阴阳属性信息,而不是万物本身的全息,所以益生和自生两种情况会在二的属性中反应出来。然而,这两种情况的同时存在,其中的原因则是由阴阳二所含德一能量的多少和完整性所决定的。这个德一能量的多少和完整性,决定这个二是自生还是益生。

“三生万物”,则是万物自生的基础数。

例如人类,就是因为具备精气神这个三,才能通过精而自生。

人的这个精如果能够转化成气,通过“炼精化气”,将精气神这个三转变成为二,那么就可以不自生而能够进入益生。当气与神这两大系统中,这个二中的气机系统也能够“炼气化神”,那么二也就能转变成为德的“一”,此时也就既无自生、也无益生而进入了化生,此时即是真正的离生脱死状态和阶段。

当这个剩下的这个神性系统的“一”真正地德一淳厚,没有缺损,能够进行“炼神化虚”之时,这个德一的神性系统也就能转化成为道○状态,进入化生之中。此时,也就稳定地既无出生,也没有入死的情况存在,真实的无生亦无死也就自然出现了。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有很多人轻易地、单纯地靠这个所谓的“神”,以为就能够闻道。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转换当中,如果我们缺了这个一能够实现吗?所以,很多的神迷者其实还在自生自死,在自生当中升降浮沉,远远没有达到归德入道的状态,所以也就不能轻言“我已经是佛,是道了”。

三生万物的顺变,则自生无穷无尽。流生浪死,出生入死而无止息。其中还会由于因果互用的原因,而出现千变万化的自生,使人目不暇接。阴阳的二,只反应事物的阴阳属性,所以可以既反应出“益生”,也可以反应出“自生”,而自生又是出生入死的根本原因。

三,又是“自生”和“出生入死”的基数。我们从人体的精、气、神这个三,从这个三的顺用和逆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的结果。

那么,三生万物而出生入死运动规律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在《三生万物中气为和是和谐发展之道》这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万物生成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三种能量推动它们进行变化——阳性能量、阴性能量、德一(真空)能量。德一的这种无形能量,始终是阴阳万物健康发展的灵魂。因为三生万物的“三”,是由三个“一”——也就是“111”所组成的。阳中有一,阴中有一,德一本身即具备一。只是这三个一,在万物的内部其各自的含量参差不齐,能量的强弱和大小多少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异构性,但是都离不开这个三的共构性。

这个三之内每一个一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着其它两个一,并且影响着整体。它们一方面相互影响,一方面作用于整体。其中,阴内虽然有一,但是如果此一不足,不能平衡和制约此阴,那么此阴必盛,而夺耗阳内之一。阳之一不足时,阳必势弱而被阴所乘占挤压,形成阴盛阳衰。德一的储备与获得如果同样不足,不能在阳中扶生它强大,不能在阴中制约平衡以及转化阴,那么出生入死也就在所难免。

例如,以人体内的精气神这个三为例进行分析:精属阴,神属阳,而气则属德一。这个德一,包括着体内储备的元气和能否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的天德之气。

先分析一下这个“精”。人体精中的德一能量如果不足,不能制约、平衡和转化阴精,那么阴精必然旺盛,使阴水泛滥,“自生”式的出生入死必然频繁而不能自制。不仅会掏空体内元气德一的储备,而且直接损伤其神,使意识昏沉,智力下降。心的出生入死频繁产生而心生于物死于物的现象,比比皆是。

精属阴,其中的“一”如果充足,精中的阳水成分能够制约和平衡阴水成分,精足不思淫也就自然地产生。其出生入死将明显减少,库藏的元气必然损耗减少。如果得法而实践,炼精化气,精就自然地能够离开自生而转变成益生,转变成为元气而补充库储的不足。同时,由于肾主智,肾中精足,则自然还精补脑,使意识阴我心在大脑办公室内的工作进入正常状态。有助于修心而使心不为物所拘,减少“心生于物而死于物”发生的频率。

再分析一下这个“神”。精气神三宝中的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其中能主宰人体“自生”的,却主要是在心和大脑中主持智识工作的后天意识心神。心神这一系统中的德“一”,如果不完整、不充足,那么后天意识心神就会浊念纷纭,欲念纷呈,杂念丛生。心念注于物而频生频死,出生入死循环不息。不仅加速其本身内在不足德一的深度损耗,而且由于心为一身之大主,后天意识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总管,意动则六根全动,既损精又耗气,同样是精气神三宝俱损。正所谓“一损三宝俱损,一耗三宝全耗”。

