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

帛书甲本《德道经》

站点: 德道根文化园地
课程: 德道根文化园地
[[modulename]]: 老子《德道经》
[[printedby]]: 访客用户
[[printdate]]: 2019年01月 30日 星期三 19:46

[[toc]]

復興道德心願詞

復興心願詞

(念兹常思)

laozi001.jpg
道德,請接受我不全的德性,讓它周全圓滿上善合道,把道德奉獻給社會!
道德,請接受我失德的心靈,讓它與您融合爲一,爲人類道德復興照明鏡!
道德,請接受我載因的身體,讓它爲道而工作,爲民族的道德復興而存在!
道德,請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讓它與老子與孔子同在,起心動念不離道德!
道德,請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讓它成爲道德的工具,服務於世界道德回歸!

 

老子像  老子,春秋楚國人,姓李,名 耳 ,留世五千言,名爲《老子》。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 迄今爲止,《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就達二百六十多種。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爲“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産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正在越來越 受 到舉世 瞩目 。

  在當前, 道德復興,少兒經典誦讀興起,以及世界範圍內“老學”熱潮的出現,探索老子學說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內涵,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然而 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老子》一書,原著真本已失,傳抄多誤。歷代以來,註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統一。雖亦不乏珠璣閃爍者,但卻少見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內涵的。這或許是限於歷史條件的制約;或者是因對於道學思想認識的不足;或許對老子“修之身”的體悟不深,僅從其文字、文學等方面加以詮釋;或者由於文字本身字義的變化,造成後人對其所表達內涵的誤解、誤判,等等。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 爲 上卷,《道經》 爲 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 爲 81 章)次序不同。 70 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德道經》 爲 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 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而且帛書甲本保留著大量修真學的字、句結構,對研究老學極 爲 珍貴,故唯復以《老子·德道經》命名,並且以帛書甲本 爲 底本進行研究整理,才更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作本意。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發掘出了漢字起源的甲骨文,證明了後人沿用的漢字的字義與前人創作漢字的本義之間巨大的差異性,這無疑給《老子·德道經》的研究和探索帶來又一偉大的曙光。例如,人類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後代人卻對於什麽是自然 、 什麽是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甲骨文像“鼻”形,即“鼻”的本字。既是表達原始發端,又是證明生命“氣息”存在的外部表現之所在。人們本能地指著鼻子表達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最好的例證。然,“燃”的本字。《說文》:“然,燒也。”所以,“自然”即是最原始的燃燒,是燃燒自己,照亮一切,這才是“自然”的最原始本義。這也使得諸如“道法自然”之語所體現的大公無私、奉獻一切的本義變得簡單明瞭。

  當今,科技發達,電腦應用普及,使得前人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也難以完成的字詞查證工作,變成了異常神速的事。這亦是《老子·德道經》能夠在此時既能得以準確校註,又能盡快面世的重要因素。

  熊春錦 先生,國學大家,家學淵源深厚,歷代承傳研習,可謂蓄勢已久。先生智慧過人,貫通古今,融哲學、道學、文學、醫學等於一身,著述頗豐。語意間常常禪機盡現,妙趣天成。先生驚人的才華,加上歷史的機遇,使得《老子·德道經》原文的重新勘定和其內涵的準確解析,有了從未有過的可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生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語意深刻,頗合道奧,屬修真學之真本;加上帛書本身是當時貴族階層的作品,承傳嚴謹,又與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數上相當,說明其與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書甲本爲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爲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以大系統論爲指導;以《甲骨文》和《說文解字》爲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統,《爾雅》所代表的同義、近義詞歸類的語義學系統,及劉熙《釋名》所代表的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爲依據;以科學、嚴謹的考究態度,查證原貌,澄清流弊,盡力還老子本意。

  在此《老子·德道經》出版之際,願她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光芒!願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處處盛開道德花!願《老子·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

編者

二〇〇五年五月

校勘說明

校勘說明

一、 《老子·德道經》帛書甲本,不僅是一部哲學巨著,而且是一部修真學的專著。是一部迄今所見《老子》版本中,修真學內容最 爲 突出和完整的版本,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義的珍貴版本,堪稱是一部修真學的教科書。 本次《老子·德道經》帛書本的校勘,爲 了 盡可能恢復老子演創《德道經》之本義,自始至終由太上脈系當代傳人熊春錦先生親自主理,並親自圈定。

這項工作 , 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在帛書本和楚簡本《老子·德道經》發掘的前提下, 再 加上眾多集約因素的作用,使其得到了比較圓滿地完成。她的完成,必將在探索《老子·德道經》的征程上翻開完全嶄新的一頁。

二、本次校勘,因 爲 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 中 ,充滿道家修真學之真義,隱含完整的修真理論方法訣竅,故以甲本爲主要依據,並且同時參考乙本、通行本和楚簡本。

採用甲本詞句時,註明乙本及通行本等相應詞句 ; 採用乙本或通行本等的詞句時,註明甲本相應詞句。以利讀者鑒別區別修真學之義與常道之義。

楚簡本,因僅有不足兩千字,且排列順序與帛書本差異較大,僅在有疑難處作以訂校之用。

三、帛書《老子》與通行本在編排上不同 。 帛書本 “ 德經 ” 在前, “ 道經 ” 在後 ; 而通行本則反之。

且通行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一章次序顛倒,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在第六十七章之前,第二十四章在第二十二章之前。此次完全恢復帛書本原章序,並 同時 用數字碼註明通行本之章序。

經名命爲《老子·德道經》,以合由德而道之理。並兼顧《老子》原名。

另爲突出每章之重點,根據前人所註及今重新勘校後的章義加了章題,以示提綱挈領,並且方便誦讀、記憶與查閱。

四、文中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甲本,簡稱 “ 馬王甲本 ”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簡稱 “ 道藏甲本 ” 。兩種本相同處,則稱甲本。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乙本,簡稱“馬王乙本”;《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簡稱“道藏乙本”。兩 種 本相同處,稱乙本。

甲乙本相同時,稱爲帛書。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 , 簡稱 “ 楚簡本 ” 。

五、古文中多用通假及異體字 。特別是古老的修真學中,采用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較 爲 普遍,這類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蘊藏著法理、法訣,極其珍貴。甲本中保存較完整,乙本、楚簡本、通行本都出現明顯的逐步流失,對甲本中的這些修真學異構漢字,我們全部保留,以利修真者從中以理解法,觸類旁通。

本次校勘本 , 堅持 盡可能準確反應帛書 甲本 《老子》的原貌, 既不丟失其修真學的內涵, 又不泥於古 而使人難以解讀。

對於 依據充分 , 或者原用字 的 今義發生重大變化 ,繼續 用之容易産生歧義 之字 ,則改用現在之代用字 : 如“胃”,通“謂”,均以“謂”代之。但在注釋中另行加注說明“胃”字的修真學意義,方便修真者結合正文思悟。

對於帛書甲本中大量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一般情況下 堅持盡量使用 其原 字 形,以防本末倒置 : 如 “ 霝 ” 與“靈”; “祭”與“然” 等等,盡量突出老子修真學的原意。對小部分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凡未在正文中列入的,均在注釋中進行標注。以利修真者閱讀和研究時有所憑藉。

六、帛書甲乙本 中的 “無”字 ,全部使 用 的是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无”,爲保持帛書原貌,故仍 然全 用“无” 字 。

“ 其 ” ,帛書中多用其異體“亓”,亦有用“其”處。使用“亓”處一般都藏有修真學之意,請修真者注意體悟。

“謂”,帛書用通假字“胃”。書中采用謂,注釋中附說明。

帛書中“弗”,通行本均作“不”。未根據通行本進行修改。

“形”,帛書作“刑”。書中未一一作出標注說明。但刑字的義更廣一些,修 真學 讀者可注意這一特點而解讀。

“谷”,帛書本作“浴”。浴字象意修真內容 更準確 ,書中用浴不用穀。

“恆” , 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

上述字 , 在文中不 再 一一註出。

七、通假異體字 , 凡屬一般流行字典可查到者,未註明出處 ; 偏難之字 , 皆註出處。

凡無法查證的 , 不作通假異體註,僅說明與通行本及乙本不同處 ,並標注出 爲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

八、註文中附有註音和繁簡對照,包括註文中引用的偏難繁體字。

九、本次《老子·德道經》的校勘,眾多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向所有參與此工作的同仁致以深深的敬意!

德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 聞道(41)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遠,其知也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啓其,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十六章 盜桍(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
盜桍,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地弗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服;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佳而弗猒也。非以其无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
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
其慈且勇,其檢且廣,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矣。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
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其所生。夫唯弗,是以不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饑。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

第一章 論德

第一章 論德( 38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 《黄 帝內經·靈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 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 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 , 居一未散, 所以有德。

: 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 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 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 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 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 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攘臂 :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 爲 “ 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 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 爲 ,需教化 並自覺 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說文》:“从心从禺。 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 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 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 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說文》: “ 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甲本殘缺,乙本爲“皮” ,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 。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 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 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 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 r ǎ ng 音壤;

乃: n ǎ i 音奶;

泊: b ó 音伯;

愚: y 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

第二章 得一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 表象 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 虛無一炁“⊙” 的德, 是萬物之根本 。“一” 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 一 ”,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靈”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鳥從高處飛下至地。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或“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⑦ “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爲本,抱一無離。

:招致、導致。

:數量。此處指多。:多義,參見第四十四章註⑤ 。此處義爲贊許。无與,沒有一點榮譽,實際上變成了恥辱。乙本和通行本作“輿”。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祿:《說文》:“ 福也” 。:大石;堅硬。又同“摞”,重叠堆起。

句義 所以 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玉 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 。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霝 : l í ng 音 零 ;

盈: y í ng 音迎;

竭: ji é 音結;

寡: gu ǎ 音剐;

祿: l ù 音路;

毋: w ú 音吾;

蹶: j ú e 音决;

穀: g ǔ 音 古 ;

輿: y ú 音 於 ;

硌: lu ò 音洛。

【繁簡對照】

寧(宁),靈(灵),爲(为),謂(谓),發(发),貴(贵),賤(贱),數(数),與(与),輿(舆),

書(书),義(义),處(处),華(华),萬(万),圖(图),難(难),認(认),鳥(鸟),從(从),誦(诵),讀(读),辯(辩),韻(韵),廢(废),後(后),穀(谷),異(异),體(体),車(车),堅(坚),剮(剐)。

第三章 聞道

第三章 聞道( 41 )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祭獻之人牲。”有奉獻、獻身之義。内含“未死先學死”、心死神活之義。此處即“有大志向且信德豐厚的人,聽聞至道的哲學以後,舍死忘生地刻苦實踐驗證它”。據音義同源,“堇”與“殣”通假,各本註其通“勤”。本章甲本全部殘缺,此處乙本作“堇能”,通行本作“勤而”。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經中“不”、“弗”均有出現,通行本中皆作“不”,其中包含的矯枉、糾正之義缺失。

:《說文》:“散財用也”。即散去錢財之義。乙本作“費”。通行本作“昧”,義爲日未明。楚簡本作“孛”,與“悖”通,即悖理。

句義追求真理,明達至道,不舍不得(德);要舍私心,棄貪欲,故曰“如費”。

:《說文》:“平也。从大,从弓” 。中原以外的各族,稱夷類。作動詞,義爲拉平、鏟平、鏟除、毀滅等,如夷爲平地。楚簡本作“遲”,緩也、滯也,受業力所阻之義。

:从犬,頪聲。从“犬”,因犬種類最相似。通“纇”,缺點,毛病。

句義:進道是尊道貴德,修心明德。要將心靈從複雜的後天有爲智識狀態,修至簡樸的先天无爲慧識狀態,退回至德“一”和道“”狀態。開辟淳德歸道之路,要少私寡欲,清因化業,修正稟性,掃除習性等眾多的障礙。

:參第二章《得一》註②。浴神至虛,萬物在其中得到其道炁的滋養沐浴最爲普、爲遍。

:《說文》:“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爲尊貴之色,常表示純潔與榮譽。:恥辱也。

:用車轉運。樹立道德在於能付出,即輸出。通行本作“偷”。:《說文》:“變污也”。

:山水弯曲邊角處,拐角。乙本作“禺”。:乙本作“免”。楚簡本作“曼”,與“慢”通。

:多義,有罕見、鮮、少、遠 、仰慕等義。有“少”到幾乎“無”的意思,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通行本作“大”。

:乙本作“刑”,與“形”相通。通行本作“形”。

⑧通行本作“善貸且成”。:初也。

句義:唯有大道化生滋養萬物,以上善爲起始,而且善於成就萬物 。

〖註音〗

堇: j ǐ n 音錦;

弗: f ú 音服;

夷: y í 音移;

渝: y ú 音余;

隅: y ú 音余;

孛: b è i 音背。

【繁簡對照】

聞(闻),費(费),類(类),廣(广),輸(输),質(质),聲(声),隱(隐);從(从),黃(黄),縛(缚),獻(献),義(义),書(书),曉(晓),區(区),韻(韵),變(变)。

第四章 反復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廠。本義:手心翻轉。通“翻”。覆,傾倒。反:《說文》:“覆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反覆,通“返”,返回、回歸,相反方向的。丹經中“顛倒顛”即其義。

句義:反方向、反有相物質的常道運動規律而行持,就是進道的開始。回歸德道是追本溯源地修心明德歸道。順常道私心貪欲而行則成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規律而動,修真明德則歸道而成聖人。

:小篆字形,兩把彎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來表示柔弱。本義:氣力小,勢力差。德“一”的能量物質有質無形,“一”爲弱爲小。居於道“○”而用德“一”,這是道治的根本特徵。

:《說文》:“出也”。通行本作“萬”。

句義自然萬物從肉眼可見的後天“有相”中誕生,一切有相卻又都是從无相中所誕生。道即是“无”,德即是最初始的“有”。道是“○”,德是“一”。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註:在先天曰炁,在後天即;太初者,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孝經鈎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爲五運。太易之前爲“无”,爲无極“○”。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此時雖爲有極,但仍屬“无”的範疇,經太始、太素,形質皆具,此即生育萬物之“有”。此“有”來源於“无”,故曰:“有生於无”。此時雖爲“有”,但仍呈“⊙”單極態,渾然一體,有質而“无名”,保持先天樸素未雕琢之狀,仍在“樸”的範疇之內。再至太極,陰陽分,天地萬物漸成,此即“樸散則爲器”。至此萬物之名相具足。

〖註音〗

liè 音列。

 

【繁簡對照】復(复),動(动),於(于);簡(简),對(对)。

第五章 中和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最小之數,樸素之數,萬化之基,即德、虛無一炁(即“⊙”,由無極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說文》:“地之數也”。即太極之陰陽也。  :《說文》:“天地人之道也”。三元(源),即物元(源)、體元(源)、質元(源)。三元(源)爲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陰、陽”這個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說文》:“内。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諧也。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雖高必以下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義與損義有別。

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說文》:“作樂之盛稱殷”。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通行本作“吾”。  :覺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註音〗

惡:wù 音悟;

寡:guǎ 音剮;

穀:gǔ

覲:jìn音近;

殷: yīn音因。

 

【繁簡對照】

萬(万),負(负),陰(阴),陽(阳),沖(冲),氣(气),爲(为),惡(恶),穀(谷),爲(为),(损),覲(觐),議(议),學(学);難(难),據(据),漢(汉),簡(简),體(体),禮(礼),樂(乐),壞(坏),殘(残),見(见),稱(称),剮(剐)。

 

第六章 至柔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說文》直馳也 

:《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甲本作“,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无”及“无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无德一行爲(无爲)”的益處。

:少、無等義。

〖註音〗

馳:chí

騁:chěng音逞;

閒:jiān音肩。

 

【繁簡對照】

馳(驰),騁(骋),於(于),堅(坚),閒(间),爲(为);間(间),異(异),體(体),閑(闲),間(间)。

第七章 立戒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夜晚彼此不看見,所以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廣韻》:“名,成也,大也,功也,號也。”有名聲、名譽、名望等義。  孰:誰,哪個或哪個人。

:財也。

:《說文》:“重也。从重夕,……重夕爲多,重日爲疊。” 

句義:身外之物的名和利,與性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只有運用德來權衡,才是正確的標准。重名聲圖名望而輕性命者不知親疏,貴財貨之利而輕性命者不識多寡。

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隱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隱蔽處。《說文解字:“亡,逃也。亡之本義逃也,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假爲有無之無,双聲相借也。”此處義爲失,下段亦同。 

:《說文》:“疾加也”。有煩躁、擔憂之義。《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爲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句義:得與失何者更爲值得憂患呢?

:過分。 

《說文》:“行兒”(行走的樣子);惠也(恩惠、仁德),從心先聲。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也包含物欲的貪愛。 

:《說文》:“散財用也”。《廣雅》:“費,耗也”。 

:儲積,收藏。 

句義愛欲過多必然精氣神耗費甚巨,斂藏過多必然導致精氣神損失慘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本義:腳。《廣韻》:“止,停也,息也。”《呂氏春秋·下賢》:“亦可以止矣。”註:“止,休也。” 

:危險,見《說文》。

句義所以知足的人無取其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有危險。

 

〖註音〗

孰:shú音熟;

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與(与),親(亲),貨(货),愛(爱),費(费);誰(谁),個(个),險(险)。

第八章 請靚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說文》:“擇菜也”。選擇之義。《爾雅·釋名》:“順也。”若順應天時。亦有如同、像等義。 

修真學選用字,含雙重義。與敝字通假。敝,《說文》:帗(一幅巾)也,一曰敗衣。引申爲敗,破敗、破舊。幣,貨幣,內含流通不息之義

句義德道大成者選擇和順眾生的不足,處下引領眾生重歸德道。大成者居於道“〇”而用德“一”引領世人,永遠不會衰敗。

:《說文》:滿器也 

:甲本作“”,可按象意解體內變化。常道“沖”體(據《中華字海·水部》)。通“盅”,空虚,如沖人。與“衝”通,沖擊、沖刷等義。沖與充同音通假。 

:甲本作“”,含修真之意於字形中。義近“窮”。乙本缺,通行本作“窮”,楚簡本作“”。

句義完全达到德“一”的人充滿道光德能已經天人合一,居无馭有,虛无生萬有,就沒有窮盡枯竭之時

:音義同屈言詞屈曲。《廣雅·釋詁一》:“詘,屈也”。楚簡本及通行本作“屈”。  

:《說文》:“不巧也”。笨拙,不靈活。  大贏如,甲本作“大贏如”。

:《玉篇》:“熱也”。含修真變化之意於其中。通行本作“大辯若訥”,修意喪失。乙本缺前三字,僅存第四字爲“絀”,可見乙本已經失真。楚簡本作“大成若詘”,似與前句相重。 

:《說文》:有餘,賈利也。作買賣獲利。 

修真學異構用字,作“趮”,以示修意中氣機在體內的動象。音義古同“躁”。《說文》:“趮,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靜。急躁、不冷靜。此字經傳多作“躁”字。

句義形體或炁機快速運動所産生的熱能,可以抵禦寒冷和轉化體內的陰寒。

修真學象意選用字,含“青”而可“見”之義。與“靜”通假靜,安靜、寧靜。通行本作“靜”,丟失修真內證“青”的變化。下句同。靚,《說文》:“召也,从見。”進入道德境界之義。 

:《說文》:“炅,見也。从火日。光芒外現。通“熱”。《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通行本作“熱。《正字通》:“炅,見也。炅,人身元陽無形真火也。有形則爲亢陽,少火生氣,壯火陰氣。”

句義靜與躁意反,躁能勝寒,靜則能解熱。靜,得之則見真火,趨步道德之境;在人,則心定神安,身清體健;在國,則安居樂業,太平景象。失於靜者,則心身危、天下亂。

請靚修真學法訣組詞,通行本作“清靜”,乙本缺。楚簡本作“清清”。 

:《說文》:“請,謁也”,即謁見。含禮德之義。《重訂直音篇》:“請,問也。又清靜,三音。” 

: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句義完成性命的相應變化,恭敬地進入清靜的境界,即是德道之境,倘使人們皆誠信持守請靜之道,則天下自然歸於德治也。

 

〖註音〗

敝:bì音必;

詘:qū音屈;

拙:zhuō音桌;

nèn音嫩。

絀:chù音

躁:zào音皂;

靚:jìng音靜;

炅:jiǒng音炯;

 

【繁簡對照】

(冲),窮(穷),詘(诎),絀(绌),勝(胜),靚(靓),請(请),爲(为);觀(观),圖(图),廣(广),釋(释),熱(热),對(对),靜(静),從(从),義(义),進(进)。

第九章 知足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有道:具備和符合大道的規律性。天下有道,指身國內天下和社會外天下,用道和德進行治理。居道“无”用德“一”則意馬馴服,民心清靜而天下太平。《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參見第五章註

卻:《說文》:“節欲也”。又退也。又含:避免回轉返回轉折之義,但、但是、可是等。 

:用於戰事或作交通用。走馬以糞則喻爲讓馬勿奔走而在田地中以粪施肥。内中以馬喻后天,卻走馬即修真學中的“栓意馬”。以糞,即清除意識中的私和欲。

:《說文》:“兵也”。 

:《說文》:距國百里爲郊。按: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此處指荒郊、郊野。

句義身國有道,則意馬馴服,污濁易掃除,爲德信所用。身國無道,則意識如戰馬亂馳,禍端起於身國內外。

:《說文》:“欲,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呂氏春秋·貴生》:六欲,註:“生死耳目口鼻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欲竭其精”。註:“樂色曰欲。”《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袁氏世範》:“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

:甲本作“”,含有“禍”字之意,在此主要指修真者對修炁修心整體把握上的過失禍殃。屬修真學異構字。《漢語大字典·心部》。另據《說文》,《史記》《漢書》多假,其與“象形通假

