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printbook]][[printchapter]]
[[navprev]][[navnext]]
 
 

德篇
第三十章 安居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說文》:國也。通行本中“邦”、“國”皆作“國”。在中國古代,國的概念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國一般指諸侯國,即由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聯邦。只有天子享有天下(指中華範圍內的聯邦),號令諸侯。諸侯國之间距離並不遙遠,故下段有“鄰邦相望”之說。  :《說文》:少也

句義古之聖人治天下,分設眾多較小的諸侯國,使其人民較少。各諸侯國相對獨立。這樣中央政府既不必負擔各國的治理,又因爲其國小民少,不易産生霸權的野心,君民皆易歸於淳樸。本章是繼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動也”,第二十四章“大邦者下流也”和第二十八章“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後,進一步闡明聖人之道返樸歸真的逆向思維。道治身國,以身爲小邦,以身中性體爲寡民。性命的離道失德皆普遍現象,尤應高度重視德“一”品格和能量的治理。

通行本作“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  :近通“無”,參見第二章(39)註  十百:即千。千:《說文》:“十百也”。此處指器物多。  義遷移。遠徙,通行本作“不遠徙”,即不遠遷之義。遠徙,可解爲遠離遷徙。參《道藏》甲本註。

句義形而下之器皆後天之物,多則蔽。故修真明德實踐者應去奢華而取儉樸,從儉器而重先天德“一”之炁。使身國內的性體重視性命分離的可能性,而不遠離身形命體。

:《說文》:“密也”。有遍、全、都等義。根據《金石文字辨異》“古人周舟二字多通用”,周即舟也。“有車周”通行本作“雖有舟輿”,下句“有”前亦有“雖”。  乘車,乘舟。《玉篇》:乘,升也。  :指鎧甲,古時戰士的護身衣。  :《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本義爲陳列。又有陳述公佈等義古國名。

句義人民安守本土,故有車舟而不用;各國皆不興兵滋事,故不必存放鎧甲與兵器。身國中的車周,周天循度而行,只承載天光德能而運轉其中;道光德能雖有類似甲兵的功用,但只供防護而不用於炫耀和殺戮。

結繩:即結繩記事,是在繩上打上大小不同的結,表示不同的事情。這是原始的記事方式,此處義爲返樸歸真。

句義用道教化轉化引領性體系統回歸“无之以用”。

:美味,甜、好。  :美味。與“善”字構形同意,又與醜相對。  烹享美味,做穿美衣,樂於鄉俗,安於居所。所謂安居樂業是也。  通行本後二句作“安其居,樂其俗”。

句義道治身國,命體這一小邦,要美味於簡食素餐,悅意於粗衣簡飾,樂順於世俗環境,安心於火宅修真。

:通行本作“犬”。

句義人民回復淳樸本性,清心寡欲,不貪異味,不求遠物,即使與鄰國相互可望,雞狗之聲可聞,也無涉足異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來。  道治身國者與非道治身國之間,命體與命體雖然互“鄰邦”而朝夕相處,凡俗後天的交流相互不斷。但是性體之間因境界層次的不同,即使其老死,這種交流也難以通過命體進行。這就是和光混俗的特點。

〖註音〗

寡:guǎ音剐;毋:wú音吾;徙:xǐ音喜;chéng音成。

 

【繁簡對照】

遠(远),車(车),陳(陈),復(复),結(结),繩(绳),樂(乐),鄰(邻),雞(鸡),聲(声),聞(闻);貴(贵),賤(贱),農(农),徵(征),奪(夺),義(义),遷(迁),雖(虽),國(国)。

[[navprev]][[nav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