心神在后天中“自生”不息不止,是人体生命中最频繁的出生入死者。心神的这种自生式的出生入死,从每天一睁开眼开始,也就一刻也不愿意停歇地展开生与死的无穷循环。念起念落即生死。不论前五根是否遵从这种生死搏杀而动,它都在消耗着精与气。因此,心神也就成为人体性命整体出生入死,在自生中循环不息的种子。

因此,使精神系统获得丰富的德一能量,使其中的“一”充沛,使心神从自生状态早日转换成益生状态,甚至化生状态,就是修心的关键所在。心神摆脱自生,进入益生,“益生曰祥”,心不被物累,心神不被物所拘,心生于物而死于物即告中止。

心中三个我转化成两个我,三逆反为二,即能进入益生状态。二转化成一,真我真性居心而主宰性命,则益生自然转化成化生。一转化成道○,此时即无心无意,化生稳定而心道功成。心道功成而化生身国中的一切,水精一统,元气归一,性命相见,那么“修之身,其德乃真”也就自然地变成现实,而展现在修真的过程之中。

上面解析了“精”这个阴中的德一的作用,解析了“神”这个阳中的德一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气以为和”的这个“气”。

气,本身即是德一的一种能量显现形态。德的这种能量形态,如果它的仁(木)、礼(火)、信(土)、义(金)、智(水)五种元素完整不缺,而且纯阳不杂阴、并且淳厚完整之时,就是德“一” 的状态。

“中气”并不完全等于是德一,这一点差别是存在的。只有当中气完全具备绿红黄白黑五色,并且五色之气汇化成为光,此光无所不透无所不照时才能称之为德一。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慧明看到了这种光、那种光,就认为自己的德性挺高了,已经可以凭这个德入道了,不存在这一个鉴别。除非你真正地达到了此光无所不透、无所不照,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德一。

三,虽然由三个“一”(111)所组成,但是其中的“一”已经具有“阴”和“阳”以及“中”的降解。“一”在后天万物之中,已经并非本始、初始的“一”。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用“中气”来体现和表述阴、阳、中内的德一,用气表述“一”。

,一方面说明阴、阳、中内都存着气,它是“一”的能量元素;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代表“一”的气,是“三”的内部能够实现统一与和谐的基础,是每个物中的“三”能够正确顺化与逆变复归德一的源动力。

人体内的“中气”,常人都是以元气储备的形式为主要状态而存在的。人体生命在女十四岁、男十五岁以前储备的元气,供给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三大生命阶段在后天环境中使用。这一中气的储备量是有限的,它被“神”和“精”这两大系统在它的上方与下方不断地调用。枯竭耗尽的早与晚、迟与速,则因人而异,因为内因和外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气入浊精之中,为气死而精生;气入后天心神中,则为气死而智识心神生。所以,善执生者,必然要善于把握住后天系统对中气无谓的消耗,要能够执持住库储的补充与增加,始终维护库储的充盈饱满。

开源节流,是使精气神保持充足的一个重要实践措施。开源,需要修持德性品格,来与德一能量的频谱谐振而能受纳接收。需要按照方法实践,打开门窗引入天德能量进入内环境,通过受纳而转入储存。节流,需要“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修心养性,陶冶性情,心不被物累,身不被色诱。自觉地将“自生”逆向转化成“益生”以及“化生”,后天转化成先天即是“益生”的起步和展开。只有完整地将对先天元气、对这个中气的“开源节流”把握住,执持住,才是善执生的起始。才能真正实现“中气以为和”,充分全面地使“三”内的三个“一”都饱满无缺,并且能从自生转化成益生和化生,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由此可见,气的出生入死才是神与精出生入死的关键所在。精气神俱足的关键是气足。气,才是人的性命整体出生入死的关键之所在。“中气以为和”,是维护、提升、转化精气神三宝的根本。

仅从万物之灵的人类进行解析,解析生命的精气神三宝,我们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出生,入死,皆由这个来演化而成。三生万物,就是万物生死的本质。中气以为和又是三生万物的根本因素,是本质中的本质。

三生万物其内在的道,就是阴一、阳一、德一。一阴一阳,盈虚消长,进退存亡是万物出生入死的属性和表象,而决定阴阳变化作用的是德一能量的多寡与流行。“中气以为和”,是决定万物生死的根本机窍。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出生,入死后天的“三”而执一者为“生”,出“自生”而归“化生”者为生。得其一者,万物则生。后天的三纯以精而“自生”者,耗散中气,令中气转化为精而被自生所用者,即“入死”。天毋已清恐裂,地毋已寧將神毋已靈將恐歇,浴毋已盈恐竭,侯王毋已以高恐蹶。 这也就是说丢失德一者,深陷于后天有为,罔顾先天无为者,万物则入死地。