:通行本作“大”。乙本此句缺,甲本中此字左半殘缺,似不爲“心”。今據《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書寫作“憯”,痛也,古同“慘”。

句義主宰著意識的陰我私心及貪欲是罪惡之源,欲壑難填則生禍亂,貪得無厭是産生慘痛災殃的根源。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大戴禮記》:“足恭而口聖”。又有鼎足、充實、完備、足夠等義。《莊子》:“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 

:《說文解字》:“恆,常也,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月。《詩》曰:如月之恆。”“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下同。

句義身國真正的支撐是道足,立足於德道是知足的根本,清除陰我私心貪欲,就處於常足無憂了。

〖註音〗

戎:róng音容;

憯:cǎn音慘;

諱:huì    

【繁簡對照】

卻(却),馬(马),糞(粪),於(于),禍(祸),恆(恒);異(异),體(体),漢(汉),據(据),書(书),殘(残),應(应),寫(写),諱(讳),從(从)。

第十章 知天下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遠,其知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說文》:“規,有法度也。”古與“窺”亦通。通行本作“窺”。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以知”通行本作“見”。

: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說文》:彌,馳弓也。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淺。

: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說文》:視也。古同“現”,示也。《易·乾卦》:“見龍在田”。 

:參第七章立戒  聖人不行睹而能名物,不示現卻能被人知。此即感應萬物,亦被萬物所感應。 

:參見第三章(41)註。弗爲,亦即无爲,參見下章註。

〖註音〗

牖:yǒu音有;

彌:mí

弗:fú 音服;

kuī 音盔。

 

【繁簡對照】

於(于),戶(户),規(规),彌(弥),遠(远),聖(圣),見(见),爲(为);窺(窥),說(说),詞(词),從(从),陳(陈),識(识),會(会),據(据),隸(隶)。

 

 

第十一章 无爲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說文》:“知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第十二章 德善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从耳,呈聲。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字。既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通達事理。《說文》:“聖,通也”。即雙耳通順。朱駿聲《文通訓定聲》:“耳順之謂聖。”又引申爲無所不通,又引申爲精通一事。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的聖字,象人上着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聖賢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聲、聖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善者”後通行本多一“吾”字,下幾句“者”字後亦同。 

:好,美好等義。《說文》:“譱,吉也”。譱,吉祥的言詞。吉言爲善。“譱”字今惟見於《周禮》,其他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句義聖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唯德是從,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復明爲己任。雖然百姓因爲離道失德而對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現各不相同,但聖人一視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這是因爲德是上善的,沒有分別性,不受陰陽“二”的制約。

: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句義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爲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義爲閉合、收攏、聚集、和諧、合順。《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從甲本原件影印本看應爲此,《馬王》甲本作“歙”,義同。《道藏》甲本辨爲”,據《正字通》義亦同。通行本作“怵”。翕翕焉,爲了和諧而辛勤聚攏的樣子。  

:《說文》:“混流聲也”。《玉篇》:“渾,水噴湧之聲也”。,據近聲同源與魂通假爲用。爲天下靈魂和核心之意。通行本“渾”後多一“其”字。 

句義:聖人爲了天下的和諧合順,遵循自然規律,爲百姓復歸德道而默默无爲地、无私无欲地奉獻,成爲民族的靈魂。

:《說文》:“連也,从尾从蜀”。蜀,《說文》曰:“葵中蠶也”。尾與蜀皆說明“屬”的連帶、附屬、歸屬等義。通行本作“注”。  通“孩”,甲乙本皆缺,乙本補作“咳”。通行本作“孩”。《說文》中無“孩”字,僅有“咳”,釋爲小兒笑也。又釋其古从“子”,即“孩”。張舜徽《文解字約註》:“小兒笑曰咳,因之小兒亦稱孩,用引申義也。後世謂兒爲孩,借咳爲咳嗽,分爲二字矣。”

句義聖人以百姓之心爲心,以引領百姓復歸德和道爲大任,將天下百姓視爲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樣地愛護和關心。不論百姓能否理解和實踐德與道,他都一視同仁地關心愛護,對於百姓的各種認識,只報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難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無知而鄙視。

〖註音〗

翕:xī  音西;

焉:yān音淹;

渾:hún

 

【繁簡對照】

聖(圣),恆(恒),爲(为),渾(浑); 幾(几),後(后),義(义),從(从),應(应),據(据),處(处),補(补),嬰(婴),殼(壳)。

 

第十三章 生死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長出。  生:象草木生出土上。  :《說文》:凘也人所離也。即精氣窮盡,人們形體與魂魄相離之謂。

句義萬物及人的生與死是自然界的宏觀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爲因果,所以要想長生,必先斷死。擺脫這一對陰陽的制約,復歸於德“一”。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說文》:步行也。又爲黨徒,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徒也。”此處指修真徒眾中的現象。

:《說文》:“數之具也”。即圓滿之數。  :道之數。參第五章註  生生重復衍生,繁衍生命。

句義:道生德養的萬物,向富有生機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而人們繁衍後代,在生命出世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三生萬物,精、氣、神之三生人,陰、德、陽之三生物,生於三而死於三,是爲出生入死。生與死一對陰陽,歸一則離三,並且不受陰陽制約而無生無死。修真徒眾中,能成功地斷死而長生者,大約只占十分之一。

通行本作“之厚”。

句義何故如此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

:象形文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拘捕、捉拿。《說文》:“執,捕罪人也。”《廣韻》:“執,持也,守也,操也,攝也”。引申義爲固執、堅持,掌握、治理等。通行本作“攝”。

:丘陵。通行本作“陸”。  :甲本缺,乙本作“辟”。通行本作“遇”。  :如野牛而青,象形。此處甲本缺,據乙本補作“兕”。

句義生死互爲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此即斷除死産生的內在本因。善執生者,必然深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這個“生”的真實含意,必能洞察“○、一、二、三”的生化原理,居○用一而把握生,提前化解可能産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兕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甲本爲“矢”。  :揣度,割取、剟削,剌等。通行本作“投”。

與“措”通。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之意,故用“昔”。 

:甲本作“,屬修真學專用字。乙本作“蚤”,丟失修意。《干祿字書·上聲》其爲“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當按修真專用之意解釋。

句義這是什麽原因呢?因對於善執生者來說,死因早已化去,脫三離二而歸一,所以沒有他可死之處了。

〖註音〗

徒:tú 音途;

陵:líng音零;

辟:bì 音必;

兕:sì 音四;

椯:duǒ 音躲;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動(动),蓋(盖),聞(闻),執(执),軍(军);攝(摄),陸(陆),祿(禄),據(据),補(补),應(应),無(无),獸(兽),亂(乱),難(难),爲(为),書(书),聲(声)。

第十四章 尊貴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養育、營養、扶生等義

:帛書作“”,含雙重義,物可刑傷於心志。通“形”(據《金石文字辨異》)。《彙音寶鑑》:“形,也,象也,狀也,現也。”通“型”,模型。此處作形成解,如磚坯出於模型,如孩子出於母胎。  :《說文》:“皿也。”通行本作“勢”。

句義宇宙萬物皆是虛无的道所化生,是德“一”所畜養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物能具形,器能成物,全都因道生德養。

通行本“萬物”後多“莫不”二字。

是:《说文》:“直也”。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说文》:“以,用也”。

句義:萬物光明正確的生存發展之路,是運用尊道貴德的原則自律,修養和實踐道德。

:不、沒有、不要。

之修真學異構漢字,取爵字盛酒禮器的象意,而言人體內丹田方寸似爵器。字修意一明,整句即可破解。專指修真學中“內證性命用丹田”的意義。據《字彙補》與“爵”同。爵盛酒的禮器,在亦爲祭器。

:《說文》:“祀也”。乙本與通行本作。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自祭,即眼觀鼻,鼻觀心,內觀丹田,“自神而神”之修義。

句義道尊德貴,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所以,對道德的祭祀,只要有德是不需要擺放祭器也會自然得到的。在體內真實實踐尊道貴德,才是最根本的方向。

:飼養、養育。通行本“畜”前多一“德”字。

:此處應爲增長、延長之義。 

:《說文》:亡也。亡,本義逃也,引申之爲死、亡、失、無等。《廣韻》:“遂,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又義爲“育”,見《廣雅·釋言》。通行本作“育”。此處應爲自然消亡之義。

:《說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古代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另有養育、適中、均衡等義。 

:《說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甲本只有“亭”字,後三字有殘缺,依乙本補。通行本作“成之熟之”。

:翻轉、傾倒、覆滅等義。

段義:道生萬物而德養育萬物,順眾生。但是萬物卻會因爲各自離道失德的程度不同,從而産生不同的結果。例如:因合德而長生壽久,因失德而短促壽夭;因喪德而發展中止休歇,因乏德而中毒,損害發展;因重德而獲得扶養壯大成熟,或者因爲德性品格的缺失與德“一”能量的枯竭而徹底敗亡覆滅等,各種不同的歸宿。

:矯枉、糾下。又同“不”。通行本作“不”。 

:甲本用字,乙本缺。通行本作“恃”。《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治理,管理,又官名,如大理寺(掌管刑獄)。官舍;廟宇。又通“侍”。此處義管治。

:《周禮·目錄》:“宰者,官也”。宰相、主宰、宰殺等義。

句義道生萬物卻不視爲己有,行施其化生職能卻不專權管治,長養萬物卻不會因之而隨意主宰。

:《說文》:“玄,幽远也。”玄,又弦也,太極之弦線,跨弦而通達至微,故曰玄妙也。 

玄德太極黑境中无自燃的德行作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註音〗

畜:xù 音蓄;

爵:jué 音絕;

祭:jì

遂:suì 音碎;

弗:fú  音服;

sì

宰:zǎi音載

 

【繁簡對照】

貴(贵),萬(万),恆(恒),養(养),爲(为),長(长),謂(谓);勢(势),彙(汇),顯(显),釋(释)。

第十五章 守母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啓其,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初也。此處指先天虛無一炁“⊙”的德能,參見第五章註 

句義形而上者爲炁,形而下者爲器。炁爲器母,器爲炁子。无相爲母,有相爲子。參第六章註

通行本此處多“既知其子”句。

句義德(得)一,即明其母而全知其子的一切。

:沉也。通“歿”,死亡。沒有、不曾等義。 

:危險、危殆。

句義復返先天无爲而知白守黑,抱元守德“一”之母,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即使身雖亡喪,亦沒有什麽危險可言。

:《說文》:隔也。阻隔、堵住之義。

: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象喻後天系統之竅。下段“啓其悶”則直用“悶”。悶,本義不暢通,煩悶。又《玉篇》:“悶,患也。”乙本爲“”,牆墮。見《集韻》。通行本作“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據熙《名》的語音通假“堇”“殣”通假。殣:死,死之意。“不死”“不救”相仗。通行本作“勤”。

句義六根不漏,不放任後天有爲意識之心主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則不會因過度消耗德能而過早地因神性饑殣而死亡。

:通行本作“開”。  :通行本作“兌”。參上註。

:幫助、救濟,無濟於事;濟濟;濟水等義。  :《說文》:止也。《廣雅》:“救,助也。”有解救、治療、糾正等義。

句義打開六門,放任後天陰我心意識主宰六根,沉溺於世俗名利場中,非德性地消耗德能,那麽終身不得解救。

義:形而上之炁的特點爲微、細、柔、弱,存在的狀態爲氣態、光態,她是形而下之器母。故察微方能識妙,守柔即守母,粟米之明就會逐步增強。

:參十九章註。

句義運用粟米之光,就能修真明德,復歸於心明、性明、命體大光明的境界,沐浴光中而光明無礙,照見大千世界。

本章到此章義完整,通行本此句後有“毋道(遺)身殃,是謂襲常”一句,現根據此句與後章的意思,應歸於下章。

 

〖註音〗

殆:dài音代;

堇:jǐn音錦;

毋:wú

殃:yāng音央;

襲:xí 音席;

dùi音兌。

 

【繁簡對照】

爲(为),復(复),沒(没),悶(闷),閉(闭),終(终),啟(启),濟(济),見(见),歸(归),遺(遗),謂(谓),襲(袭);門(门),牆(墙),墮(堕),韻(韵),書(书),漢(汉),吳(吴),壽(寿)。

第十六章 盜桍

第十六章 盜桍(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

盜桍,非道也!

 

本段通行本在上一章。  :乙本及通行本作“遺”。

:帛書作“”,通“殃”。漢《故民吳仲山碑》:“年壽未究,而遭禍央(殃)”。  :通行本作“爲”。 

:《說文》:左衽袍也。古時外族人衣名左衽,中原人衣名右衽。左衽,爲蔑稱,貶謫。  :《說文》:“下帬也”。帬,即裙,後引申爲經常、有規律。 

襲常:沿襲常人之道,常人往往習以爲常。

句義離道失德者生命必然存在著禍患,就是沿著後天常道中錯誤的方向走向迷失和死亡。

:《玉篇》:束縛也。音結。乙本作“介”,通行本作“介然”。介,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著鎧甲形。本義鎧甲,介胄。《說文》:“介,畫也”。畫(劃)界之義。引申義爲介紹、介於、介入等。、介此處均爲斂藏之義。 

:通“智”。  :施布、傳布、施予、實行等義。

句義這使我覺悟和警惕而斂藏後天有爲智識,全力實踐大道。弘道雖然令人敬服卻也艱難。

通行本作“而民好徑”。  好解:指用有限的後天智識進行曲解。

句義大道自然平易、簡而易行,但是人們卻自以爲是地曲解它,致使大道難以暢行,修德難以正確。

: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早晨省親,向父母、公婆請安。《說文註箋》:“晨見曰朝。”《禮記·內則》:“昧爽而朝。”(昧爽:黎明。朝:省視父母)。  :去除。

朝甚除:即朝視之禮被廢除。  :荒,沒有耕種。  :糧倉。

句義有的人將修真明德歸道的實踐方法,錯誤地與生活、家庭、社會對立,離家出走而喪失仁孝地亂尋錯覓;放棄工作和事業而盲修;丟失生活經濟來源而瞎求。這是一類曲解的現象。

:同“彩”,指衣服華麗。 

:甲本作“古同。厭食,指貪圖厚味敗壞了胃口,不思茶食而專好獵食珍奇怪異之物。 

:攜帶、持之義。《荀子·大略》:齎盗粮。亦可通“資”。通行本作“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句義另一類曲解現象是滿口道德的華麗詞藻,貪戀舒適的生活環境,追求名望而招搖過市,吃喝玩樂並且希圖藉信仰道德的虛名而發財致富。這是常見的、失卻中道的兩種極端性曲解。

:同註  修真學選用表意字,通行版本作“誇”,甲本缺,乙本亦只有“木”旁,補作“桍”,據《正字通》:“木名,又空也”。

句義這兩大類對修真明德歸道的曲解,在身外心外覓道的行徑,都是假道頑空,都是欺世盜名,嚴重影響大道行世,道德復興。

〖註音〗

遺:yí 宜;

jiē 音接;

夷:yí 音移;

wú 音无:

齎:jī音机;

桍:kū 音枯。

 

【繁簡對照】

蕪(芜),倉(仓),帶(带),劍(剑),厭(厌),齎(赍),財(财),餘(余),謂(谓),盜(盗);處(处),徑(径),幾(几),體(体),攜(携),戰(战),齊(齐),飲(饮),書(书),誇(夸),補(补),韓(韩)。

 

第十七章 善觀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建基立業之義。  :拔起。  :斷也。通行本作“輟”。

句義善於建基立業者,基礎穩固,不能動搖;善於堅守事業者,孜孜不倦,不會松懈。所以子孫延綿,祭祀永續。此處所指的基業、事業,即修真明德歸道的事業,緊承上一章而敘。

通行本“之”字後多一“於”字,後幾句“之字後均多“於”字。  :《說文》:仙人變形而登天也。《黃帝內經·素問》中將人的道德修養分爲庶人、賢人、聖人、至人、真人五大類。乃真,即達到和實現真人修爲的上乘層次。

句義:以德修身的實踐,既能真實地改變人生,預防和減少疾病的困擾,擺脫厄運的糾纏,提高生命的質量。還可以系統地再造性命,明德歸道而成就爲真人。

通行本“有”作“乃”,與其他句統一。  :《說文》:饒也。即富足之義。亦有多餘、剩餘等義。

句義:全家修身明德,其德的能量就富足有餘,全家幸福,還能夠福蔭子孫後代。

:《說文》:久遠也。以德治鄉,其德恩及久遠。

:乙本和通行本作“國”,後句同。

:草木豐盛。本章甲本殘缺多,乙本作“夆”,楚簡本作“奉”,按象形通假原則,應通“丰”。通行本作“丰”或“豐”,二字近同。除豐富等義外,丰還有丰姿、丰采之義。

句義以德治國,其德的能量就會極富,而使民族壯大強盛

:甲本缺,乙本作“愽”,古同“博”,博大。通行本作“普”。

句義以德治天下,其德的能量就會博大,普惠於萬物眾生而自然和諧。

:形聲。从見,雚聲。本義:仔細看。《說文》:“觀,諦視也”。諦,審也,詳細仔細之義。觀的目的在於能察。聖人居无馭有,以簡察繁,唯德是觀。

:草木滋盛。有這個或此的意思。甲本缺,通行本作“哉”。

句義我如何能知道整個天下的事理呢?就是以這種居於道无,用於德一的唯德觀,用知大的反觀類同方法。

〖註音〗

祭:jì

祀:sì 音四;

愽:bó 音博;

茲:zī      

【繁簡對照】

觀(观),脫(脱),孫(孙),絕(绝),餘(余),鄉(乡),長(长),豐(丰),茲(兹);輟(辍),處(处),數(数),義(义),個(个)。

第十八章 含德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地弗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包含,容納。  :《說文》:南方色也。即火色也。有裸露,赤身等義。赤子,初生嬰兒私欲的先天狀態。此處指修真達到无私无欲並且德“一”能量充沛者。

:甲本作“”,據《中華字海》同“蝲”。蝲蛄,蝦類,多產於淡水,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則是修真異構字,其意包括人的惡行在內。

:即水虫。  :各本註通“蛇”蜂蝲地,皆毒蟲之類,乙本作蜂癘虫蛇”。通行本簡作“毒蟲”。  毒蟲或毒蛇咬刺。此處卻主要是指修真者身國之內,心修不純所容易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

句義心如赤子且德的品格與厚足時,就不會招來毒蟲侵襲。

:甲本作“”,同“攫”,也含有雙重義在其中。(據《說文》)。

:搏擊,搏鬥。“攫”以爪抓取之義。攫鳥,即鳥之烈者。  此句通行本作“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握固:握拳狀。初生嬰兒之手勢即是握固形。修真明德實踐者常以此訣法作固體衛身等用。

牝牡:即雌雄。

:甲本缺,乙本作會”,似保留著原意,楚簡本與通行本作“合”。

:男子之外陰。朘怒,外陰勃起。朘怒:甲本缺,據乙本補。

句義德能淳厚者如赤子,精炁充足旺盛而外陰常自然地勃起,但卻並無陰陽交合的淫欲之念。

:哭號,痛

:甲本作“”。楚簡本作“”,即“憂”之修真學異構字象意心與“文”訣之間的關系。簡體爲“忧”。乙本缺字,通行本作“嗄”。 

:和諧、詳和。

句義如赤子精氣神充沛,體內陰陽平衡,水火既濟,即使整天在痛苦的逆境中,也還是愉悅快樂,无憂,和樂融融之至也。

和曰常:甲本與楚簡本同此。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和曰常”。後句之“和”,通行本作“常”。

句義知道先天後天陰陽平衡、煉精化炁而水火既濟,把握“中氣以和”之態的規律和方法,則是真正明白修真明德的理論和方法。

益生:有益身心向先天无爲轉化。

心使氣:心爲身國之君,心藏神。氣爲血帥,心能驅之,則真君也。一身之內君臣團結,各施其道,則真強國也。

:止也,完畢,逝去。

句義煉精化炁,貴在明火候知法度,恰在其時,時過即疲,也就化爲後天濁物。失去後天物質向先天德能轉化的機遇。由壯而老,是失機錯緣者的必然結局。不修真明德歸道就意味著過早地完結自己的生命歷程。

〖註音〗

蝲:là 音辣;

wēi音危;

螫:shì 音式;

攫:jué音诀;

牝:pìn音聘;

牡:mǔ 音母;

朘:zuī 音咀;

弗:fú 音服;

憂:yōu 音悠。

 

【繁簡對照】

鳥(鸟),獸(兽),終(终),號(号),憂(忧),氣(气),壯(壮),謂(谓);蝦(虾),類(类),産(产),蟲(虫),癘(疠),義(义),據(据),會(会),補(补),陰(阴),異(异),體(体)。

第十九章 玄同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故爲天下貴

 

句義玄同狀態中的知,乃无爲思識的慧識之知,不可輕言於人聽言則易産生的深入發展,甚至喪失慧識之知,而再以展開慧識與智識同步的真知。

:通行本作“兌”。

句義本句乃靜坐時對調心調意的要求,心不外想意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緊閉,觀於內注於一。

:《說文》:“明也,从火,火在人上”。或曰火在儿上。此光乃先天本性之光。

甲本作”字的修真學異構字可用修真專業術語解析。《漢語大字典·土部》。塵埃,凡塵,指後天凡俗之物。通行本“和其光,同其塵”句在“解其紛”後。

句義心意中和則容易進入玄同狀態,明光自現,性光心光身光混融和合,同一之中朗照塵身塵境。

:修真學用字,甲本作“坐其兌”。坐,有止、留的意思,在此指上坐靜定。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均丟失老子修真之義。甲本在第四十八章(4)有“銼其兌,解其紛”句。

:《說文》:說也。今之悅字。《六書正譌》:“說也,从人从口,上从八,張口而氣分散。”卦象:兌,缺口之金。此指濁識妄意導致之缺失。銼:本義爲一種口大而似釜的器具。《正字通》:“與挫通,摧折也。《史·楚世家》:兵銼藍田。”後有銼刀、銼平等義。:眾多、雜亂、紛紛、紛擾、紛爭。此處指雜念紛擾。  :幽遠不可測之義。參見第十四章註  :《說文》:“合會也”。有相同、並列之義。

句義調節控制意識的無明活動,保持玄同的深化,性光的圓明,而且注意排解紛紜雜念的産生。這就是實踐與道的玄中合一同步。

甲本作“踈”,古同“疏”。

句義對於玄同狀態中的道光德能不可因獲得而執著,也不可因既然獲得而輕慢,得而“不即不離”,用中之謂。

淺:修真學之義,淺嘗輒止,不待其深層變化,系統性變化。賤:乙本同通行作“賤”。雖然文義對仗更佳,但丟失修義非宜,失原著之義。楚簡本作“戔”。《龍龕手鑑》:“戔,傷也,賤也”。

句義玄同中的性光分爲不同層次和階段,不可以得而在其中追求利銳,也不可亂用而傷害她;不可因性光的圓明而驕傲貢高,也不可因得而淺嘗輒止,無所謂地慢待她。

句義玄同是得到了“體道”的自然表現,她不應當受到後天凡俗的親疏、利害、貴賤所左右,故而爲天下之至貴至尊的物質。

〖註音〗

悶:mèn

弗:fú 音服;

銼:cuò 音错;

兌:duì音對;

踈:shū 音殊;

賤:jiàn

 

【繁簡對照】

悶(闷),閉(闭),塵(尘),銼(锉),兌(兑),紛(纷),謂(谓),親(亲),貴(贵),賤(贱),爲(为);漢(汉),後(后),義(义),淺(浅),戔(戋),龍(龙),龕(龛),鑑(鉴),傷(伤)。

 

第二十章 治邦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之邦:乙本作“之國”,通行本作“治國”。:《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禮記》:“如語焉而未之然。”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廣雅》:“之,適也。”之,可作人稱代詞、助詞等。  以正之邦,正止於一,一爲德“一”,即以德治身國。

:《玉篇》:“數奇,亦作奇。《說文》殘田也”。《正字通》:“凡數之零餘者皆曰畸。”通行本作“奇”。

无事:无欲可以无爲,用道治的方式(无爲)方可无事。即不興勞民之事。

:甲本作“”,修真學象意字,意無“口”之明,含修真專用意義。後演變爲“哉”,見《正字通》。乙本作“才”。

忌諱:禁忌避諱。甲本“多忌諱”三字殘缺,據乙本補。

:同第十章(47)註  此二句楚簡本作“夫天多期韋,而民爾畔”(《說文》:韋,相背也。經傳多以“違”爲之。爾:通“彌”;畔,通“叛”)。

句義天下太多的禁忌避諱、繁文縟節,將會導致人民心貧身困,精神空虛。修真者過分偏於、執著於後天有爲,則會耗散精氣神能量,難以進步。

通行本作“國家滋昏”,楚簡本作“而邦茲昏”。

句義民眾擁有了過多的武器,將會使國家昏亂。修真者只偏重道術的追求,則身國德治難以穩定,歸道難以實現。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此處指巧智。甲本作“知”,同楚簡本。乙本爲“智慧”,通行本作“技巧”。

甲本作“而何物茲起”,茲,通“滋”。乙本爲“而邪事滋起”,通行本作“奇物滋起”。楚簡本作“而奇勿茲起”。

:古作“勿”。今本之“物”,楚簡本中均爲“勿”。  人多智巧,奇物泛濫,勢必惑亂人心。

:刑法。  :彰顯、顯揚。

句義度宣揚誇大法律條文的作用,必然是道德喪失,德治與法治失去平衡而各種盜象十分猖獗。修真戒律的繁多,所反映的是陰我心識熾盛無制,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大開,身國能量被大量反奪和外盜。

:古字爲“匕”。會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說文》:“化,教行也。”

句義我以道德治國身(无爲),無私心無貪欲,那麽百姓自然得到教化而改變。

甲本殘缺,乙本作“欲不欲”,指做別人所不願做。通行本作“無欲”。楚簡本作“谷不谷”,谷,古通“欲”。

句義我實踐道德,以德治身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人民自然樸。

〖註音〗

哉:zāi音栽;

諱:huì

茲:zī 音资;

彰:zhāng音章;

彌:mí

 

【繁簡對照】

諱(讳),彌(弥),貧(贫),茲(兹),盜(盗),賊(贼),聖(圣),爲(为),靜(静),樸(朴);後(后),變(变),據(据),補(补),爾(尔),韋(韦),違(违),從(从),識(识),會(会)。

第二十一章 爲正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者,德也,正直無偏邪而合於道。又通“政”。

修真學異構字。《字彙補》:“,音契,門也。”門:《說文》:“聞也。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常意有廣開言路、受讕納言、允許自由出入等義。甲本缺,乙本作“其正”。通行本作“其政悶悶”,丟失修意

:《廣雅·釋詁三》:“聚也”。即聚集、屯聚等義。乙本爲“屯屯”,甲本缺損,通行本作“淳淳”或“醇醇”。

句義治身如治國,治國同治身。德治爲者能開言路、納谏語,不禁錮人民,則人民聚集團結擁護

:通行本作“政”。  :《說文》:“復審也”。即仔細察看。此指監察控制民眾的思想而不是以德教化民眾。

:《說文》:“分決也”。《字彙》:“夬,分決也。有所破壞決裂也。”通行本作“其民缺缺”。

句義者只監察別人馴從自己,而不反省自己的德行,其邦國將會分裂解體。

:參見第九章(46)註  禍與福是一對陰陽,可以相互轉化。

:通行本用“耶”。

句義陷在陰陽“二”中轉化沒有終極,是因爲離失了德“一”這個正。

:《廣韻》:“又也,返也,往來也,安也,白也,告也”。

:此處指少。

:甲乙本均缺損,通行本或作“訞”,或作“妖”,二字古同,怪異之義。

段義:丟失了道德教化,不以德治身國,反而變成稀奇的了,善反而變成怪異的事了。

通行本“是以”後多“聖人”二字。  :下从舟省,而上有竝之象。故知並船爲本。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說文》:“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有方形、方向等義。馮達甫《老子譯註》:“方則有隅,有隅則割。不割謂不露鋒邊。不劌手。”

句義以德治心身以戒束身心兩種方法並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有規矩卻不露鋒芒傷人。

: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說文》:“兼,並也”。甲本缺損,乙本作“兼而不刺”,通行本作“廉而不劌”,“劌”或作“害”。  德治、法治能兼畜人但不冒刺傷人。

句義以德治本,以法治用,則法治不會偏曲而傷民。

:甲本缺損,乙本作“絏”。通行本作“肆”。絏、绁古同,音泄。《說文》:绁,系也。《玉篇》:“絏,音絀,繫也。”系、繫皆爲拴、綁,束之義。

句義以德治爲本的法治,正直而不束縛於人。

耀照耀。甲本缺,乙本作“眺”。《說文》:眺,目不正也。眺望,斜視。

句義德治坦蕩光明卻不耀眼。

〖註音〗

qì 音契;

guài 音怪;

淳:chún音纯;

孰:shú 音熟;

訞:yāo音夭;

絏:xiè音泄;

曜;yào音要;

劌:guì 音貴。

 

【繁簡對照】

爲(为),悶(闷),禍(祸),極(极),復(复),絏(绁);門(门),聲(声),蓋(盖),異(异),體(体),義(义),劌(刿),傷(伤)。

第二十二章 長生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說文》:“愛濇也。从來从,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與“穑”通;嗇事,即農事;愛惜、吝惜、節儉等義。嗇夫:又指儉省節用的人。

句義:治理身國以合天道,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象園丁那樣勤奮耕耘,節儉樸素,慈愛生命,高度重視精氣神

甲本缺損,乙本“是以服”而補:既通“早”,又含修真學中的煉精化氣。是以早)服:即早早地披衣服而坐,煉化早勃之精,服氣養神。楚簡本作“是以早,是以早備”。早備:早作準備。通行本作“是謂早服” ,說明已經丟失修真之意。:與謂通假而用,但在此則有中央,正意、真意之義。

句義:唯以嗇夫的精神,早早地起床勤奮耕耘內天地,不誤時機。

:《說文》:厚也。徐鍇:壬者,人在土上,故爲厚也。本義:分量大,與相對。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義:勝任。《說文》:“克,肩也”。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玉篇》:“克,能也,獲也,勝也。”同“剋”、“尅”。制勝、取勝,克當、擔當,克制、克服,刻苦、勤苦,限定或約定等義。

句義用道德治理身國重在勤奮地實踐,修德行德就是重視積德,重視德的積累就无所不克,定能實現明德成道。

:《說文》:“極,也,房屋的正梁。”另又:指最高地位,峰,如“登”。即登君位。

句義德“一”物質能量和品格的作用能力不可限量。

:《說文》:邦也。通行本中“邦”、“國”均作“國”。

句義道光德能在身國中發揮作用功效後,身可健而國能安。

:《說文》:牧也。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本指母親。也指本,本源。(本,草木的根幹,亦指事物的根基或主體。)

句義:身國中擁有德“一”能量和品格這個性命的根本物質後,身國就能得以長久。

:《說文》:“四塞也”。本義堅、堅固。从囗,“圍”的古體字,象四周圍起來的樣子,古聲。另有:安定、穩定、久、一定、必然等義。

根也,本也。楚簡本作“氐”,同“柢”。甲本缺損,通行本作“蒂”。

句義這就叫做深植道“无”之根,用德“一”的能量和品格營養強固性命,這就是長生久視的方法了。

【繁簡對照】

長(长),嗇(啬),謂(谓),積(积),則(则),極(极),國(国),視(视);農(农),愛(爱),義(义),損(损),簡(简),處(处)。

第二十三章 居位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甲本缺,乙本作“亨”,古同“烹”。《集韵》:烹,煮也

句義治身國如烹菜肴。國雖大,道理相同。然其關鍵處又在於火候法度的掌握,不宜亂翻動。丹經中有“自古火候少人傳”,“自有天然真火候”之語。

:音義同 “涖”。《爾雅》:“涖,視也”。指走到近處察看。蒞臨,來、到來之義;另有治理、統治、管理等義。

:《說文》:人所歸爲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神靈、神通、神奇等義。不神:以道治身國,陰魅就不會冒充神靈,顯示神通,以惑亂於人。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此二句通行本中缺。  古人認爲:天下無道,則鬼魅作祟。邪神爲了達到淫祀(威懾人們用活牲甚至活人祭祀,否則暗中捉弄甚至戕害於人)的目的,而假冒仙佛神聖;天下有道,鬼神欽服。不僅鬼魅不敢冒充神靈傷害人,神靈也不敢傷害人。

句義道治身國,德養心神,業鬼欽服,心正神正,神歸道化,共拱身形。

:《說文》:神也。七月陰氣成體。“申”是天空中閃電形,古人以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爲神。申,屬陰金,爲地支第九位,對應生肖爲猴。神从示从申,示者,現也。此處用“申”,即含不示現之義。乙本作“神”。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通行本作“人”。

句義聖人本不會傷害生靈,但天下無道之時,邪神冒充聖人之名,禍害生靈;此時真聖出世撥亂反正,教化萬靈。天下有道以後,聖人的風範人皆共知,邪神自不敢以假充正,聖人也自然無所傷也。德治內境,申脫俗形,聖真培出,共造性命。

鬼神與人本是兩途,互不相傷。

句義性體系統與命體系統在道“○”德“一”的環境中和諧統一,德治無傷。

:《說文》:交脛也。脛,小腿。象人兩腿交叉形。本義:交叉。另有:交錯、交接、移交、交換等義。

句義兩不相傷,唯以德相交作爲歸宿。性命同步德治,相互作用,共歸道境。

〖註音〗

烹:pēng音怦;

蒞:lì 音力;

弗:fú 音服;

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國(国),鮮(鲜),蒞(莅),傷(伤),聖(圣),兩(两),歸(归);處(处),義(义)。

第二十四章 處下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說文》:也”。低也。  :《說文》:“水行也”。

句義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國。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從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傳遞,所以大邦者應效法自然,主動地承擔責任,幫助弱小,並且謙虛居下。

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雌性。

:《說文》:距國百里爲郊   牝與牡相對,雖處陰位、弱位,但可以爲天下母;郊與都城相對,郊雖卑於野外,但田禾耕作而爲供給天下之來源。大邦者當應效法於牝和郊的能生與能養之道,主動地處於慈柔、蓄養之位。

:通“靜”。乙本作“靜”。參見第八章(45)註。“爲其靚也,故宜爲下”通行本作“以靜爲下”。  牡:雄性。

句義靜爲主,動爲客。牝以靜是反客爲主之道,故能勝之。這是所以要守靜處下的原因。

:《說文》:“捕取”。獲得之義。

句義:有道之身國(大邦),若能處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強大的德能優勢,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國(小邦),則必然樂於從修依附。

通行本缺“於”字。

句義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謙卑,或與大爲敵,是爲以卵擊石,自然難以久長。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學習於大邦,則可“取於大邦”,即從以道治身國者的強大淳厚德能場中,獲得益處。

:並也。參第二十一章註  :養育,積蓄;熏、嗆。《西遊記》:“那裏面穢氣畜人。”

句義道治身國者(大邦)莫過於欲以德治兼愛眾生,教化養育眾生,同歸德道。

:《說文》:職也。《爾雅》:“事,勤也。”有事情、職業,侍奉、從事等義。如事君、事親。

句義小邦者(五德不全者)應知不足而尊道貴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樣進入了德治的狀態中。

:《說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適宜、適合、應當等義。

句義所以大者(道治身國者)更應當處下謙虛,慈、愛、、包、化、同

〖註音〗

牝:pìn音聘;

靚:jìng音靜;

牡:mǔ 音母;

畜:xù 音蓄。

 

【繁簡對照】

處(处),恆(恒),靚(靓),勝(胜),爲(为),則(则),於(于),過(过);養(养),積(积),嗆(呛),裏(里),穢(秽),氣(气),讀(读),處(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注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不善,人之所。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說文》:灌入。通行本作“奧”。

句義道化生萬物,德長養萬物。萬物中客觀地、本然地存在著道和德的能量和品格。

:《說文》:“吉也”。與“美”同義。另有好、好的行爲、認爲好、友好親善等義。

:帛書作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特指體內變化。與字通假。見《漢語大字典·玉部》。通行本作“寶”。

句義:善,人之先天真性、本性中的道德,這是最爲珍貴的品格。

:甲本作,乙本同通行本作“保”。

句義人之不善,莫過於後天意識稟性習性中的私欲貪心難以淨化和放棄,故人所寶之而不願,難以淨化

:《說文》:買賣之所也。交易、買賣、哄騙、引誘、諂媚等義。

句義美麗的言詞能夠取人之悅,滿足陰我心意識的需求,可以倡行社會形成不良風氣。

:《說文》:置祭也。置酒食等祭奠。奠獻,獻祭品以祀死者。乙本及通行本作“尊”。  :通行本作“加”。

句義祭奠亡靈,超度有緣的活動,是悲壯的善行,能慰藉已故,又可以使活著的人心身得到安寧。恭敬的禮儀行,做人凖則,可以增添福惠,獲得吉祥。

句義人所存在的不善,人們皆知應該去除,但是如何用德治清除這個“有”的私心貪欲而復歸於“无”的道德善性?

:官位之稱。《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乙本爲“鄉”,通行本作“公”。

句義道生萬物,必然陰陽共生,善惡共存。所以要設立天子、三卿進行道德教化和管理制約,以防“不善”無限制地膨脹。

前句通行本作“雖有拱璧”。  :《說文》:同也。本義爲兩人共持物而向上舉。曰拱上去。又通供,通拱,通恭。《荀子·賦》:“聖人共手”。  :美玉,用作印信憑證的玉,平圓而正中有孔。拱璧,一拱之璧,璧之大者。

:通行本作駟”,修真學中的四象,四面。  :甲本作“善”,乙本作“若”。後句通行本作“不如坐進此道”。

句義:雖然有稀世寶玉,驅乘駟馬之車的顯赫名利,也不如坐忘進入德道的善性之中。

通行本“此”後多一“道”字,其義同。

句義古往今來眾生尊道貴德的原因是什麽?

:帛書作“”,通假使用,胃,暗喻修真學五行中央信德之土的“意”,意分後天智意和先天真意。通行本或作“曰”,或作“日”。  :歎詞,同“歟”,表示疑問、感歎、反詰等語氣。通行本用“耶”。

句義不誠心求取如何能得到修真明德歸道的方法?已經造下的罪因又如何能夠消除幹淨,幸免身受其惡果!

〖註音〗

奠:diàn

卿:qīng音青;

璧:bì 音辟;

與:yú

【繁簡對照】

萬(万),寶(宝),賀(贺),棄(弃),雖(虽),進(进),貴(贵),與(与),爲(为);書(书),體(体),漢(汉),據(据),響(响),稱(称),鄉(乡),處(处),殘(残),歎(叹),歟(欤)。

第二十六章 无難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无爲:參見第十一章註  :參見第二十四章註  :《說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另“未”字作“没有”、“不曾”、“尚未”等義。乙本缺,通行本作“味無味”。

句義爲无爲者,居无馭有,故無事的煩惱;不受五行和五味的制約。

句義“大小”與“多少”皆是陰陽制約,都源起於道“无”和德“一”化生,恩怨也是如此,以德回報怨,用德則能解脫陰陽束縛制約,歸於道中。

:《說文》:謀畫而苦其難。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圖謀畫計,圖之引申義也。”  :《祕書》說,日月二字會合成易字,象徵着陰陽易。與“難”相對。   :《說文》:“微也”。微小。本段通行本爲:“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句義難與易,大與小都是相對的,而且易與小乃是難與大的根基,易與小接近德“一”和道“无”,把握它,才能成就大之道和“出有入无”之難。 

:帛書作“,內含修真學心法,冬藏養之時。《玉篇》:“冬,終也”。後段同。

句義聖人居道“〇”用德“一”之小、少、易、細,不爲世俗之大所惑,反而成就道大。

:在句首爲語氣詞。  :《說文》:應也。應答之聲。許諾,允許,答應等。輕諾,即輕易許諾。  :《說文》:“少也”。減少等義。寡信,不足以信。

句義輕易許諾,必然缺乏信,修真明德看得過於簡單容易,必然會遇到更多困難。

: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等義。亦通“猷”。通行本作“故終無難矣”。

句義聖人處事重信德,以德治難,存憂患意識,不敢自大而疏忽。認真對待,圓滿解決,最无難。

 

〖註音〗

寡:guǎ音

猶:yóu

 

【繁簡對照】

難(难),爲(为),報(报),圖(图),於(于),細(细),聖(圣),終(终),輕(轻),諾(诺),猶(犹);書(书),後(后),無(无),剮(剐)。

第二十七章 輔物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學不學,而復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本段甲乙本均殘缺,通行本作:“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   :《說文》:“靜也”。安寧。由“女”在“宀”會意。表示無危險。《六書故》:“家室之內,女所安也。”  :《說文》:卜兆,後的裂。預示,開始,顯示。  :《說文》:肉中小軟而易折斷之物。原本字是()。

句義用德治身國,重微妙契機,握陰陽數變和動勢之初。事物時易於把握;徵兆未出現時,容易規劃;在初始脆弱階段,容易判斷發展的趨勢;處於微小之時,容易使其消散。

未有:即是道“无”德“一”狀態,將調控爲之於无爲思識的境界中,治理於未産生亂象之先。

:數之極也。《楚辭·九辨》序:“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形容極多。如:九霄雲外、九泉之下、九祖。  :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備就可以做成事情。《說文》:“成,就也”。通行本作“層”。  :《說文》:瘦也。羸土,即土少之義。通“累”,義爲纏繞、困住。乙本作“虆”。通行本則用“累”。

乙本爲“百千之高,始於足下”。通行本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古作“忎”。參見第一章註。可見,乙本之“千”應與“忎”通,即與甲本之“仁”同。百仁之高,即仁德之厚也。  :甲本作“台”,台含修真學之義

爲之者:即純粹有爲意識的行爲,因受後天知識的局限容易失敗。

“恆其成事”通行本作“常幾成”。

欲不欲:行眾人所不願行者。  :甲本作“,與“貨”同音近義。修真學異構字,與臟、腑等字取義相似。《道藏》甲本註其可能誤“”爲。《說文·貝部》“,資也,或曰古貨字”。

學不學:學眾人所不學者,聖人之絕學也。  :《說文》:“往來也”。本義:返回,回來。  :《說文》:“度也”。有經過、過去、超過、過分、過錯、過失等義。

句義學聖人之絕學,則可以從眾人容易犯的過錯中脫離。

:輔助。

句義聖人主動地按自然規律辦事,是以能輔助自然。无爲處事,而不敢用人心私欲違背自然規律而妄爲。

〖註音〗

羸:léi音雷;

慎:shèn音甚;

弗:fú音服;

蔂:léi音雷。

【繁簡對照】

輔(辅),爲(为),於(于),亂(乱),層(层),臺(台),敗(败),執(执),聖(圣),從(从),恆(恒),終(终),則(则),貴(贵),難(难),貨(货),學(学),復(复),眾(众),過(过),萬(万);從(从),類(类),筆(笔),劃(划),寫(写),體(体),應(应),義(义),纏(缠),繞(绕),籠(笼),幾(几)。