老子“出生,入死”的学说,博大精深。对我们从德和道的高度全面认识万物和人的生、老、病、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我只能将比较重要的、相对而言是比较关键的一些纲要,作一些挂一漏万、粗线条式的简介。以待大家各自深入展开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正确地指导我们的经典诵读教育和对《老子·德道经》“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具体实践。

在花了大量篇幅解析了“出生,入死”这四个字以后,关于本章后边几段的内容,我想大家就比较容易解析一些。掌握了第一句,其它的可以说就容易解开。因此,我在此只对几个关键点的地方,讲一点解读的体悟。

 

“②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这个第二段中,分为前后两部分,既要注意分解也要注意合解。先解析字,再解析句,会比较深入一些和全面一点。

注释:

1:金文“徒”字,上部是“土”,下半部分是“止”,止在土下。后来流变又加上一个形旁“彳”,本义是“步行”。小篆“彳”是形符,“走”是声符。《说文》:步行也。又为党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孟子腾文公下》:圣人之徒也。

徒:类,属的意思。 “生之徒”、“死之徒”的“徒”,是同类之义。一群人,这个意思。

2:甲骨文:古代人们是使用算筹来进行数目的记录。竖着放上一根算筹,就表示数“十”;横着放一根算筹,就表示数目的“一”。用这种竖放与横放来区别一和十,这种初始的朴素文字的心境,对我们解析《老子·德道经》很有帮助。

文字流变为金文和小篆以后,开始在“”竖画上加一个小圆点。到了小篆时期,这个小圆点出现了延长,构成“十”字形。标准字形也与小篆相近。《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十”的基本义:数词,代表九加一所得之和。这个“十”里面。我们要注意隐含着九,这个九很重要。

3:甲骨文是三根算筹整齐地平放。三的基本义:数词,二加一所得之和。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易·师》:“王三赐命”;荀注:“三者阳德成也。”;都含有老子论述的意味。

4:金文,“動”与“童”同字。中间象形一只眼睛,下面似上東下土。“動”,基本义是脱离静止状态。人类的确是这个眼睛到处乱看,眼一动心就动。——心灵的窗户,很形象的。如果说能够垂帘内视,那么就能够制眼而制心。

小篆的“動”,是形声字。“力”为形符,“重”为声符。

 

关于“十有三”:现在大家讨论,可能还存在一些矛盾。有的人甚至引经据典,把汉代产生的一些经文当中都搬出来,要证明这个“十有三”是指的“十三”。觉得可能老子“糊涂”了,非得把中间加一个“有”字,没有去直接用“十三”。

我们在第三版《德道经》中,句义中简单地提示了一下:“向富有生机的方向发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发展者十之有三;而人们繁衍后代,在生命出生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

关于“十有三”,我们的提示、解释,基本上是按照常义、哲学意义上进行提示了一下。到底是指十数以内?还是十数以外加上三?大家有点疑义。其实,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先可以自己回答自己一下,解释一下:“十有八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十加上八加九”?或者说“十加八,十加九”呢?再回答一个问题:“十有九就”是什么意思?把这二句话解读通了的话,再来解读“十有三”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左传·僖公四年》:“十是数之小成。”这些都说明:十,是一个后天的圆成之数,也是自古以来以十为进位的一个计算方法。老子是用数的高手,穷通天地之数,阴阳之数,绝不会马头戴角地用“十有三”表述十加三之义。后天的数值,到十就是个小圆满了。十方,也表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很圆满。而且,历史上还有个歇后语“十生九死”,代表死。

本段中,共列出了三个“三”。前半部分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所讲的两个三,讲的是普遍意义上的一对生与死。

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是“生之徒十有三”,这是指正确选择“自生”或者“益生”之路的人群。十中有三,他们重视“自生”中的养生,重视精气神三宝。

死之徒十有三”,则是指不明三生万物,不知精气神三物为生命之本的一群人,只知损其三而不知养其三,所盲目选择的是通过“自生”耗竭精气神之死地。

而后半部分的“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则是专指社会庶民中的人代我生,子代我生。生生虽然不息,但是这种动态的“自生”之中,生念一起已经是位居死地。这种全无养生的一群人,仍然是十有三。

老子用三来表达生和死,极其微妙而且富含生命的哲理和道医学、修真生理学的意义。

我们在第一个层面上,要掌握老子前面的总纲中论及的是“三生万物”。万物既为三所生,生于物而死于物,生于三而死于三,也就是一个必然的法则。人类生于精气神这个“三”的生、长、成,死于精气神这个“三”的衰、老、病,也就是生于三而死于三。