第二十八章 玄德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故曰”通行本作“善”。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聖人欲眾人所不欲,學眾人所不學,聖道乃逆取其真,反也者道之動也。導民明德而不導民以知,導人反樸歸德道。智與慧乃是一對陰陽,智爲後天有爲之學知,慧爲先天无爲之靈覺。智多則慧隱;相反,抑智才有可能使慧顯現。以聖人之“愚”才能真正通達明德歸道之境。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知也”通行本作“智多”。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另有:⒈知道,懂得了解,智識,主持、主管之義。《簡明古漢語字典》,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産其將知政矣。”⒉同“智”,指聰明。《孫子·計》:“將者,知、信、仁、勇、嚴也”。

句義導人於棄“思識”而唯“意識”的則德善不易知,後天的智巧,有爲而私欲過重,“明知”而不“明德”故難治。

通行本此段作“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文解字》:“敏,故出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意識敏捷,智知性的事物,能形成條件反射,可以脫口而出。但是,所有生理條件反射,皆七魄所主,陰我心智所用,難合德性。知邦:主持身和國的治理。

句義後天意識的知識是有限的用於治身國就是國家的禍害。不單純用智而用慧知治理智慧顛倒慧智就是國之福德。

通行本少“恆”字。  :與“楷”通。《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楷)也。”稽首,古的一跪拜,叩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古人以此作爲楷式。稽,此處應讀作起。通行本作“楷”,下句同。

句義:常知這兩者,就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德“一”的楷式。

玄德在太極黑境中達成的德行善舉,奇妙無比而常人難以知曉之德。  句義:常知德“一”的楷式而用德“一”的能量造福於人群,可謂奇妙無比之玄德。

句義玄德的深奧、遠大,與“有爲意識”所知的事物往往是相反的;把握思識中的玄德實踐,就能實現大治大順。

 

〖註音〗

愚:yú音娛;

恆:héng

稽:qǐ音起。

 

【繁簡對照】

爲(为),難(难),賊(贼),謂(谓),遠(远),與(与),順(顺);從(从),陳(陈),識(识),會(会),國(国),舉(举),變(变),讀(读),種(种)。

第二十九章 江海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而弗猒也非以其无故天下莫能與

 

:溪谷。參見第二章註。通行本作“谷”。後句同。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在社會爲民族的首領,例如國家統治者;在身國內環境則爲心君。

通行本作“故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從家起,“言”常是危害的根源。  :本義分量大,與“輕”相對。《說文》:“重,厚也。”重視、重量等義。又通“動”,有改變、廢棄之義。

:甲本作“隼”,註其通“推”。帛書原件更似“隹”,可能因左邊一豎與下邊一橫偏長,故整理本辨爲“隼”。甲本中帶“隹”旁的字,如“進”字,其“隹”寫法類此。故此處應爲“隹”。楚簡本作“進”。進:《說文》:“登也”。有前進、進入、進取、引進、推薦等義。《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進賢,即推薦賢能者。故甲本此處“隹”,應通“推”,或“進”,義爲推薦、引。修真學則以用“佳”更合理法,雙土合圭,真意爲人,則內天下歸心弗厭。  修真學構字形,象喻身國內景。厭,《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此段楚簡本作:“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詀,音占,多言,被誑,戲謔等義)。”楚簡本無“欲上民”和“欲先民”等語,疑爲後人所加。參見郭沂《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

句義:天下樂於真信、真意的統領而歸於德一,樂於推薦效法而不厭棄。

通行本作“以其不爭”。  :與通假,甲本作“諍”《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下句同。

 

〖註音〗

重:zhòng音穜;厭,yàn音宴。

【繁簡對照】

爲(为),聖(圣),後(后),樂(乐),厭(厌),爭(争),與(与);書(书),處(处),邊(边),豎(竖),異(异),體(体),諍(诤),奪(夺),鬥(斗)。

第三十章 安居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說文》:國也。通行本中“邦”、“國”皆作“國”。在中國古代,國的概念與現在不同。當時的國一般指諸侯國,即由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聯邦。只有天子享有天下(指中華範圍內的聯邦),號令諸侯。諸侯國之间距離並不遙遠,故下段有“鄰邦相望”之說。  :《說文》:少也

句義古之聖人治天下,分設眾多較小的諸侯國,使其人民較少。各諸侯國相對獨立。這樣中央政府既不必負擔各國的治理,又因爲其國小民少,不易産生霸權的野心,君民皆易歸於淳樸。本章是繼第四章“反也者,道之動也”,第二十四章“大邦者下流也”和第二十八章“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後,進一步闡明聖人之道返樸歸真的逆向思維。道治身國,以身爲小邦,以身中性體爲寡民。性命的離道失德皆普遍現象,尤應高度重視德“一”品格和能量的治理。

通行本作“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  :近通“無”,參見第二章(39)註  十百:即千。千:《說文》:“十百也”。此處指器物多。  義遷移。遠徙,通行本作“不遠徙”,即不遠遷之義。遠徙,可解爲遠離遷徙。參《道藏》甲本註。

句義形而下之器皆後天之物,多則蔽。故修真明德實踐者應去奢華而取儉樸,從儉器而重先天德“一”之炁。使身國內的性體重視性命分離的可能性,而不遠離身形命體。

:《說文》:“密也”。有遍、全、都等義。根據《金石文字辨異》“古人周舟二字多通用”,周即舟也。“有車周”通行本作“雖有舟輿”,下句“有”前亦有“雖”。  乘車,乘舟。《玉篇》:乘,升也。  :指鎧甲,古時戰士的護身衣。  :《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本義爲陳列。又有陳述公佈等義古國名。

句義人民安守本土,故有車舟而不用;各國皆不興兵滋事,故不必存放鎧甲與兵器。身國中的車周,周天循度而行,只承載天光德能而運轉其中;道光德能雖有類似甲兵的功用,但只供防護而不用於炫耀和殺戮。

結繩:即結繩記事,是在繩上打上大小不同的結,表示不同的事情。這是原始的記事方式,此處義爲返樸歸真。

句義用道教化轉化引領性體系統回歸“无之以用”。

:美味,甜、好。  :美味。與“善”字構形同意,又與醜相對。  烹享美味,做穿美衣,樂於鄉俗,安於居所。所謂安居樂業是也。  通行本後二句作“安其居,樂其俗”。

句義道治身國,命體這一小邦,要美味於簡食素餐,悅意於粗衣簡飾,樂順於世俗環境,安心於火宅修真。

:通行本作“犬”。

句義人民回復淳樸本性,清心寡欲,不貪異味,不求遠物,即使與鄰國相互可望,雞狗之聲可聞,也無涉足異邦的心思,至死也不叛逃性地往來。  道治身國者與非道治身國之間,命體與命體雖然互“鄰邦”而朝夕相處,凡俗後天的交流相互不斷。但是性體之間因境界層次的不同,即使其老死,這種交流也難以通過命體進行。這就是和光混俗的特點。

〖註音〗

寡:guǎ音剐;毋:wú音吾;徙:xǐ音喜;chéng音成。

 

【繁簡對照】

遠(远),車(车),陳(陈),復(复),結(结),繩(绳),樂(乐),鄰(邻),雞(鸡),聲(声),聞(闻);貴(贵),賤(贱),農(农),徵(征),奪(夺),義(义),遷(迁),雖(虽),國(国)。

第三十一章 不積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句義以有爲意識智知爲用的人,所知並不廣博;真正知識廣博的人以无爲思識爲用,慧識與智識同運,並不是單純用有爲意識而掌握。

通行本無此二句。

句義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貪多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善者。 

:《說文》:聚也。禾之聚曰,即堆積穀物。累積,積蓄。通“襀”。衣裙的褶子;又通“”,功  :甲本殘,乙本爲“予”,通行本作“與”。《說文》:“推予也”。給予。

句義聖人是不爲私己而聚積財和物,盡力爲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更增加;盡力施予別人自己卻越多,捨即是德(得)。

人之道:甲本殘缺,通行本作“聖人之道”。  :《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施禮的人形。《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儒家認爲:“人者,仁也。”關於人的稱謂有“人”、“民(百姓)”、“君子”、“有欲者”、“聖人”等。人,尊貴之稱。人之平平者“民(百姓)”也;人之賢者“君子”也;人之欲未去盡者“有欲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人之修道有成者“聖人”也。與人相對的是“物”,“物或”一詞,即泛指事物、萬物、物類。

【繁簡對照】積(积),聖(圣),爲(为),爭(争);辯(辩),書(书),無(无),殘(残)。

第三十二章 三寶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

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

其慈且勇,其檢且廣,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作者自謂,即老子。老子,爲道的化身,故曰大。  “我大”通行本作“我道大”。  乙本作“不宵”,通行本作“似不肖”。至“夫唯大”以前甲本缺,從乙本補之。  :本義爲夜也,與“肖”通,據音名源,宵通小,爲“小”;又義爲相像,音爲去聲。《漢書·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後句甲乙本“肖”皆作“宵”。

句義道之大,不似意識想像所比擬之小範圍。

句義正因爲其大無外,故不可以片面地用後天有意識,僅僅單純用智識的狹隘之小而揣度其大

:微也,小也。通行本作“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句義:如若小,則又是“其小無內地細微。

:甲本作“葆”,含藏修真學訣義。葆“寶”。《史記·樂書》:“天子之葆(寶)龜也。”通行本作“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說文》:愛也。帛書作“”,修真學象意選字,強調“有心爲德不爲德,無心之慈方爲真”。後兩段同。茲:《說文》:“草木多益”。茲、慈有一共同的異體字,即茲下加四點。

:本義爲書匣上的標簽,或题写目函。《廣韻》:又檢校也。有檢查、檢點、檢討、檢索等義。又通“斂”,收斂,約束言行。此處指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通行本作“儉”。下同。

:《說文》:“殿之大屋也”。王筠《句讀》:“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是曰廣。”後句通行本作“故能成器長”。

句義我因慈愛眾生,無私無畏,所以果敢有力;由於經常反省檢查自己的過失和不足,所以胸懷闊博愛,能慈容包化同;不因私而逞勇於天下,故能成就德道事業的長久。

“捨其檢且廣”一句甲本無,疑有遺漏,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今捨其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句義私的“慈、檢、後”而自然能“勇、廣、先”。如果捨公失去“慈、檢、後”而言私欲的“勇、廣、先”,則“勇”非其義,“廣”非其德,“先”非其道。故必爲取禍之道也。

:《說文》:“立朝律也。《廣雅》:建,立也。  :从女,从口。本義:遵從,依照。《說文》:“從隨也。有好像、如同、如果,去、往,若等義。甲本作“女”。女,古通“汝”,亦通“安”(安之異體爲女上有一短橫,形極相近),通“如”(《集韻》謂如,古作“女”)。楚簡本中“如”皆作“女”。  :築牆圍繞,護衛之義。通行本作“天將救之,以善以慈衛之”。

句義天道所扶生確立者,必以慈愛關懷衛護德者生存發展。德者則以慈愛眾生相印於天道,互爲依存,循軌不逾。

〖註音〗

垣:yuán音元

【繁簡對照】

寶(宝),謂(谓),細(细),恆(恒),檢(检),爲(为),廣(广),長(长),後(后),戰(战),則(则),勝(胜),將(将);從(从),補(补),義(义),與(与),漢(汉),書(书),樂(乐),龜(龟),築(筑),牆(墙),圍(围),繞(绕),衛(卫)。

 

第三十三章 不爭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从一,从十。善於做事情,從一開始,到十結束。本義:古代男子的美稱。《說文》:“士,事也。”謀士,武士,士大夫等。泛指賢能的人。  :从止,从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動武。本義:勇猛,猛烈。《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爲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武力,武鬥等義。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的人,不會崇尚武力而征服別人。  本章所反應的聖人思想同樣與常人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

:从戈,單(占)聲。本義:作戰,打仗。《說文》:“戰,鬥也。”

句義真正懂得作戰的人,心平意和,不會妄動怒氣自亂心身。

:《說文》:黨與也。即指相互結爲黨與。黨,在古代多爲貶義,如結黨營私。與,有給予、贈與,和、跟、同等義。本字甲本缺,通行本“弗與”作“不爭”。

句義:常規的有爲意識,勝敵之法莫過於結黨聯盟,合力擊之而勝。而真正掌握勝敵之竅者,首重是否合乎道義天理;只要屬於道義天理者,不必不擇手段地結黨聯盟,得道多助,因而最終必然取勝。

句義善於用人的人處於人之下,謙虛且尊重人。

:帛書作“胃”,通“謂”。參前面章中注釋。後句同。  :甲本作“”,含修義,通“爭”,參見第二十九章註  :《說文》:顛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論衡·談天》:“天,氣也。”通行本作“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淮南子·天文訓》爲,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爲天,重濁者凝結爲地;天爲陽氣,地爲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産生萬物。

句義本段是據上段所言“不武、不怒、弗與”及“爲之下”作的總結:是爲不爭之德也,是用人之道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古之極理也。 

【繁簡對照】爭(争),爲(为),戰(战),勝(胜),敵(敌),與(与),謂(谓),極(极);後(后),諍(诤)。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矣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

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吾不”乙本同通行本作“不敢”。  :《說文》:鐙中火主也。譯文:主,燈中的火炷。象燈盞、燈架之形。註釋:主、炷亦古今字。  :《說文》:“寄也”。註:寄,王筠《句讀》:“偶寄於是,非久居也。”   :本義爲草初生柔弱的樣子,含退義,表達卑微的謙詞。乙本及通行本作“退”。

句義兵法中說:戰爭的勝負結果,不在於先發制人,而在於反客爲主,以退爲進。

推攘。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振臂高呼之義。甲本作“襄”,古同“攘”。  :捕捉,拿、持。

句義在反客爲主的退讓中,謀之於未戰之先,在運動中沒有蹤蹟可尋,聞呼喊而不見人影,欲捕捉不見兵丁。

:於是。通行本作“扔”。  :有整理本作“適”。此字雖殘缺,但右邊所見筆路應與“敵”同,非“適”。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用兵乃“不得已而用之”,唯以符合道義天理。處弱守柔,謀之於未戰之先,反客爲主,以退爲進,慈、檢、後,不武、不怒,不爭鋒芒,也就無敵於天下。

修真學異構字,甲本用“,突出其中的修真意義  :本義往、到。《玉篇》:“適,女子出嫁。”又符合、適合、適當、適應(如適者生存)等義。此處主要指適合時宜,符合天意民心。无適,乙本作“无敵”,通行本作“輕敵”。  :乙本用字。甲本作“斤”,與“近”形近通。  :通“寶”,參見第三十二章註。後句甲本作“无適斤亡吾吾葆矣”。此處多一衍字“吾”。通行本作“輕敵則幾喪吾寶”。

句義用兵之道最大的禍端莫過於不適時宜,捨慈而逞匹夫之勇,棄檢而驕傲自滿,忘後而蠢敢爭先。不知如何抉擇時適、捕捉戰機,就是喪失了我的三寶。

稱兵:指興兵,軍事行動。乙本及通行本作“抗”。  :同、相當、選擇。

:語音同源通“愛”。《淮南子·說山》:“各哀其所生”。《管子·侈靡》:“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哀:从口,衣聲。本義:悲痛、悲傷。《說文》:“閔也”。《廣雅》:“痛也”。

句義兩軍對壘而兵力相當時,那麽愛兵如己出的仁義之師一方必勝。

〖註音〗

芮:ruì音瑞;攘:rǎng音壤;稱chēng音撑;若:ruò弱。

 

【繁簡對照】

爲(为),進(进),謂(谓),執(执),敵(敌),禍(祸),於(于),寶(宝),稱(称),勝(胜);義(义),適(适),據(据),彙(汇),異(异),體(体),無(无),輕(轻),則(则),幾(几),喪(丧),聲(声)。

 

第三十五章 懷玉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通行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本章是對前面章節的一次總結。聖人之言本是平易而易於實行的,但人們卻往往因欲望蒙蔽了智慧之眼,不能領會其真實內涵,因而也就不能付諸於行動。這是因爲聖人抛卻自私的狹隘,合於自然真常,所言所行皆符合大道至公的天理,而絕非自私利己;常人則一般難於突破自我利己的狹小圈子,言行必然與自然大道恰恰相反,故而難以理解聖人的思想境界。

:說也。《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發佈命令。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詩·大雅·公劉》:“君之宗之。”《說文》:“君,尊也。”君主,主宰等義。又泛爲尊稱。  事:職事,從事,事物等義。參見第二十四章註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本義宗廟,祖廟。《說文》:“宗,尊祖廟也。”祖宗,宗族,根宗,尊崇等義。《詩·大雅·公劉》:“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通行本作“言有宗,事有君”。

句義聖人之言行皆有主旨、有宗根,並非無稽之談。 

通行本“我”後多一“者”字。

句義常人無法進入“无爲而知”,不知萬物演化的來龍去脈,所以不能理解我道之正言。

少也。  表面、覆蓋、蒙受等義。又同“披”,音亦同。穿著之義。《楚辭·九歌·國殇》:“操吳戈被犀甲。”  :粗布或粗布衣。  :帛書作“”,修真學表意選字,去心無心而懷簡體爲“怀”

句義聖人外表粗衣陋服,卻身懷道德與韜略,如美玉裹於破布之中,不爲人知。萬物以希爲貴,聖人非是不想使自己的言行廣於大眾,益於人民。所以要被褐懷玉,是因爲人們太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寶物。

〖註音〗

被:pī音披;褐:hè音賀。

 

【繁簡對照】

懷(怀),則(则),貴(贵),聖(圣);處(处),賀(贺),體(体),書(书)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通行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說文》:曾也。尚且、仍、還等義。又《廣雅》:“尚,上也。”尊崇、崇尚等義。《書·孔安國序》:“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  :《說文》:“疾加也”。譯文:疾患加重。動詞化爲生病、患病等義。又有弊病、毛病、損害、憂慮等義。如:“禍國病(義損害)民”。《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爲下水,以病(義損害)其所種。”《論語·衛靈公》:“君子病(義憂患)無能焉,不病(義憂患)人之不己知也。”  本章緊接上章聖人之言不被人知而論,故言:能夠知道自己無知者,尚且不爲大過,可以修真明德改變;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而固執己見,堅持有爲意識,唯智(知)用事,那才是真正令人憂慮的真毛病。

句義聖人所以圓滿而沒有缺陷過失,是因爲憂患自己可能有毛病和不足,戒、懼、謹、慎,內修道德,外煉命性,慧修心智,防患於未,故能避免一切毛病、憂患的産生。

 

【繁簡對照】

聖(圣)。

第三十七章 畏畏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其所生。夫唯弗,是以不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甲本作“□□□畏畏則□□□□矣”,“□”爲缺字,據乙本補全。通行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據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說文》:畏,惡也。鬼頭而虎爪,可畏也。譯文:畏,因可怕而厭惡。此字名詞化爲可怕的事,或危險。又《廣雅》:畏,罪也。

句義承上章,聖人戒懼謹慎,此爲有憂患意識,可以防危避險;常人往往愚智用事,逞強恃勇,此即會招致大禍。

:《說文》:止之也。《論衡·譴告》:“毋者,禁之也。”  :从門,甲聲。本義開閉門。根據樞轉軋軋有聲而造字。本義讀押。閘:《說文》:“開閉門也”。《重訂直音篇》:閘,音押,開閉也。通行本作“無狎”或“無狹”。  :修真學異構表意字,象喻身國內境無“厂”制約之。與厭通假。《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第二十九章:“天下樂推而弗猒也”。  本句中“居”與“生”二字指民之生存也。

句義聖人之治者不會自恃其強而限制壓迫人民的生存。

前一“厭”音義應同“壓”,後一“厭”主要作厭惡解,也含“壓”義,壓制於人,必反受其壓。

句義: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被人民所厭惡和抛棄。內身國眾生的治理同樣應當如此,強制的措施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德化才是出路。

自知: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見:自以爲是,自大。  :《說文》:愛,惠也。親愛、仁愛等義。自愛:潔身自好,不敢妄爲。  :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貴,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自貴:自我顯貴,人前賣弄。

:从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有被迫、被動等義。又音義同“披”,搭衣於肩背。有表面、覆蓋、蒙受等義。乙本作“罷”。罷,本義爲停止、完畢等,古又同“疲”。通行本作“彼”。  此處與第一章“去皮取此”義近同。用“被”字,含有被動語義,即被後天濁識、我見的淺表意識蒙蔽之義。即清除其膚淺的、濁識欲念“自見、自貴”的包裹,而取其實在的、本分的“自知、自愛”

 

〖註音〗

毋:wú音;閘:yā音押;弗:fú音服;厭:yàn;被:pī音

 

【繁簡對照】

(压),厭(厌),聖(圣),見(见),愛(爱),貴(贵);殘(残),據(据),補(补),義(义),無(无),狹(狭),罷(罢),畢(毕),從(从),頭(头),書(书)。

第三十八章 天網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本作勈或作恿。从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氣、勇敢等義,此處主要指有力氣。  :會意。本義勇敢,有膽量。《說文》:“敢,進取也。”此處指敢於逞強或冒犯之義。  :形聲。从殳,杀聲。古字作“杀”。本義殺戮。《說文》:“殺,戮也。”殺死、殺生等義。又有削、減、衰微、死板等義。  :《說文》:“炊竈木”。即撥火棍。又箭末扣弦處,機栝。通“括”。栝、括、活音古同。機栝者,靈活之機構,又撥火棍有助炊之義,故引申義通“活”。通行本作“活”。

句義憑藉力氣就膽大妄爲即是敗亡之途,雖有力氣而不敢妄爲則是保身之道。勇於敢者,此處隱含憑藉手段,爲圖個人目的,而行種種不善之舉的意思。

:帛書缺,以通行本補。《道藏》甲本補作“知此”二字。  “敢”與“不敢”其利害關係顯而易見。

句義天之所惡者,無非離道失德的行爲,但這是什麽緣故呢?