第二个层面上,我们必须牢记人们的生命是性与命的双重结构体。在这一双重结构复合体之中,性体系统是命体系统的主人,命体系统只是性体系统的载体。但是,性体系统的本体系统中虽然共有十个主要性体,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却也是“三”,它们是胎光、爽灵、幽精。这个“三”一旦进入命体,就是婴儿呱呱坠地出生之时;这个“三”一旦离体,即是生命的呜呼哀哉、入死终结之日。

 “十有三”,在历史上各有不同的注释。例如,韩非子说:“四肢九窍为十三”。河上公曰:“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人体九窍四关:九窍:即两耳、两目 、两鼻、口、前阴、后阴;四关:四肢之关窍”。《高亨·老子注泽》曰:“七情六欲为十三,即七情加六欲合为十三数”

这些解释对不对呢?将这些解析综合起来看,当然是对的。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十三,可以看到都没有离开精、气、神这个三、胎光、爽灵、幽精这个“三”。那么是直接论述这个三生万物、生于三而死于三,更直指本来面貌?还是舍本逐末地论述?那就要看各人的选择了。我们不会轻易去否定任何人的解析方法,只会吸收他其中优秀的部分,而更深刻地去接近老子的本义,更简、更易、更接近本义地去掌握解析《老子·德道经》的方法。

 

“③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对于第三段的“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我们在此强调一下的是“生生”。生生,即是繁衍生命之意。但是用在此处时,它的含意可以细化一下。这里的“生生”,也就是人代我生和子代我生的一种“自生”。

 

 

“④蓋聞善执生者

 

对于第四段,我在此只强调一下第一句蓋聞善执生者中的“善执生”,这样有助于对全段的解析。

善执生,善是执生的关键。善于和运用上善的、符合德与道的方法,把握生命全系统。简而言之,就是运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方法,从“自生”的状态中返归为“益生,并且进入“化生”。

在“益生”实践阶段,可以通过真言与符号的结合实现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进入“化生”阶段以后,则不必凭借真言与符号也能自如地实现这种没有死地的自然现象。因为进入化生以后的人,已经“反也者,道之动也”地复返于德一和道○之境。离开了“自生”土壤的“三”,也摆脱了“益生”环境的“二”,不受阴阳制约,回到了化生的德一和道无之境,因此也就没有死地的存在了。

所以,这个“善执生者”本身也是有一个阶段性,依赖于和不依赖于而分。而且,“善执生”分为外善执生和内善执生,这个都需要我们在解析当中去展开。

 

学习本章的关键,主要是要在我们后天的智识系统中,在心中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全面识透各种生与死,并且自如地掌握各层次、各种类型的出生入死,逐步由低至高地实践各层次的离生脱死,无生无死。

不仅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立身于自生之境,正确面对家庭和社会中的自生现象,不离自生而把握自生;同时确立益生,在益生中用自生,心居道○用德一,运用化生驾驭益生和自生。用道生观的化生,统帅自生和益生。

在此基础之上,更深刻、更全面、更结合实践地掌握好老子学说中的“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使我们生命全系统的“修之身,其德乃真”,在识透三、把握三、运用三、逆变三的基础上,沿着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思想的引领,在精气神三宝的后天和先天、有为与无为、常道与非常道的这些“二”的阴阳制约之中,从必然王国开始真正地走向自由王国,真实地回归德一,复返于大道。

 

祝福大家能够全面地吸收和消化本章的真义,并且在讨论中全面细化和具体实践化。对于不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我将适时作出解答。争取学一章,就同步在性命两大系统中变化升华一个层次,争取每个人都能成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的真把式,用德道转化自己,转化家庭。

好,今天在大家自学自讲并讨论的基础之上,我参与进来,借此时间跟大家讲一下以上的内容。由于许多内容大家已经讲到,我在此就不再重复,主要就关键性的一些重点,作一些补充性的强调,希望对大家加深学习本章,并且实践本章有所帮助。

现在,你们的时间已经是快11点了,我这里快五点了,这里是夏令时时间。再过几个小时,就是二十一点,我就该静观足球场的出生入死,而参悟万事万物的出生入死去了。你们是睡觉去梦中参悟这个出生入死呢?还是入死一觉到天明再又出生呢?还是准备熬夜观看浓缩世间出生入死的火爆场景呢?那我就不再提出参考意见了,大家各随其缘好了。

好,感谢大家的收听。祝大家晚安!再见!

 

                             录音整理:慧天、赤子归心、诚信。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wenhua/20060712/243.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