:《說文》:行丸也彈或从弓持丸。發射彈丸使丸疾行爲彈。《集韻》:“彈,射也。”有彈弓、彈丸,敲擊、彈唱、彈琴,彈劾等義。  :應當。又有應答、應承、應和、感應等義。  :《說文》:“呼也”。  :《說文》:慮難曰謀。謀略、謀劃等義。  “不彈而善勝”乙本作“不單而善朕”。乙本中“勝”作“朕”。通行本作“不爭而善勝”。《金石文字辨異》:“漢鏡銘白牙單琴。按:單即彈字。”本段乙本前後用兩個“單”。甲本後句用“彈”,前句缺,對比之,甲本前句亦作“彈”。後句通行本作“繟然而善謀”。

句義:天道化生萬物本如發射彈丸,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所知其所出,無所知其所來。然而萬物之生又無所不是由其來,萬物之死亦無所不是由其去。天道至高無上,主宰著萬物,但她卻不會自恃其強,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降禍懲罰於萬物。雖不隨意降禍於萬物,但萬物如果背離天道卻是無法逃脫其制約的。故曰:“不彈而善勝。”天雖不言,然而感應萬方;無需呼喚,自會應現;天若因萬物的背道而降禍,其謀略必然精妙絕倫,恰如其分,不會有絲毫的差失和不妥。

:《說文》:大也。恢恢,寬闊廣大貌。

句義天網雖大且疏,但沒有任何自恃聰明者的罪孽可以逃脫她的制約。

 

〖註音〗

guā;孰:shú音熟; 彈:tán音潭; 繟:chǎn产;  恢:huī音灰;疏:shū音

【繁簡對照】

網(网),則(则),殺(杀),兩(两),惡(恶),彈(弹),勝(胜),應(应),謀(谋);處(处),義(义),爲(为),機(机),補(补),單(单),認(认),異(异),漢(汉),後(后),據(据),産(产),寬(宽),廣(广)。

第三十九章 司殺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若民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且必畏死,則有司殺者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甲本殘缺,乙本作“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作“民不畏死”。  :《說文》:“常也”。《易·序卦傳》:“恆者,久也。”長久,經久不衰的意思。  :害怕,恐懼。甲本作“愳”,心上有二目,“懼”之古體也。本句通行本作“奈何以死懼之也”。

句義如果人們從來就不怕死的話,那又爲何以死來相威呢?

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其與乙本近同。《爾雅》:“則,法也;則,常也”。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條文刻鑄在鼎上,以便人遵守。  :誰,哪個,哪些人。

句義如果人們總是要死的,對守法而生活的人,我也將對其實施殺伐懲治,那怎麽敢呢?以德治理身國,就不應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機,玩弄法律

司殺者:即掌握生殺之的人。

句義即使人們一直畏懼死亡,法律也會確立依法而掌握生殺之者。在這裏作者指出法治應當獨立,依法司職,而統治者不應幹預司法。

:代替。甲本作“伐”。伐,可作“代”。《金石文字辨異》:“唐裴鏡民碑計功代縷鍾鼎。按:伐作代。”仍爲砍伐之義。此處根據上下文應取乙本作“代”爲妥。  斵:古同“斫”,用刀、斧等砍劈。通行本:“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句義取代司法獨立,以權代法而操弄殺機的人,必然自敗其身。這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如果連木匠都不能砍的木頭,而你去砍的話,真是很少不會傷及你的手啊。  上章言:“天之道,不彈而善勝”,“彈而善謀。”天生萬物,萬物必須遵守天道的運行規律,否則必然受到其懲罰。所以天地是主宰萬物的作爲身國內外環境的治理者都必須順應无爲而治的自然法則,不可對其範圍內的眾生採取危險、恐嚇的辦法,更不能越俎代庖,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權,以權代法。相反,人類只有無條件地服從自然的法則,才能久立於天地間。否則就是敗身之道,敗亡之途。

〖註音〗

懼:jù音;孰:shú音熟;斵:zhuó音

 

【繁簡對照】

殺(杀),恆(恒),懼(惧),傷(伤);殘(残),體(体),與(与),義(义),爲(为),異(异),計(计),縷(缕),鍾(钟),謂(谓)斵(斫)

第四十章 貴生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饑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甲本作”,乙本作“”。修真學異構字,與“稅”同音近義。本句通行本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稅,本義田賦。《說文》:“稅,租也。”泛指賦稅。

句義人民所以饑饉是因爲治理者徵收過多的賦稅。

:《說文》:高也。此處指治理者。  有以爲:即有爲之治,治理者爲了個人利益、目的、喜好、欲望等而推行的治理方法。參見第十一章註。通行本作“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句義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治理者以自己的私心貪欲,用後天有爲意識來制定制度方針,這樣必然違背天心民意,因此不能夠實現治理。

:甲本用“巠”。:修真學象意取用之字,巠死,指命體特定部位的功能喪失。古文中多義,可通經、輕、勁、頸、逕等。輕死:此處指迫於生計,而走險。通行本“其”後多一“上”字。

句義生民所以要不惜身家性命,而走險,正是爲了謀求生存的強烈願望所促使。

:《說文》:多才也。有良、美善等義。又爲勝過、超過之義。韓愈《師說》:“師不必賢弟子。”《戰國策·趙策》:“賢長安君。”通行本後句作“是賢於貴生”。

句義只有尊道貴德的无爲化生,順應民生的行爲,才是惜和貴重民命。民生的“輕”與“貴”,應當德治爲本,法治爲輔。對於內身國的治理,同樣應當眾生一體,提倡德治爲主戒治爲輔,而不能對體內的眾生採取敵視的態度。

 

【繁簡對照】

貴(贵),饑(饥),稅(税),爲(为),輕(轻),賢(贤);難(难),義(义),經(经),勁(劲),頸(颈),逕(迳),處(处),於(于)。

第四十一章 柔弱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仞賢強甲本作“仞賢強”,修真學專用名詞。通行本作“堅強”,乙本作“信堅強”。《道藏》甲本註:即《說文》之。《廣雅·釋詁》“挺,竟也”。“亙”之異體較多,等,其義竟也。,此字在修真學中含:草下土中非百了,循環不息論短長”之義。仞:修真學中借“韌”示象。

句義人活著的時候,其軀體是柔軟的,死後其屍體卻是挺直堅僵的,並且具有不同的表現  本章從人與萬物的自然特性來說明人們爲什麽應當遵行守德無離柔弱處下的道理。

音義近枯槁,修真學中則另有它解。:“槁”的通假近義,見《漢語大字典·高部》。槁,亦作“槀”。《說文》:“槁,木枯也。”指樹木枯乾,死亡。乙本作槁。

句義萬物草木生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其死卻枯乾變硬。

:本義泥土堅硬。《說文》:“堅,剛也。”  :步行。《說文》:“徒,步行也。”《廣韻》:“徒,黨也,又步行也,空也。”有黨徒、同類、門徒、空的、徒勞等義。此處指同一類。  柔弱微細:乙本作“柔弱”,通行本作“柔弱者”。

段義:所以說,堅強剛硬是屬於容易敗亡一類的,柔弱微細才是存身延命之途。

:《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道藏》甲本註:恆,據語音名源通假恆通於橫,指大木砍倒橫狀。乙本作兢”。通行本此處作“折”或“共”。

句義兵器和軍隊過於強大,則難免窮兵黷武好戰,最終必然就是敗亡之道。樹木強大,雖可以傲立於風雨中,但也必然會被人取用,僵橫其體。

:《說文》:蹲也。此處指處於。  乙本和通行本無“微細”二字。

句義強大者處下,柔弱者處上。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人們主動地遵從,則必然是得道者多助,延長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時間。否則,以常理去求強、求大,而又不知韜光養晦,動輒鋒芒畢露,則必然早敗其身,早敗其邦。

 

〖註音〗

枯:kū哭;槁:gǎo搞;恆:héng音横;亙:gèn

 

【繁簡對照】

堅(坚),強(强),萬(万),則(则),勝(胜),恆(恒),細(细);賢(贤),廣(广),釋(释),異(异),體(体),較(较),義(义),韌(韧),後(后),屍(尸),漢(汉),乾(干),狀(状),處(处),無(无)亙(亘)

第四十二章 天道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乙本及通行本無下”字。  :好像、如同。  :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說文》:“施弓弦也”。

句義天下之道,如同張弓舉射一樣。

:帛書作“,內含修真學之義。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左是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說文》:“抑,按也。从反印。”即說“抑”爲“印”之反字。抑,又有抑制、壓迫、或是、抑或等義。

句義張弓舉射,可以把高處的降下來,下面的發射上去。如此使原來各自處於高與下的物體位置産生變易,天道這樣便能使萬物向中和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拉開距離。

:甲本用修真學異構字。,與損近義而不完全同義,內含修意。下段同。

句義此處進一步說明前句的道理,天道在自然无爲中“有餘而不足”。

:通行本作“補”。

通行本句後有“則不然”。

通行作“以”。

句義人因私心貪欲,有財有權者,憑藉其勢力剝奪勢弱者,而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加的鞏固和提升使兩極分化拉開距離更加明顯。

:誰,哪個。  :語氣歎詞。通行本作“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句義誰能拿出自己多餘的來奉獻於天呢?此唯有真正的道者啦!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句義所以聖人有所作爲,是欲而爲,一切都不視爲己有,成功卻不居功自傲。

:“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本段通行作“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句義既然一切都不屬於自己,那麽也就不想顯現賢能於世了。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恃:shì音是。

                 

【繁簡對照】

猶(犹),張(张),舉(举),餘(余),(损),補(补),聖(圣),爲(为),見(见),賢(贤);異(异),體(体),與(与),處(处)。

第四十三章 水德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通行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有形有的物中,水最柔弱。

:據甲骨文,上面是“止”(腳),下面是“人”。意思是腳已走在人的前面。本義前進,走在前面。通行本作“勝”。

句義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擊堅強卻沒有能勝過它的。因爲沒有比用水更容易的辦法了!

甲本殘,乙本作“水之朕剛也,弱之朕強也”。乙本“勝”均作“朕”。通行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

句義水勝剛,弱勝強。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但卻沒有人真正實行。

:《說文》:“國也”。諸侯邦國之稱。通行本作“國。下句同。  :帛作“”,另含修意。與“詬”音義同,通用,義恥辱也。通行本作“垢”。  :帛書作“胃”,相通。下同。  社:《說文解字》:社,地主也。旧《辭海》:社稷:社,土神,稷,榖神,天子诸侯所祭。:《說文》:“稷,齌也。五穀之長。”稷穀,指高粱。引申爲莊稼和糧食總稱。古代以稷爲百穀之長,古代奉祀爲穀神。社稷,指國家。

句義水不僅柔弱處下,而且可以“處眾之所惡”,不惜污染自身而清除眾物之垢。大海所以能大,不僅處於最下,而且也包容了萬物之滌垢。所以,有能承受一國之污辱的量度才可作一國之主。

:从示,羊聲。本義凶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迹象。《說文》:“祥,福也。一云善”。

句義具備能夠承受一國之凶兆的胸懷,才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的王者。

正確的言論,如同是相反的一樣。忠言逆耳。

 

〖註音〗

詬:gòu;稷:jì音季;弗:fú音服;穀:gǔ

 

【繁簡對照】

於(于),堅(坚),勝(胜),剛(刚),聖(圣),詬(诟),謂(谓),爲(为);殘(残),從(从),補(补),過(过),國(国),恥(耻),馬(马),穀(谷),長(长)。

第四十四章 右介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

夫天道无親,與善人

 

如何。通行本作“安”。

句義修真明德應高度重視身國中冤親債主之間的釋怨解紛、清因化業。但是調和雙方大的恩怨,必然留下餘怨。如此怎麽可以稱善呢?真正的“大怨”是很難調和的,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另一方不滿意,有時甚至雙方都不滿意。那麽作者是否反對調和呢?並不是。問題是以什麽樣的姿態去充當調解人,是以自己的願望強行使別人服從呢,還是以“聖右介”的低位,溝通雙方?參見下。

聖右介:乙本作“聖人執左芥”,通行本作“聖人執左契”。各本以爲“介”與“芥”假爲“契”,即契約之義,但遍查各種典籍無法找到依據。如以“契”解,即所謂“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責取”,此與上下文亦難相應。前句“和大怨”者是作爲第三者出現,而此處執契者,即以第一人稱出現,顯然矛盾。細考“介”字,有多義,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即爲賓主之間傳話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爲介。”又主爲左,客爲右,故賓之隨從即右介。聖右介即聖人居於客位,僅僅作爲中介人,而不強人所難。此與下段之“”剛好相對。以“”來“和大怨”是強力疏通的辦法,與中介人之低位溝通的方法正好相對。介與,即卑與亢也。位高力強者以其亢勢,雖能調和大怨,但未必不留餘怨,未必符合自然因果之規律。

通行本作“契”。

《說文》:發也。从力徹。”段註:“發者,射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稱。……會意。謂以力通也。”《字彙》:“,古徹字。”徹,即通也,簡體爲“彻”。此處“”爲發號施令,強力貫通之義。通行本作“徹”。

:《說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通行本作“常”。  :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說文》:“與,黨與也。从舁从与。与聲。”黨與,即朋黨、私黨。又有跟、和、及、贊成、允許、贊許、贊助等義。《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又同“歟”,表感歎、反詰、疑問語氣。

句義本句爲整部《德篇》的最後一句,也是結論:天道至公,無有親疏,唯獨總是偏助於善人。

〖註音〗

焉:yān音淹;chè恆:héng

 

【繁簡對照】

餘(余),爲(为),聖(圣),責(责),於(于),徹(彻),親(亲),恆(恒),與(与);煙(烟),執(执),約(约),義(义),種(种),據(据),難(难),應(应),稱(称),顯(显),儐(傧),賓(宾),隨(随),從(从),傳(传),對(对),勢(势),雖(虽)。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尢。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曰:
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呵!其若濁;呵!其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
邦家亂,案有貞臣?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鬻人蔡蔡,我獨呵!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鳴呵!中有請吔!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根,清爲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重。
唯有環官,燕處則昭。
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於天下?
則失本,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或坯或橢。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已。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恆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
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
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貞之以无名之,夫將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第四十五章 觀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道也

名,可名也,非名也

名萬物之始也

名萬物之母也

无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也,以觀其所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道:甲骨文象意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甲骨文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開口誦唱。字的古文。神案前誦唱而感格神靈。《說文》:“可,肯也”,肯許。《詩·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能夠之意。 

: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相背,不合。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无”,即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的物、能量和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通行本作“常”。  泛指後天有意識心念 

: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 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妙之意。 

:《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意識活動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

第四十六章 觀噭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去。

 

: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義。與醜相對。  :《說文》:“過也”。段註:“人有過曰惡(音厄),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物)。  :《說文》:“吉也”。與“美”同義。  :《說文》:不思稱意也。《玉篇》:“訾,量也。《禮記》不訾器重。鄭玄曰:訾,思也。”有衡量、計量等義。乙本作“斯”,劈開,另有離開、盡、此、這、乃等義。後句楚簡本作“此其弗善已”。本句通行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段義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滿也。意聲相和,楚簡本作“音聖之相和也”。  意:心上之音也。  :聲也,表述修真不同層次境界。參見下。  本段通行本作“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修意被淡化,常意更突出。

句義:道生一(即○生⊙),一生二,自此陰陽分判,善惡同生,利害並存。  把握德“一”之“有”與道“无”相生之理,居无用一而不二。勿陷陰陽內的難易、長短、高下、意、先後之中,因爲這些都是陰陽“二”的一體二面,陷入就因果難解。

:甲本作“”。 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四五六至四五七行)有“聖者,聲也”。甲本《道經》中“聖”均寫作“聲”,而《德經》中則用“聖”。這種用法屬修真學中“智通用聖,慧達用聲”。也有“與聖人居用聖,與聖人謀用聲”之說。請修真學研究者自行掌握“聲”中的修意。乙本“聖”字用“”。《說文》:“聖,通也”。耳順之謂聖。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修真學各因內境不同而用。”

句義: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本句甲本殘缺,據乙本補,空位數比乙本多一至兩字,疑有脫漏。但最後一字爲“也”較明顯。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後尚有“生而不有”一句。  弗始:指不“生有”,避免落入後天陰陽中。

:《道藏》甲本辨爲“志”,《馬王》甲本辨爲“之”。楚簡本作“志”。乙本作“侍”,通行本作“恃”。《玉篇》:志,意也,慕也。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成功:通行本作“功成”。  :參第一章《論德》註

句義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甲本無“弗”字,其他本均有,與前句相應則應有,疑甲本有疏誤。

句義: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運化於陰陽之二,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註音〗

訾:zǐ音子;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觀(观),爲(为),惡(恶),難(难),長(长),聲(声),後(后),隨(随),恆(恒),聖(圣),萬(万);譭(毁),謗(谤),應(应),從(从),結(结),構(构),書(书),經(经),寫(写),殘(残),據(据),數(数),顯(显),辭(辞),貶(贬),義(义),穀(谷),陰(阴)。

第四十七章 安民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通行本作“尚”,“上”與“尚” 古相通。《說文》:“尚,曾也”。有尚且、超過、尊崇、崇尚等義。   :《說文》:多才也。从貝,比喻其才如貝之可寶。

句義修真明德實踐者應知,身這兩重內環境和外環境,都處於陰陽的二數之要想使二不再出現兩極分化,重歸於一,就必須首先保持住陰陽的動態平衡,使其容易復歸於德“一”和道“○”。刻意貢高賢才,將使人私欲熾盛而不擇手段地爭名。煉己修心,熄滅對隱顯名位的追求,身境中自然神定魂魄安,各司其職而相安無事。

:《說文》:“視也”。古同“現”,出現、顯露。  可欲:見第九章註。通行本後句作“使民心不亂”,甲乙本均無“心”字。

句義可欲之事,禍亂身國,故善治者避免其堂然於世,而亂身心、民心。  不羨玄中道寶、法技之能,則身中之民不爲盜;不尋不看生欲起念之物事,則身中之民不亂爲而落入後天。

:甲本用“聲”。參見上一章。古“聲”與“聖”通用。

句義:聖人是以引領眾生復歸德和道爲宗旨,所以治世和治身的方法論是:虛其心。以德“一”治心,抱元守一則虛懷若谷,心空則明。實其腹:以道光德能之炁充實和再造性命。弱其志:淡薄私心欲望,轉化稟性習性。強其骨:腎主骨,當心志淡泊,心火必下降,腎水則上升。及至水火既濟,則身康體健,骨節皆氣,即所謂傲骨者也。命體的修證達到了“塊塊骨骼皆金丹”才是真正“強其骨”的實現。

甲本殘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通“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計謀私,所以智字常有貶義。  无知:即无智巧之心。  知不敢:知有所畏,不敢造次。

段義常使民無智巧之心,樸無欲,使巧智者知有所畏,不造次胡爲,那麽沒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身國道德的治理,要堅持長期使身國眾生唯存道慧而無後天意識之用,唯存德欲而無私欲之生。其民雖然同時承擔著後天肉體的工作,卻不敢深陷於後天意識之中。制約他們不落入後天有爲意識活動之中,就沒有德治道治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了。

〖註音〗

恆:héng;弗:fú

 

【繁簡對照】

賢(贤),爭(争),貴(贵),難(难),貨(货),爲(为),盜(盗),見(见),亂(乱),聖(圣),實(实),強(强),恆(恒),則(则);處(处),無(无),聲(声),參(参),殘(残),補(补)。

第四十八章 道用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說文》:動搖也。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即有空虛之義。  後句通行本作“或不盈”。

句義:道治身國,居道而用德,高度重視用虛、用空、用中內的德性能量和品格,使後天的有不超過極限而複雜化。道治身國貴在无中生有而不過亦無不及,恰到好處

:水深而清澈。形容祖源的清純幽遠。乙本作“淵”,水之深潭。  :歎詞,多音,此處應爲科,對應心臟。此字通行本皆改用“兮”,但失其發聲時其音內部震動之韻,故仍取古歎詞“呵”爲用。另此字僅見於《道經》中,《德經》中無,更見啟迪心道爲用。本句通行本作“淵兮似萬物之宗”。 :初也。

句義:道,空虛卻妙用無窮,不會有盈滿啊;她清純的源流,開創了萬物的宗根。 道治身國,澄心定意,心身清靜是尋根探祖的基礎。

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甲本作“銼其”,此脫一字。

本段在十九章出現過,但坐,修意不同。“銼其兌,解其紛”提在句首,強調了從後天返歸先天

段義:道治身國,貴在抱道元守德“一”,抱一無離地對待二之象。方法上注意挫其鋒芒,掃除妄識;解其紛擾,去除雜念,復返淳樸本性;混溶先天本性之光與後天凡塵之形軀歸於德“一”,從而實現了徹通陰陽,洞曉天地一切真理的境地。

:本義清澈透明。《說文》:“湛,沒也。”沉沒。另有濃重、深、暗黑等義。  :生存,存在。《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存,不爲傑亡。”

句義達到先後天混溶合一的狀態,即實現了虛實相通,陰陽兩界均可照見,光明透徹,恍兮惚兮,似存不存,似卻有。

:代表十一月,這時陽氣發動,萬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爲稱呼象嬰兒的樣子。乙本“子”前多一“之”字。  :《說文》:長鼻牙。南越一帶的大野獸。每三年産子一次,象耳朵、牙齒四只腳的樣子。另有法、法式,仿效、摹擬,似、象徵,想象等義。  :《說文》:“審諦”;又是統治天下的稱號。《字彙》:帝,上帝,天之神也。古人又稱之爲造物主。

句義我不知達到這種道“无”狀態的根源,道在造物主出現之前就有了。

 

〖註音〗

潚:sù;呵:kē音科;湛:zhàn;銼:cuò;兌:duì。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沖(冲),萬(万),銼(锉),兌(兑),紛(纷),塵(尘),誰(谁);淵(渊),書(书),歎(叹),發(发),聲(声),動(动),韻(韵),詞(词),爲(为),僅(仅),於(于),經(经),無(无),脫(脱)。

第四十九章 用中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簡體“刍”,本義爲割草或割下的草。芻狗,古時用草紮的祭祀之物。

句義天地以德“一”扶生長養萬物,唯德而無仁。萬物皆有“炁”和“器”兩種屬性,“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而“器”卻是有其生成壞滅的實體物質。芻狗作爲祭祀品,亦僅取其“炁”而已,對其肉眼可觀的“器”態狀實體,則在完成使命後失去存在的價值。萬物與芻狗一樣,在天地看來,其“器”性實體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是難以維持久長的,故同樣取其“炁”而用之。而對其實體的“器”性同樣任其自然生滅而已。

:甲本作“聲”。參見前章。

句義人同樣是兩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名爲性命,聖人洞察陰陽,掌握陰陽,知道其本質屬性的德“一”之,是其真實的本來面目,故雖可去其器性的軀體,但他的態本質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因而可以永生。聖人效法天地,知道用虛的可貴,教化百姓也就注重對其靈魂進行教化,以德養神,改造人們的心靈。而對於其凡軀,在完成其使命後也會象芻狗一樣遺棄。所以天地聖人的不仁,正是其不離上德的大仁表現,是真正掌握了萬事萬物的根本所在而用之。

:歎詞。通行本作“乎”。  :《說文》:“玃属”。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通猷等義。  :《說文》:橐(音駝),囊也(袋子)。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內之管,亦兒童習字所用而編成的竹簡,又一種古樂器。此處橐籥指外囊內管,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似今之風箱。古代用以鼓風助火。

:攪濁,擾亂,或水流出的樣子。另有竭、枯竭之義。《荀子·宥坐》“夫水……其洸洸乎不淈盡。”楚簡本和通行本作“屈”。

句義天地之間的虛空如同吹火筒、風箱一樣,中間也是虛和空,用之卻不盡。

修真學異構漢字,指內天地氣機運行的狀態與深度。故甲本作”,相通躘蹱躘踵龍鍾同義。追也接踵而來。《馬王》甲本與《道藏》甲本均用“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楚簡本作“”(“動”之異體)。皆失修真之義。  :修真學字,與“腧”字有近義,與愈字通假。愈:越、更加等義。

段義天地像一個大風箱一樣辟闔、張弛踵接而出入愈動愈有愈有愈出。鼓蕩著道“无”德“一”的精華能量物質,輸送到天地空間,滲透於萬物之中,養育天地萬物。

通行本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段義離開道“○”和德這個宗根之數去研究道和德化生的萬物就是捨本求末。虛无生萬有,用德“一”就足夠了。眼耳見聞再多,哪怕窮盡其數,也不如守住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虛和德“一”之中,這才是造化的根本。

〖註音〗

chú音;橐:tuó;籥:yuè音月;音鼓zhǒngzhōng

 

【繁簡對照】

萬(万),爲(为),芻(刍),聖(圣),間(间),猶(犹),與(与),聞(闻),數(数),窮(穷),於(于);體(体),義(义),紮(扎),聲(声),參(参),歎(叹),攪(搅),濁(浊),亂(乱),腫(肿),應(应),龍(龙),鍾(钟),動(动),書(书)。

第五十章 浴神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說文》::“洒身也。沐浴,洗澡。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注水於般(盤)而人在其中,浴之象也。”通行本“浴”均作“谷”。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有水流出爲“谷”。“浴”含水,比“谷”更能說明虛空之神(浴神)的內涵。  浴(谷)承接前兩章的“道沖”和“橐籥”而來,皆是指虛空。有形生於無形,浴的虛空充滿德“一”能量物質,不僅生育著其中的天地萬物,而且時時使其得到沐浴長養,故曰“浴神”;浴神永遠不會枯竭,故謂不死。   :音,雌性的獸類。也指女性。另有鎖孔之義。《禮記·月令》“修鍵閉”。鄭玄註:“鍵,牡;閉,牝也。”另指溪谷。《大戴禮記·易本命》:“丘陵爲牡,溪谷爲牝。”玄牝:能生萬物玄妙無比之母,即造化之機。

段義進入无爲思識慧觀中的玄牝門戶,那就是造化之樞機,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根源。人體以腹爲坤水,神入炁穴充滿德“一”能量於其內外,亦稱爲浴神。

綿:連續不斷;延續,綿延。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象焚,以祭之形。據熙《名》語音通假,通“殣”,爲死。又通僅(仅),才能夠只、才勉強劣等義。此處義爲死亡、損耗、減少。參見第十五章註④。通行本作“勤”。

段義浴神充滿能量與活力,綿綿不絕地永存著,其用不會損失、減少,更不會饑饉而枯竭死亡。在天地之根中細均綿長地呼吸、靜觀,如蚌含珠。用此之道即浴神不死之法。

 

〖註音〗

牝:pìn音聘;綿:mián音棉;呵:kē音科;堇:jǐn音僅。

【繁簡對照】

謂(谓),門(门),綿(绵);緊(紧),僅(仅),簡(简),體(体),數(数)。

第五十一章 无私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不自生:不自我繁衍,所以能私。這是天地所以能長久的根本原因。

:甲本用“聲”。參見第四十六章註  :乙本作“退”。通行本作“後”。甲本中“退”常作“芮”,如第三十四章(69)“吾不進寸而芮尺”。芮,草初生時柔嫩細小的樣子。

段義:芮其身,芮含退義,但主要是復返初生之義。聖人無私,逆用陰陽。修身能返歸嬰孩之生理狀態,所謂返老還童,而得長生;修心能如小草初生柔弱而卑賤。由於其不爭,而無與其爭,天下樂推而不厭。故能身先。心存私欲者,爲了貴其身而反辱其身,爲了厚其身反而敗其身,欲長生反而喪生,這正是常人不能與天地共長存的根本原因。  外其身聖人無私無欲將心和身都置身物外,視幻身爲芻狗,不求名利榮華,不貪欲色富貴,身與眾生,可稱之爲“外其身”。聖人不貴其身,是因樂於奉獻,如此才合於大道。得道必多助,文烹武煉,方能造就“道身”,此即“身外有身”,從而獲得真正的永生,故曰身存。身,亦解爲外生殖器,芮其身即煉精化炁過程的自然芮“身”轉化。煉炁化神,而外其身成。

:語氣助詞,表示輕微的疑問,相當於“嗎”。

段義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才成就了他那在世人眼中的“

 

〖註音〗

芮:ruì音瑞。

 

【繁簡對照】

長(长),聖(圣),與(与);聲(声),參(参),見(见),進(进),後(后),細(细),樣(样),經(经),學(学),說(说)。

 

第五十二章 治水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

 

:形聲。从水,台聲。本義水名。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治理。與“亂”相對。乙本作“如”,通行本作“若”。

句義:天一生水,水分陰陽。治水,陰水取陽,滌陰增陽。上善治水,上德治炁,其理相通。命體依賴水而生存,水是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質。命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樣分佈著大量的水,陸地和水的比例大約是20%80%。水即是生命最基本的支撐物質,組織成份。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內外環境均有治水的問題。外環境的治水是使民眾能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保證。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內懷聖心,故格天地以風調雨順,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今人失道,多有旱澇不均,青黃不接之時。人體內環境的治水同樣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腎主水,壬陽水爲先天之本;癸陰水爲後天之精。腎水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聖人修身明德者,知水爲最佳載炁之品,煉精水以化炁,“水府求玄”、“水中取金”,提取保證生命長久的精華物質。

:《說文》:“審也,从青”。徐鍇《繫傳》:“丹青明審也。”另有安靜、靜止、平靜、安詳、安閑等義。通“淨”,潔淨;通“情”,真情;通“諍”,直言相勸,止人之失。“諍”又通“爭”,爭奪。《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甲本作“有靜”,乙本作“有爭”,通行本作“不爭”。水善才能利物,水善才能趨靜。“有靜”更合水之道性原義,安靜、淨靜、請靜,亦包含“不爭”的意思。性命之學,靜裏取真真才真。

乙本與通行本“眾”字後多一“人”字。

句義:把握並且實踐眾人所不願行之事,得訣而行則離道不遠。

:水深而清澈。  以下六“善”,言天然火候的把握,有爲意識的調節之訣。

乙本作“予善天,言善信”。通行本作“與善仁,言善信”。甲本僅作“予善信”。  :給予。施予,則言而有信。

:參見第二十一章註  修真學異構字,內藏性命雙修心法,與“踵”通假而用。第四十九章(5)有“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其“踵”與此處之“蹱”從帛書甲本原圖中可以辨清爲同一字,只是均更象“蹱”而非“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

句義: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甲本作“靜”,參註。乙本及通行本作“爭”。  :《說文》:“異也”。又義爲過失、罪過怪、甚也。

段義道治身國,則以不動後天有爲意識爲用,抱元守一,守持天一未化生水之時,不陷於陰陽,不在二中相搏,守一不爭,一切向先天无爲轉化不落入後天,即沒有憂患。

〖註音〗

惡:wù音誤;潚:;蹱:zhōng音中。

【繁簡對照】

萬(万),靜(静),眾(众),惡(恶),幾(几),於(于),時(时),爭(争);義(义),與(与),處(处),僅(仅),從(从),書(书),圖(图),爲(为),動(动)。

第五十三章 持盈

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其已

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帛作“,內含修真學之義。《集韻》:,持也。  :滿也。  :停止、完畢。

段義:道治身國,最大的障礙就是棄“○”失“一”,深陷二中自困而不覺。執著地追求,唯恐不能盈滿。然謙受益,滿招損,故不如知止中和,退而知足爲上。本章言修真明德之法,心意的修持把握,火候的調節應用。本段則是言不可執著,止火應及時而恰到好處。

甲本殘缺。乙本作“而允之”,更合修真學之義。《老子想爾註》作“揣而悅之”。通行本作“揣而銳之”。《道藏》乙本註:,从手,短聲,與“揣”音近通假。揣爲揣量,允爲平允,義自可通。  :猜想,推測;藏入,塞進;亦有捶之義。  :《說文》:“信也”。《雅》:允,信也;允,也。又有答可之義。  :乙本和通行本作“長”。  葆之:通行本作“保”。楚簡本作“湍而群之”(湍:急流。有沖刷、衝擊等義。《史記》:“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群:此處是彙聚義)。

段義:火候的調節既不可執著,也不能散漫,揣測意度則難專一精進。以上的執著和散漫兩種現象都需要預防,持中而坐以進道。

盈室:通行本作“滿堂”。

段義金玉之寶物充滿堂屋,是不能守之不失的。金與精諧音爲用,水中取金,先天藥物,既不可老亦不可嫩,更不可“淫”失和任其“盈”滿,轉化爲後天流失。聚集和轉化當其時,則命寶不失,先天充實。

楚簡本作“貴福喬”,無“而”字,三字並列。喬,即“驕”之異體。“富”者,福也。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說文》:“遺亡走失”。亡:謂走失。《廣韻》:“遺,失也。”  :《說文》:“災也”。段註:“災,……天火曰災。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災。”咎者,代表相違。自我喪失貴富之災咎。

段義:既得豐富先天藥材道寶,亦不可因此貴富而驕傲,導致散慢松懈,應當防危慮險,否則鼎傾爐倒,自取其辱。

甲本作“功述身芮”,含修真心訣。乙本作“功遂身退”,通行本作“功成名遂身退”。  :參第五十一章註②。身芮:含退義,復返。  :本義遵循。《說文》:“述,循也。”另有傳述、傳承,記述、稱述,遵循道理等義。述職,古時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述聖,陳述聖人之道。

段義:以道治身而功成,整個實踐過程都是在道之師引領呵護下“述”完成的。即時退藏於密,其功德之行人不可見。聖人效法天地,以此退藏蓄存陽和之德。此階段命體完成從後天向先天的關鍵性轉化,“身”也會同步産生一些芮性變化,這是符合天道自然的現象。

〖註音〗

zhí音直揣:chuǎi;葆:bǎo;盈:yíng音迎咎:jiù音就;芮:ruì音锐

 

【繁簡對照】

貴(贵),驕(骄),遺(遗);韻(韵),殘(残),銳(锐),從(从),聲(声),與(与),爲(为),義(义),長(长),滿(满),喬(乔),異(异),體(体),稱(称),壽(寿),復(复)。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乙本作“戴營”。戴,通行本作“載”。本章甲本前三句均缺。  :《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段註:“引申之凡加於上皆曰戴。”  含修真學之義,語音通假爲“魂”。《說文》:币居也。即圍繞而居。:《說文》:陽氣也  乙本註其通。但尚有修義在其中。孔穎達疏:“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按:依孔說,魄掌管形體的運動功能,魂掌管形體的精神。魂魄泛指性命中的性體系統,命體系統是它的載體。

句義:繼上章完成聖人之道一個基本實踐過程後,本章以反問形式作爲證道次第論的檢驗提出,最後指出積累玄德的方向。在此首先問性和命這個雙重結構合一的生命,命體作魂魄的載體,經過道德治身國的實踐,是否會輕易出現分離現象。

音團,集聚、凝聚、揉團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字彙》:“槫,音團義同。”聚結之義。摶氣:采聚先天之炁(氣在先天曰炁,采聚者貴先天也)。

句義聖人明德修身,不斷地提煉體內的精與炁,與宇宙道光德炁摶聚凝煉,不僅浴神還同步浴形,最終達到骨弱筋柔之至柔境地,也就實現了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這些真實變化實現了嗎?

通行本作“滌除玄覽”。  ”,”,掃除。  語音通假觀察。《增廣字學舉隅》:“藍,大籠筐也”。  :通行本作“無”。後句同。  :《說文》:病也。指膚面有黑痕。此處指瑕疵。

句義:在修證的不同階段中,玄觀慧視的狀態和水平各不相同。玄觀屬神通功能,存在幻象,居道“无”用德“一”的合道心觀則清純。你的玄觀達到沒有假幻類的瑕疵了嗎?

甲本殘缺,按乙本補。通行本作“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參第三十八章(73)註栝國:即掌握道竅以養活身國內外眾生。  :通“智”。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實現无爲而治,進而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於世,能夠不用後天的意識智巧,能夠人所不知曉嗎?

天門:百會穴區域,即囟門。古稱通玄之門。  :或作啟,教導、啟發,開啟。通行本作“開”。闔:閉合之意。  :母性、陰柔、生殖、處下。

句義常人出生,先在母胎,後産於母之下陰。修真明德的聖人絕學中,先天的聖嬰生於頭部泥丸宮,産於天門百會。天門也是心和腦連接宇宙進入无思識,進行天人合一體悟的門戶,應當實現它開合自如,如同産道之門。實現了這一真實變化了嗎?

通行本無“以”字。

句義:道光德能淳厚之明,光明無礙,穿透萬物,隔室窺針,無遠無近,無內無外,宇宙萬物歷歷在一覽無遺。此即是道明與道白的大明白境地。這種無所不的“明白”,你能不用智識實現和掌握嗎?

通行本“生而弗有”後多“爲而不恃”一句。

段義成道者的玄德積修,遵循道生之德養之的自然法則,化生和養育,既無私心擁有,亦不主宰左右其成長。行德於无和无不之中。

〖註音〗

戴:dài音代tuán摶:tuáncī刺(平聲)kuò音括;闔:hé;弗:fú音服;毋:wú;畜:xù音蓄

【繁簡對照】爲(为),營(营),離(离),氣(气),嬰(婴),兒(儿),脩(修),藍(蓝),愛(爱),國(国),門(门),啟(启),闔(阖),達(达),長(长),謂(谓);載(载),彙(汇),團(团),義(义),摶(抟),殘(残),滌(涤),覽(览),無(无),後(后),補(补),開(开),處(处)。

第五十五章 玄中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前句通行本作“三十輻,共一轂”,甲本殘缺,乙本作“卅楅同一轂”。  :《說文》:輪轑也輻條,插入輪轂以支撑圈的条。楅:本義爲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頂人的橫木。段註:猶幅也。與“輻”形近可通。  :車輻彙集的部位。轂中空,方可穿軸而爲車之用。用中用虛之理即在其中。  :三十,滿月之數。以三十等分360度即得12,年有12個月,日有12時辰,人體有12經絡,年月日、天地人以及時空的圓周變化全在此數之中。《淮南子·道原》:“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句義古人法月輪以造車輪,喻道日用之間。聖人之道,以此論性命周天運轉,心修空无轂,以道心虛无,以任督二脈爲輪,用德“一”之炁能量,才有周天運轉之用,使生命之車直達道地。

修真學異構字,甲本殘缺不全,乙本仍保留下此字。通行本作“埏”。埴:黃色而如脂膏細膩的土。:即是用土和泥製作陶器,此處暗含修真學方法。《荀子·性惡》:“夫陶人埏埴而生瓦。”通行本作“埏埴以爲器”。

句義聖人之道,通過埴的方法,再造命體爲器。

通行本作“有器之用”。 

句義器物之實爲體,而貴中空方爲有用,方能容物。性與命這一對虛與實的雙重結構的復合體,共同組成生命。命體的三腔:顱腦腔、胸腔、腹腔和髓腔內都存在著中空的虛,應在此“當其无”之內,填入無形之德“一”物質,則有德器之用。體內所有空隙皆德“一”,則有道器之用。實踐心的空明,化三我同歸一我,性功圓成而聖心真我主宰性命;進而在各腔的“當其无”提煉精炁神,烹煉丹藥,運轉河車等等。

通行本此句後多“以爲室”三字。  :《說文》:穿木也。簡化字爲“凿”。本義:凡穿物使通都稱鑿。  :《說文》:“穿壁以木爲交窗也。”鑿穿牆壁,用木板做成橫直相交的窗欞(棂)。段註:交窗者,以木橫直爲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句義人之性命的“戶牖”基本分爲四大類:命體外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眼耳鼻口身等九竅);命體內各臟腑本身與內環境交通的“戶牖”;身場在體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百會、湧泉、膻中、夾脊、勞宮、天目等);身場內各室本身與內環境之間交通的“戶牖”(陰蹺老中小三竅、髓道三關九竅、腹內神闕內七竅以及心腦中之各關鍵竅等等)。

:鋒利,从刀。又義利益。  和順協調然後有利。《易經》說:利益,是由於義的和諧。

段義:有,有形之物,皆只能産生對後天有的利益。而真正發揮和産生作用的卻都是有形物之內和外,以及物體本身內在“无”中的道和德性物質以及品格。所以,居无爲之道“○”,用德“一”於性命,弘利於生命;用道“无”德“一”濟世,則利益眾生。

 

〖註音〗

卅:sà音薩;轂:gǔ音古;埏:shān山;埴:zhí音直;鑿:záo音凿;牖:yǒu音有;撚:niǎn音輾

 

【繁簡對照】

輻(辐),轂(毂),當(当),車(车),爲(为),鑿(凿),戶(户);殘(残),義(义),頂(顶),與(与),確(确),處(处),輾(辗),製(制),後(后)。

第五十六章 爲腹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

 

五色:青赤黃白黑。  :讓、使。  :本義明亮、清晰。《說文》:“明,照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盲”。盲:眼睛失明。明本是使人眼目明快,但過明則盲。故明亦盲也。

句義明,在修真學中分爲後天智識之明和先天慧識之明。此句是雙意,一指修真學中的五色光氣使人先天慧識之目光明照物。二指當人不能居於道“○”而用德“一”面對萬物處世時,就陷落在“一”的樸散之數中,就難逃五行的制約。例如:五色美景初也會令人後天智識眼目明亮,但過分貪看,便使人眼花繚亂,大量耗損肝中陽木仁炁能量,可導致疲勞性失明。修養之道,貴在中和。

馳騁:騎馬奔跑,奔馳。意識如野馬。  田臘:田,暗含修真學之義,田,體內三丹田。臘,帛書作“臘”修真學巧借“獵”通假使用,含修真學之義,喻時間和環境。臘:祭也。《說文》:“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又《字彙》:“臘謂獵也,獵取獸以祭先祖也。”臘,亦有時間過久之義。

句義:長時間奔馳在田野中捕禽狩獵,令人心興奮不已,但也容易耗傷心中陽火禮炁能量,陰火熾盛,使人發狂。冬亦靜養。修真學順應天時,內證在冬季宜蓄養精氣神,體內氣機不能人地令其奔馳,否則易狂。

:《說文》:害也。即妨礙、妨害。甲本作“方”,乙本作“仿”。

句義稀世之寶、奇異之物爲濁金陰金,雖然滿足了人的物欲之心,並且可以用此打通方方面面的關節,但也使心裏失去平靜,損傷肺的陽金義炁能量,從而妨礙人的行爲活動。

五味:酸苦甘辛咸。  :从口从相,五味之影形(相)皆以口省視而入,修真學專用字,甲本作“”,據《漢語大字典·口部》通“爽”。《說文》:省視也。以口省視,即嘗味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爽”。爽,《說文》:明也。本義:明亮。有爽快、舒適(神清氣爽),差錯、過失(《詩·衛風·氓》:女也不爽)等義。又有喪失、敗壞之義,如爽約(失約),爽傷(病傷)。口爽或爽口,既有口感清爽之義,又有敗壞胃口之義。可見厚味過濃,爽極則敗。

句義:五味皆屬後天之物,能使人清爽舒適,但也能敗壞人體口腔和脾胃中的陽土信炁能量。

五音:角徵宮商羽。本段通行本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與甲乙本順序不同。

句義:五音雖然悅耳動聽,但過分貪愛也會導致腎中陽水智炁能量的耗失,産生耳聾。 

:甲本作“聲”。另通行本此處無“之治也”三字。

:《說文》:勞也。从疒皮聲。甲本作“去罷耳此”。罷:罷官、免去、解除等義。古又通“疲”,發音亦同“疲”。《集韻》:“疲,勞也。或作罷。”甲本第一章有“去皮取此”,第三十七章有“去被取此”。皮、被皆有表皮之義。此處用“疲”既表示眼目之疲勞,亦說明表皮、膚淺之義。疲者,病皮也。  耳:乙本及通行本作“取”。乙本作“去彼而取此”,與通行本近同。

段義:聖人之治,重在充實腹中的先天物質五德能量之炁而固體,並非滿足後天意識感官對陰五行的依賴,受制於陰五行。所以要去除導致耗散損傷五德之炁,令人疲勞患病的聲色犬馬貨利等陰五行,修持陽五行之德性品格和能量,抱元守一,取其實腹固體之根本。

 

〖註音〗

馳:chí;騁:chěng;獵:liè

 

【繁簡對照】

爲(为),馳(驰),騁(骋),獵(猎),發(发),難(难),貨(货),聾(聋),聖(圣);書(书),臘(腊),據(据),漢(汉),與(与),順(顺),聲(声),處(处),無(无),罷(罢),從(从),頭(头),復(复),現(现)。

第五十七章 寵辱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甲本作“龍”,與“寵”通。內含修真學訣義。《說文》:“尊居也”。有寵愛、恩寵、尊崇等義。《玉篇》:“龍,幽明、大小、登天、潛水也。又寵也、和也、君也、萌也。”乙本作“弄”。本章下同。楚簡本“寵”字前爲“人”字。參第六十四章(20)註  :《說文》:恥也。受辱、侮辱等義。  :从馬,敬聲。本義:馬受驚。《說文》:“馬駭也。”驚動、震驚,驚慌、恐懼等義。

句義:普通人以後天有爲意識爲用,受寵與受辱本義是相反的,但都能驚起常人意識心理的強烈波動。

: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  《說文》釋爲薪音華燒火用的木柴。又爲禮器音款。虞舜時陳列祭品的禮器,形如几案。本章通行本之“患”甲本作“。另前二”後有“若”,說明比擬之義。據此前二“患”仍用“梡”,後二“患”用其引申之義“患”,以便於理解此字乙本及楚簡本均作“患”。

句義貴此身者身名所累。這如同貴其祭器。祭器雖處尊貴之處,但卻僅爲祭獻之物,它本身卻難以得解脫;尊貴其身,不過是因身國是內境眾生之施主,是盛器,是載體。若甘願奉獻於身國眾生的修德歸道,則符合生命正確歸宿。如若僅爲榮貴,則實大患也。梡,如以木柴解,亦爲燃燒自己、奉獻光明之義。

何謂:甲本作“苛胃”可修意與常意通解。苛,小草叢雜、細碎。乙本作“何胃”。

寵之爲下通行本或作“寵爲上,辱爲下”,或作“辱爲下”一句。

句義受寵者地位相對卑所以得其寵而驚,失其寵即辱,同樣也驚其心,所以說“寵辱若驚”。 暗含“龍潛水底,虎嘯山頭”的修真學變化轉換之意。

何謂:甲本作“何胃”,胃通謂,但胃字含修真學訣義,暗藏修意於其中无身:即無肉體凡軀。

段義世人以肉身爲真實自我,所以貴之、寵之,卻如“”之祭器,難以解脫;身軀對真正明白性命真理者而言,如果不能超越命體對性體的制約,就是最大的禍患。聖人無身者,而有身外之身,不受形軀的束縛,出入自由,神超彼岸,朝見本性自我,自在解脫,不爲身累。

通行本前句作“故貴以身爲天下”。  :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常道中與可以通假用。邂逅,不期而遇。乙本作“橐”。楚簡本作迲”。本句通行本作“則可托天下”。

句義:所以,只想在天下顯貴其身者,就好像是選擇在後天人寰裏反復邂逅相遇,輪回不息,難以超脫。

:《說文》:惠也。親愛、仁愛等義。  :此處爲疑問詞,豈,怎麽。帛書作“”, 爲修真學選用字,含有心法。通“安”,參第三十二章⑨。  聖人“自愛而不自貴也”(見第三十七章)

句義:明白性命雙重結構真諦的人,就會正確地愛惜來之不易的身命,從而借假修真,復歸道德,完成天命而歸,又怎麽會久寄於天下呢?

 

〖註音〗

寵:chǒng音充(上聲)kuǎn音款;hòu音後

 

【繁簡對照】

寵(宠),驚(惊),貴(贵),謂(谓),爲(为),於(于),愛(爱);龍(龙),應(应),歸(归),禮(礼),與(与),後(后),擬(拟),義(义),據(据),異(异),體(体),託(托),馬(马),從(从),書(书),圖(图),處(处),確(确)。

第五十八章 道紀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甲本作修真學異構字,內含方法論。乙本作“微”,通行本作“夷”。

:稀少、無。

:帛書作,含修真心法。音民,義爲撫、摹也。通行本作“搏”。  :平坦、平易。通行本作“微”。

:計算。《說文》:“會也算也。“至計”通行本作“致詰”。詰:《說文》:“也。”音杰,詢問,追問。  :甲本作“”。从“囗”从“束”,修真學異構字,事物相束紮成團狀歸於中心之義。乙本作“”。通行本作“

段義:道的特性是,看卻看不見,稱之爲“”;聽又聽不到,稱之爲“希”;摸也摸不著,稱之爲“夷”。 、希、夷這三者無法計量其大小,所以團聚爲一,德“一”的能量形態就是先天一炁。道“无”之“○”生德“一”之“⊙”。

通行本無此二字。

:與“倏”義同,迅疾之義。乙本作“謬”,通行本作“皦”。  :突然之義。與前句“攸”連用則爲“攸忽”,即快速、迅疾之義,攸忽不見。通行本“忽”作“昧”。

句義:此先天一炁,在上不會攸然不見,在下不會突然消失。

《說文》繹理也。繹,即演繹,尋繹義理,理其端緒。有尋思、尋找、平常等義。又爲一種長度單位。通行本作“繩繩兮”。繩:綿延不絕之義。

句義:尋思呀尋思,無法給以命名,重新回歸到天地之始道“无”的有質無形狀態。

:《說文》:忘也。有疏忽、忽視,急速、突然(倏忽),恍忽等義。忽,俗作“惚”,恍忽即恍惚,似有似,模糊不清。  :甲骨文字形,像人站在土上遠望。《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玉篇》:“遠視也。”遠望,深觀。  忽望:修真學名詞。即在靜定中深觀、凝望。無此望,其恍惚必爲頑空也。甲本此處缺,乙本作“沕望”(乙本作“沕”處,甲本作“忽”),通行本作“惚恍”。

通行本作“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跟著她看不見其尾,迎著她也看不見其首。

“今”通行本作“古”。  :《說文》:使馬也。本義駕駛車馬。又作“馭”。另有治理、抵擋等義。

句義:道貫古今,以德而顯,所以應當把握現今德“一”在身國中的特徵和特點,以道所用的德來駕馭以及治理當今身國的現實狀態。

⑫“以”通行本作“能”。  :《說文》:別絲也。即絲的另一頭緒。也說散絲的頭緒。另指開端、頭緒、綱領、綱紀、要領、理等義。又通“記”,記錄、記載,紀述,即記載敍述。

段義:道之爲物,無法追尋其後,無法攔擋其前。唯有牢牢把握“道本虛无而生萬有,用德‘一’就足矣”的原則,明白這個德“一”的樸散流失現狀,就是以今之道,統御今之萬有,從而以今治今,以今觀今,方可溯本歸源而至古始,展開大道用德顯化的全過程。

 

〖註音〗

捪:mín音民;攸:yōu音幽;恍:huǎng音晃;御:yù音育弗:fú音服;夷:yí音移

 

【繁簡對照】

紀(纪),視(视),見(见),聽(听),聞(闻),計(计),爲(为),尋(寻),復(复),歸(归),於(于),謂(谓),壯(壮),隨(随),後(后),執(执);構(构),書(书),異(异),體(体),義(义),撫(抚),摶(抟),詰(诘),與(与),謬(谬),連(连),繩(绳)。

第五十九章 不盈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曰:

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呵!其若淩澤呵!其若樸呵!其若濁呵!其若

濁而清?女以重之

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敝而不成

 

:通達,四通八達。另有通、遍、到(達到)、實现等義。  微眇玄達: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微妙玄通”。  :意也。心所往,未表露出長遠而大的打算。通行本作“識”。下句同。

句義:古代善於行道的人,顯與隱、白與黑的微妙和玄妙通達無礙。跨弦通靈深遠,人們無法揣測他深邃的志向。

句義:正是因爲不可揣測其志向,所以勉強形容之。

與:修真學用字,含心法,與通假。豫,《說文》:象之大者。與:有多義,黨與也。又與“豫”相通。如猶豫(遲疑不決),《史記·呂後紀》:“猶與未決”。《後漢書·樂夷傳》:“楚靈會申,亦豫盟。”註:豫即與之義。本句通行本作“豫兮若冬涉川”,楚簡作“夜乎奴(如)冬涉川”。

句義:有道之人就像豫一樣,冬天行走於冰川時,唯恐因自身體重過大失陷冰層之下,因此必然慎之又慎。修真學在“與”態下,要格外小心地根據內部變化的客觀實際而前進。

:猿猴一類,其性多疑,唯恐受到襲擊,故極具謹慎。猶同上句之豫組詞爲猶豫,則表示因謹慎而遲疑不決。

句義:有些像猶啊,行道者以機敏謹慎來抉擇周圍環境。

:《集韻》:“儼,《說文》昂頭,一曰恭也。或作‘嚴’。”恭敬、莊重之義。甲本缺,乙本作“嚴”,楚簡本作“敢”,皆形近通也。

句義:行道者非常恭敬莊重地對待眾生萬物,充滿感恩心,甘願居於客位,而不自恃主。

:散去,解散。  :淩冰,水面上的冰塊。  :潤澤,水澤,又通“釋”,解散、釋放等義。淩澤,楚簡本作“懌”。通行本作“渙兮若冰之將釋”。

句義:行道者無私大捨,向眾生布施財富、智慧、能量,如同冰在水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潤澤萬物。既不恃爲己有而遲滯,也不違背自然而拔苗助長,促其早熟。

:混沌,先天陰陽未分的狀態。甲本模糊,乙本作“沌”,楚簡本作“屯”。通行本作“敦”。  :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行道者牢立於道的“无”態“○”境之內,所持守和運用的只是至簡至純,淳樸未分的德“一”,虛无生萬有,用此德“一”之樸就足矣。

:修真學所取象義用字,象意體內的“春”與“水”合一之物。與通假。渾:混流聲也,混濁不清。  :水不清。

句義陰陽太極二的旋動順化,二生三,三生萬物,渾然沒有窮盡。行道者洞察根本,抱元守一,和光同塵,似濁非濁,濁中取清,德變用。

:帛書作“,修真學異構字,內含心法和內境象意,通假用,空曠,開闊,浩瀚之意  :虛空之神,參見第五十章註  通行本此句在“渾兮其若濁”前。

句義:行道者性命已經天人合一,心胸容納宇宙眾生萬物,無比光明開闊。居於道“无”而淳德充滿性命兩大系統,並且澤被眾生。

甲本“靜”作“情”,通假而用。,含修真學內修外證之訣義。“徐”作“”, 余,亦修意之解。  :通“安”(安寧),通“如”(如意),參見第三十二章註  :重視。通“動”。參第二十九章註。  本句通行本作:“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楚簡本近同通行本,“安”作“庀”(具備、治理),“動”作“往”。

段義:離道失德,棄无丟一,必然越來越複雜地演化,沒有終結,萬物相渾淪而被物相所制約,産生濃重的塵濁障礙。在混濁變化的萬物萬象中,只有心靜身靜,才能使心身清明,洞察根本,不再隨波逐流。如果高度重視和把握住德“一”,守靜逐步至清明,“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莊子·天道》),則是長生久視之道。

:通“寶”、“保”。  :盈滿。  :敗也,與“成”相對。參見第八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註。本段通行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段義:重視和保持住離濁守靜,棄繁就簡,抱道守德,少私寡欲,不陷陰陽,不落於私心貪欲的滿足,這才是至道之理。只有處靜用中,欲定性平,心清德明,才能把握道化生德蓄養的真理,從而能安處混濁的敗喪之境,處塵而脫俗,而不成爲犧牲品,喪其德敗其道。

 

〖註音〗

涉:shè音社;渙:huàn音換;湷:hún音魂;rǔ音乳;盈:yíng音迎;敝:bì音必。

 

【繁簡對照】

爲(为),達(达),與(与),猶(犹),鄰(邻),嚴(严),渙(涣),淩(凌),澤(泽),樸(朴),濁(浊),曠(旷),靜(静);據(据),補(补),識(识),輿(舆),數(数),體(体),儼(俨),潤(润),懌(怿),釋(释),義(义),渾(浑),書(书),處(处),動(动),異(异)。

第六十章 歸根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說文》:“人之陰氣有欲者。感情、愛情等義。通“誠”,真誠、真實。修真學中“情”分爲後天七情和先天真情兩大類。少私寡欲而制後天七情以通達先天真情。情亦通“靜”,《廣韻》:情,靜也。乙本作“靜”。  :《說文》:“表,上衣也。”《玉篇》:“表,外也,上衣也,書也,威儀也,明也,表也。”另有表現、表明、表示等義。乙本作“督”。通行本作“致虛極,守靜篤”。

:《說文》:“旁,溥也”。(註:溥,大、廣。)有側、偏,旁邊、其他的,依照、仿效等義。古通“傍”,依附也。  :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突然站起。《說文》:“作,起也。”通行本作“並”。  楚簡本作“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段義:進入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堅守住誠靜不二的狀態,萬物離開德“一”狀態後演化的景象表現出來,我由此觀察、探究並且明白萬物復歸德道的必然之理。

:《說文》:山川氣也。比喻盛多,如《漢書·司馬相如傳》:“威武紛雲。”顔師古云:“紛雲,盛貌。”通行本作“夫物蕓蕓”。蕓:形容眾多,與“雲”義近。楚簡本作“天道員員”。  :形聲。从青,爭聲。本義:彩色分佈適當。《說文》:“靜,審也。”又“審,悉也,知寀,諦也。”其義詳審、知悉、真諦等,又爲安靜、寧靜、安定等義。乙本作“曰靜”,通行本作“歸根曰靜”。甲本殘缺,缺字空位同乙本。  :《說文》:使也。段註:“命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又爲人命、天命、壽命等義。復命:執行命令後回。楚簡本此章至“其根”後無。

句義:大道化生宇宙萬物氣象萬千,每一類物種最終必然復歸於德“一”和道“无”,道“○”就是萬物生命的根蒂。生於道而歸於道,就名之爲靜。由動的離德“一”而萬化,再復歸於德“一”的淳樸和道“○”的至虛,歸於道就是靜,重歸於靜就是回歸復命。:音荒。《字彙》:“,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段義:不知大道無私無欲,不識遵道循德的客觀運行變化規律,不依此自然法則實踐修真明德,就如同以巾蓋頭,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凶險。

:形聲。从巾,尚聲。本義:旗。《說文》:“下裙也。”有經常,倫常、綱常(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規則、規律等義。《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句義:萬物生於道而復歸於道,散於德而歸於德,這是自然大道的客觀規律。承認、把握、遵從、順應、實踐這一規律法則的人,就是明白大道之理。

音荒。《字彙》:“,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兇,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句義不知天地變化的真、法則規律巾蓋頭,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無窮凶險禍患

:本義容納,寬容。  :公平、公正。  :參見六十九章註  道乃久:甲本殘缺,乙本作“道乃”。  :音密,又音勿。《集韻》:“沕,潛藏也。一曰塵濁謂之沕。”《文選》载贾谊《弔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修真學異構字,與殆字通假甲本作 “”,或作“”,篆書中形同。殆,危險。乙本及通行本作“沒身不殆”。

段義:掌握了大道演化散聚的規律和法則,就能慈愛柔容萬物,容包化同,一體眾生,爲眾生萬物的同歸德道而無私奉獻;能夠慈容萬物眾生,就是大公無私的德道境界;具備大公無私,爲眾生回歸德道而奉獻一切的人,才能堪任人中之王。大容和公心德性品格是爲王者的基礎;真正的王者,用德“1”貫穿天地人三才,帶領眾生重歸德道,這才是肩膺天命,代表天意爲王治;天,無私無欲,效法於大道,無所不容;同於大道,不生不滅,不減不增,才能長久不衰;只有遵循這些法則,復興德道,社會才能清明,沒有危險産生和出現危機。

〖註音〗

huāng音荒;乃:nǎi音奶;沕:音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歸(归),極(极),萬(万),觀(观),復(复),雲(云),靜(静),謂(谓),兇(凶);篤(笃),並(并),處(处),須(须),蕓(芸),員(员),殘(残),僅(仅),彙(汇),義(义),隱(隐),構(构),書(书)。

第六十一章 知有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謂我自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腳。“大”是漢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與人類或人事有關。本義:大小的“大”。《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有很、非常等義。又通“太”。通行本作“太”。

句義:接上章,大上居於道“无”,以无馭有,在最上境界之中,行上德而无爲應世,不顯蹤蹟。在下界的人,有一部分人知道他客地存在着,誠信並且遵從他的教誨。

通行本“親”字後多一“之”字。

句義:其次一部分人主動近和贊美大上。

句義:再其次一部分人大上心存畏害怕之心。

:通行本作“次”。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說文》:“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集韻》:“母,穿物也,通也。通作貫。”古文中又與“毋”通用(《類篇》等),禁止之義。通行本作“侮”。楚簡本作“”。此處可結合“”解“母”的本意。

句義:再下的另類的一部分人,對於大上的客觀存在,私有,只知索取而無回報,甚至採用否定和攻擊,以及禁止別人相信的態度。

:《說文》:几屬。即几案之類。又有案件,查問、審問等義。乙本及楚簡本均作“安”,表示疑問,相當於“豈”。通行本作“焉”。

句義: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那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還,仍然。  貴言:言而有信,不食其言。

句義懷疑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部分人雖然不相信他,卻仍然還是十分看重他的聖言。

:稱心、如願、實現。楚簡本作“成事述功”。通行本作“功成事遂”。  :省牲之意,即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楚簡本用眚”,與“省”通。各本以爲“省”與“姓”通假,但帛書中有“百姓之不治也”以及“百姓皆属其耳目”之句,可見“姓”字本有,不必用“省”通假,此亦可佐證“省”並不與“姓”通假。  :甲本此處字蹟清楚,與“然”別。它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後句乙本及通行本作“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省謂我自祭:其意是從反復省查祭品引申爲自我的經常反省、懺悔、自我批評。自祭,就是將自己的性命的全部,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大道。也含有自己尊重自己,自重、自愛的含義。這是聖人“成功遂事”必然的態度,不會被世人的各種態度所左右。修真學中則指反復悔過遷善、懺悔,“執中”中氣以和地淨化脾胃中的陰意,堅持觀鼻(自)、觀心、觀丹田地進行修真實踐。

〖註音〗

ān音安猶:yóuxǐng音醒。

【繁簡對照】

親(亲),譽(誉),猶(犹),貴(贵),謂(谓);與(与),當(当),於(于),豈(岂),後(后),卻(却),顯(显),應(应),從(从),復(复),經(经),決(决),問(问),題(题),參(参),書(书),證(证),並(并)。

第六十二章 四有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

邦家亂,案有貞臣

:查問,發問之詞。參見上章註。本章通行本各句均缺此“案”字,乙本及楚簡本作“安”。下同。

句義:所以大道廢失以後,人們離道失德,仁義又如何能夠保持呢?修真學中,心君不尊道貴德,大道廢失,任憑私欲貪念的後天智識主宰身國,那麽肝中的仁德品格與能量,肺中的義德品格與能量,也就難以存在了。

:知識。古同“智”,智慧。通行本作“智”。  :《說文》:“喜也”。《字彙》:“快,稱意也。又爽也、喜也、疾也。又姓。”快意、舒暢,又與“慢”相對,速度快等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慧”。  :欺詐。《說文》:“僞,詐也。”虛假,僞詐等義。

句義:智用於正,則可利益眾生;用於邪,則生虛假僞詐之事,禍害生靈。智若無仁、義、禮、信四德的扶生、支撐、制約,那麽就是陰智、愚智。離道失德後人們唯後天智識事,而不用思識之心,沉溺於以後天的陰我爲用,反應雖然快,能夠滿足私欲,大量欺詐虛假的事必然會發生

:會意。甲骨文字形,表示牽引,下象出氣的牛鼻形。牛鼻被牽著,說明是已被人類馴服豢養的家畜。本義:家畜。《說文》:“畜,田畜也。”有養育、畜養等義。又有順從,馴服義。《禮記·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爲畜。”其他本作“孝”。  :形聲。从心,茲聲。本義:慈愛。《說文》:“愛也。”帛書作“”,相通而含修意

句義:六親之間失德不和,被利所制,親情養育的慈愛又如何存在呢?修真學中的六親乃指心君下的四臟六腑,氣機之不和。氣機不和,也就難有真正的茲産生出來。

修真學異構象意字,與常道的“”字通假使用,但其意主要指體內。昏:黃昏。《說文》:“昏,日冥也。”引申爲昏暗、無光,昏聵、糊塗,昏花、目不明等。  :會意。金文字形,象上下兩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亂的絲。本義:理絲。《說文》:大徐本謂其“治也”,段註本更正爲“不治也”。有擾亂、破壞,淫亂,混亂等義。甲本作“乳”,乙本“乳”下少“子”,“亂”之異體甚多,皆形近通假。昏亂:昏庸無道,糊塗妄爲。  :會意。从卜,从貝(甲骨文作“鼎”,後省改爲“貝”)。鼎本是食器,這裏表示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義:占卜。《說文》:“貞,卜問也。”假借爲“正”、爲“定”,端方正直。《易·乾卦》:“元、亨、利、貞。”有貞潔、貞操、忠心、真誠等義。通行本作“忠”。

句義:如果國和家都因失德而昏庸無道了,正直的貞潔之人和忠臣還會有嗎?修真學中,“身心”這個邦家由於門窗不開,諸多的“口”和“心”君不能天人合一,全都處於亂狀態,那怎麽還能只望居於臣位的肝、脾、肺、腎,能夠擔當起“貞”臣的使命呢?

〖註音〗

畜:xù音蓄;貞:zhēn真。

【繁簡對照】

廢(废),義(义),僞(伪),親(亲),亂(乱);應(应),絕(绝),棄(弃),復(复),處(处),較(较),養(养),異(异),體(体),國(国)。

第六十三章 樸素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即橫渡,穿越之義。絕學(獨到的學問);絕才(才能無人能及);絕手(一等才藝的高手)。《說文》:“斷絲也”。斷絕,割斷,切斷。  :甲本作“聲”,乙本作“”,通“聖”。  :《爾雅》:“忘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其庸可棄乎。註:猶忘。《說文》:“捐也。扔掉,抛棄。忘記,廢除,違背,背叛,離開等義。   :帛書作“”,古通。 :《說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貨不償。”有擔負、享有、遭受、違背、失敗、負債、負責等多義。通“背”,背負;通“賠”,賠償、補償。古讀音背。乙本及通行本作“倍”。楚簡本作“伓”,有力也(見《說文》)。古同“伾”。伾伾,眾也(《廣雅》)。

:參見上章註。乙本與通行本作“孝”。  :帛書作“”,相通而含修意

:技藝高明、精巧;又有虛僞、巧詐之義。  :《說文》:“銛也”。銛,一種家具,鋒利的利器。《玉篇》:“銛也,善也,得財也。”利益,名利等義。  前三句楚簡本作“絕智弃卞(辨),民利百伓;絕攷(巧)弃利,覜惻亡又(有);絕(僞)弃,民复季子。”可見,楚簡本似爲《老子》原著修改本,因楚簡本中修真學內義已經丟失。雖無“絕聖、絕仁、棄義”之詞。亦只說明無法解讀而修改。

段義:聖、仁、義本是褒義,但當大道廢失以後,離開了道“无”德“一”,陷在陰陽之二中不能自拔。回歸於德“一”中,必須超越聖仁義智,忘巧忘利。直接回歸德“一”和道“○”。人民返樸歸真才是根治之法。修真學中,修德“一”修道“○”是根本性的原則,人間無上的絕學是要抱一無離,絕聖、絕仁、絕巧三都是指聖仁巧的最高境界。實現了那麽後天的愚智、陰義、利己等現象也就自然放棄了。身國中的眾生也就自然實現民利百負,民復畜茲,盜賊無有,精氣神不會耗失。如果深陷在普通的、一般的聖、仁、巧的層次中實踐,就不能擺愚智、陰、私利的長期制約,在修真的子系統中跋涉,難以進入德一和道○的境界之中。

前句通行本作“此三者”。  :不曾,沒有。通行本作“不”。

句義:上述三句如果說還未論述充分的話,則使其有所屬,如下。

:《說文》:“視也”。又爲“現”的古字。  修真學中指慧明本色之光,此光能透物。素在常道中指事物的本色,沒有染色的白色絲綢。《說文》:“素,白緻繒也。”段註:“帛之白而細者也。”《廣韻》:“列子曰:素者質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質樸無華的,本質的,平白的,平素、往常,素食、太素(質之始也,參見第四章註③)等義。  :用手臂住,捧等義。通“保”,保護愛護持守之義。  修真學中指還未散失開的德“一”的品格和狀態,常道中指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顯現並看穿事物原始的本質,保持住樸的天然屬性,避免塵濁的污染。德“一”能量的修證則爲:所以要運用有所依從的方法,當坐忘時能夠見到白毫光以後,就要抱元守一,棄繁從簡,清靜无爲。見白色性光爲素,抱一無離爲樸。德“一”能量樸散爲五數之德能後,只有運用守一抱一之功,才能實現返樸歸真。

:甲乙本均缺,楚簡本作“厶”,“私”之古體。通行本作“思”。  :少也。

句義:德“一”品格的修證,逐步地、持恆地修心煉己,減少私心,修正稟性和習性。淡化欲望和各種貪念。

:《說文》:“覺悟也”。《尚書大傳》:“學,效也。”學習、效法之義。本句通行本歸在下章。楚簡本此句對應在第十一章(48)“无爲而无不爲”句後,“唯與訶”句前。 

句義:淳道的學問就是獨一無二的絕學,掌握了她也就永無憂患。

〖註音〗

畜:xù音蓄;棄:qì音器。負:bèi音背;寡:guǎ音剐;伓:pī音丕;見:xìan音現。

【繁簡對照】

樸(朴),絕(绝),聖(圣),棄(弃),負(负),義(义),復(复),盜(盗),賊(贼),爲(为),屬(属),見(见),學(学),憂(忧);聲(声),與(与),處(处),補(补),厶(私),頒(颁),體(体)。

第六十四章 食母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鬻人蔡蔡,我獨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唯諾,連聲回答表示無異議。  :《說文》:“訶,大言而怒也”。乙本作“呵”。  :距離、差別。  前句通行本作“唯之與阿”。

句義:人們不能唯德而用,不能抱一無離,必然深陷於二的變數之中。唯唯諾諾與訶責呼喝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共處在陰陽太極的二之內,差別有多大,距離有多遠,性質有什麽分別?

通行本作“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句義:美與惡,同樣是陰陽屬性的太極二,兩者之间的差別、距離、性質有什麽區別?這些陰陽屬性的二,與德“一”的差距又是什麽?

甲本缺,乙本句尾多一“人”字,通行本無。本章楚簡本中僅有此前幾句,此“人”字後接“寵辱若驚”,故疑爲《寵辱》章之首。

句義:世人都畏懼害怕陷在這個二之中,被其左右。那麽修真明德者,德治身國者就更應當高度重視了。

:遠望,深觀。通行本作“恍”。  :中央。又通“殃”。  :相當於“啊、呢、嗎”。甲本殘缺,乙本作“才”,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

句義:如何擺脫陰陽太極二的這種制約,獲得解脫自在無畏呢?要運用无爲思識的慧觀,在德“一”未樸散爲“二”之前,去捕捉其未形成禍患前的先兆,止於至善。

:修真學異體漢字,水火既濟方可,眾人耗精竭命基。熙字無水顯其義,巸巸淘盡精元氣。熙,《說文》:燥也。又有和熙、光明等義。熙熙:喧鬧、吵雜。  :與饗原本是一字,據甲骨文,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又爲行政區劃,鄉村等。  :牛馬圈,監牢,又祭祀用的牲畜。如:太牢、少牢。  通行本作“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段義:更多的人不明白自困於離道“○”失德“一”後的陰陽二數之中,還在這種自困中熙來攘往地燥動,無誠意於祭祀而只貪其中的吃喝,似春遊登高醉生於美景。而這種離失德“一”,陷於陰陽二,德樸散爲五德之後,社會的發展自然按照離道失德後的規律下滑。修真學中的內容在另文解析。

:停留、棲止。別作“怕”,淡泊、恬靜。乙本作“博”。  :甲本缺,乙本作“咳”。通行本作“孩。參見第十二章(49)註

句義:我長居道“无”德“一”這種淡泊恬靜的先天无爲之境,象嬰兒未産生後天意識智知那樣地淳樸。

通行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相連缀而得其条理;大绳。通“累”,有重疊連續勞累等義。

句義:但是无思識所慧觀的內容,卻豐富而且條理分明啊!這些真知就象道一樣,並沒有陰陽二的屬性。

:《說文》:饒也。飽足、有餘等義。  :遺失、遺忘。《說文》:“亡也”。  後句通行本作“而我獨若遺”。 愚:自謙之謂。

句義:大多數人都選擇複雜有餘,我卻獨鍾於簡單淳樸的道“无”和德“一”。我的這顆居道“无”用德“一”的心,是與眾不同。

:古通“渾”,渾濁、低下,喻渾然不知的樣子。通行本作“蠢蠢兮”。:本義爲“粥”,相通。引申爲賣、出售;幼小,如:鬻子(稚子)。通行本作“眾”或“俗”。:《說文》:“日冥也”。冥思爲昏。《呂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 :《說文》:“日明也”。彰顯、顯示。昭昭:明白、清楚。:帛書作“”,修真學異構漢字,內含心法。通行本作“昏昏”。

句義:渾然不覺呀,將自己陷入陰陽二中的人,那麽明顯地被陰陽所左右。我不受陰陽二的制約,獨立於道中冥思,知白守黑。

甲本作“蔡蔡,修真學異構字,蔡通假,另含修意。察:《說文》:“復審也”。明察,觀察。乙本及通行本作“察察”。 甲本作”,含修真之義。乙本作“閩閩”。均與“昏”通假但含修義,昏爲日冥,在人則爲冥思,,指知白守黑實踐中深度地進行冥思

句義將自己出賣於陰陽二中的人,運用後天意識窮盡智力而我卻獨處於无思識進行深刻的冥思。

:坐忘的一種境界。《說文》:“忘也”。:遠望,深觀,慧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通行本作“恍兮”。

句義:在坐忘之中,天人合一,無比寬廣,博大精深。在慧觀之中,對萬物真理的認識,其中的精進似乎沒有止境。

:《說文》:“用也”。:難劈開的囫圇木頭。愚頑,頑強,頑皮;又通“玩”。  :嘲笑,詼諧。後句甲本不全,僅見“以悝”,乙本作“我獨門元以鄙”。通行本作“我獨頑似鄙”。鄙:粗俗,質樸。

句義:大家都將有形有相的物質當成唯一有用的物質,不知“有之以利”的局限性,更不知“无之以用”的真理。而我卻鍥而不捨地運用这个“无”於別人的嘲笑中。

通行本“吾欲”作“我”。  食母:掌握並取用於形而上之“炁”母。參見第六章註①。 

句義:我的思想獨立於道德中,不同於常人,從而高度注重“无之以爲用”,吸取德“一”的能量之炁養神。

 

〖註音〗

訶:hē音喝;熙:xī音西泊:bó音伯;兆:zhào音照;纍:léi雷;湷,hún魂;昭:zhāo音召;鬻:yù音玉;閩:mǐn音皿;悝:kuī音窺;焉:yān音淹;哉:zāi音栽。

 

【繁簡對照】

與(与),訶(诃),幾(几),惡(恶),眾(众),鄉(乡),於(于),臺(台),獨(独),嬰(婴),兒(儿),纍(累),歸(归),餘(余),遺(遗),悶(闷),頑(顽),異(异);應(应),對(对),聲(声),屬(属),處(处),無(无),僅(仅),寵(宠),驚(惊),殘(残),體(体),義(义),賣(卖),顯(显),揚(扬),復(复),審(审),曉(晓),閩(闽),閔(闵),塗(涂),還(还),書(书),窺(窥)。

第六十五章 從道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鳴呵!中有請吔!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

 

:金文字形,象小兒食乳之形。嬰兒吃奶容易過量,因以表示過甚之意。本義:甚,很。《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玉篇》:“孔,竅也,空也”。總言之,“孔”有很、甚、非常、佳、美、大、空、竅、通達等義。在修真中又有玄關、戶牖等義。孔與竅不同,兩端皆通,一氣流行於天地之間,中有信德。  :容納,包容;儀容,容貌。  :《說文》:隨行也。順從、從命等。

句義:修德復歸於德“一”不散時,其德淳而無象,大而通達,無所不至,與道相應迅速沒滯礙。孔德就是道所相應的物質。道依德顯,德載道性。

:《說文》:“出也”。參見第二十章註①。通行本之”後多一“爲”字。  :遠望,深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通行本作“恍”。後段同。

句義生萬物,而這種化生的規律性,只有在慧觀和坐忘的无爲思識神運狀態下才能覺明悟知。

:本義大象,哺乳動物。有形象、現象、景象等義。又假借爲“像”。通行本作“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句義坐忘呀,慧觀呀,道性規律的端倪顯現了呀! 

句義慧觀呀,坐忘呀,其中還有真實的有質無形的物質存在呢,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事呀!  通行本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修真學異構漢字,含心法。與幽字通假。幽:《說文》:隱也。《爾雅》:“幽,深也。”《小爾雅》:“幽,冥也。”幽隱,深遠,幽靜等義。整理本註其通“幽”。  :《說文》:“鳥聲也。引申爲發出聲音。  本句乙本作“幼呵冥呵”,通行本作“窈兮冥兮”。

:《說文》:謁也。請謁(拜見)、邀請、請求等義。通行本作“精”。下句同。  :歎詞,表示驚異、驚訝和感歎等。乙本作“呵”。

句義:進入道的真境,幽隱若現,天樂有鳴,謁見宇宙萬靈真宰(即下段之“眾父”),所見雖是常人所不能見,但卻是宇宙真正之理。從此,智慧大開,通天徹地,無所不知。

:《說文》:“誠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中“信”居中黃之位。

句義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

甲本作“”,內含修意。乙本作“父”。下句同。通行本此句作“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句義在此“忽望”中,宇宙萬化的規律從今追述至古,道的存在和作用一直沒有隱去,並以此順應自然之真宰。

:祭祀。諸禮之中,祭祀最爲重要。《祭義》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乙本與通行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句義我何以知祭祀宇宙萬靈真宰之禮儀,由此而已。

〖註音〗

窈:yǎo音咬;冥:míng音明;吔:yē音耶;祭:jì

 

【繁簡對照】

從(从),順(顺),眾(众);兒(儿),嬰(婴),過(过),義(义),書(书),竅(窍),總(总),達(达),氣(气),於(于),處(处),爲(为),請(请),異(异),體(体),閱(阅)。

第六十六章 弗居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說文》:“炊,爨(音篡)也。”指燒火做飯。《說文系傳》:“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此即指竈下吹火之義。炊者,常是奴仆之屬,在竈下屈曲施吹火之功而不能站立,卑微之位。  :會意兼形聲。从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義:看。《說文》:“視,瞻也。”有觀察,看待等義。亦通“示”。  :《說文》:“文彰也。”顯揚、彰顯、昭彰等義。  本段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乙本“自視”後有“者”。

段義自卑者難以自立自強;自視心傲者難以有所作修真明德實踐者,枯坐用火難以立道之基,盲目內觀難以顯明德質。

自見:自以爲是。通行本句後有“自是者不彰”,相當於帛書上段“自視不彰”句。

:會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本義:砍殺。《說文》:“伐,擊也。”又義自誇。《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淮南子·脩務》:“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說文》:“矜,矛柄也。”引義爲矜持、謹守、慎重、驕傲、自誇、自恃等義。

段義:自以爲是者不明事理,自我誇耀者沒有功績可言,矜持自傲者不得長久。

帛書作“”,內含修真辟穀心法。與“稌”字通假,稌單指糯稻字則義括食物和身內  :多餘的,累贅。  通行本作“其於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句義對於進道者來說,自見、自伐、自矜這些私心、欲念、稟性、習性等不良習氣是極大的障礙,就像吃過多粘性很強的糯米類食物一樣,梗塞心腹,妨礙進道。

:泛指事物、萬物、物類等。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處於。參第一章註⑦。  有欲者:人之欲未去盡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參見第三十一章註  通行本作“故有道者不處”。

句義:對於這些不良的習氣,德“一”能量物質難相容,所以有志於道而私欲尚存的人,要盡快清理它們。

〖註音〗

炊:chuī音吹;彰:zhāng音章;矜:jīn音今稌:tú音塗;赘:zhuì音綴;惡:wù音物;弗:fú音服;爨:cuàn音篡

 

【繁簡對照】

處(处),視(视),見(见),長(长),贅(赘),惡(恶);燒(烧),飯(饭),傳(传),謂(谓),氣(气),竈(灶),義(义),屬(属),後(后),誇(夸),論(论),願(愿),無(无),勞(劳),脩(修),務(务),異(异),體(体),塗(涂),於(于),餘(余)。

第六十七章 執一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說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蠶薄:養蠶用的平底竹編器具。《玉篇》:“曲,不直也。”彎曲,委曲等義。通“屈”,屈曲,屈服。  :从人(表示覆蓋),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礦物。本義:金屬。《說文》:“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五行以土爲母,五德中真信生金。金爲至寶,在道爲金丹,在俗爲財寶。乙本亦作“金”,整理本辨爲“全”。通行本作“全”,純色玉,又完全之義。  :形聲。从木,王聲。本義指樹木之彎曲。《說文》:“枉,袤曲也。”(袤,縱向或南北間的長度)故曲能受物者橫曲也,枉則爲豎曲也。枉,又有冤枉,扭曲等義。  :會意。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義:安定,安穩。《說文》:“定,安也。”有確定、固定、規定等義。  乙本作“汪則正”,通行本作“枉則直”。

段義:物以曲可以受物而成器,人以屈體勞形而能爲事,堅持不懈,事業可成,聖明可至。若能忍辱屈尊,委曲求全,則平安無憂也。  督任之曲通是金丹成就的法則;中脈之直暢是无爲大定的律條。

:《說文》:“深池也。”亦義深也。爲“窪”之異體,低下、凹陷的地方,又清水也。一種謙詞,洼曲(指自己房舍簡陋)。此處義爲虛懷、深沉。  :滿也。  :破敗。謙詞,敝人(指自己德行淺薄)。  :得到。通行本作“多”。  迷惑疑惑。

段義:虛懷若谷,處下虛空,德“一”能量就會充滿;清除私心貪欲稟性習性,五德的品格就會重新建立,後天的私心少、欲望淡,先天的德“一”能量就會更多地獲得;如果貪多放不下後天,那麽就會惑亂本來清靜的心身,自招濁辱。

:甲本用“聲”。  執一:把握先天一“炁”,最質樸的狀態。  :本義放養牲口,亦有治理之義。《新唐書》卷一一八《裴潾傳》:“陛下以孝安宗廟,以仁牧黎庶。”通行本作“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句義:正因爲如此,所以聖人牢牢地把握著德“一”,就能用德的能量和品格,牧養天下眾生,引領眾生復興道德,重歸德道。

:見也。通行本作“是”。  :彰顯、顯著。帛書作“”,與“彰”通。參見第六十六章註  前二句乙本作“不自視故章,不自見也故明”。

:甲本缺,通行本作“全”。  :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幾語才:指話語不多。通行本作“豈虛言哉”。

句義用道光德能再造性命,完成金丹實踐是歸道的必由之路。

〖註音〗

枉:wǎng音往;洼:wā音挖;敝:bì;惑:huò音或;彰:zhāng章;矜:jīn音今盈:yíng

 

【繁簡對照】

執(执),則(则),聖(圣),爲(为),視(视),見(见),長(长),爭(争),與(与),謂(谓),幾(几),語(语),誠(诚),歸(归);從(从),蓋(盖),礦(矿),屬(属),彎(弯),聲(声),義(义),養(养),書(书),傳(传),廟(庙),處(处),據(据),應(应)。

第六十八章 同道

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罕見、鮮、少、遠等義。亦義仰慕,希顔(仰慕顔淵,後泛指仰慕賢者);又作“無”解,如希聲(無聲),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第三章(41):大音希聲。亦通“稀”。  :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此外言尚有議論、告知、陳述、說明等義。  希言:即無心聲,無法用語言表述。  :《說文》:“自,鼻也。”段註:“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爲鼻者絕少也。”有始、開頭、起源、自己、由、從等義。另可參鼻義:从自,从畀,“畀”又兼作聲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畀”是給予、付與的意思。合起來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給予。亦作初始、發端解,如鼻祖(始祖)。  :即“燃”。《說文》:“然,燒也。”下面的四點是火的變形。《孟子》:“若火之始然。”亦義照耀,明白等。  自然:最初始,開端起源的燃燒,所釋放的光明照耀一切。這裏指自性、真性、真我、本來面目所發出的不增不減,無生無滅的無量光明。

:旋風、暴風。  本義把絲緊。另有終了、終極、結束、整、全、盡等義。帛書作“”,含修真法義。《玉篇》:“冬,終也。”  :通行本作“驟”。

句義疾風難以持續整個早上,暴雨不會整日不停歇。身國中後天向先天轉換的劇烈變化,相對而言是暫時的,應當正確對待。

通行本“此”後多一“者”字。  :誰,哪個。

句義: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有狀況況且何況每況愈下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有,通“又”;兄,通“況”(據《說文》段註)。

句義:天地也不能持久地風雨,又何況人呢?

《說文》:“隨行也。”有跟隨、順從、從事(幹某項事業)等義。  “從事而”通行本作“從事於”。乙本及通行本作“失者”,唯甲本此處作“者者”。

段義:後天向先天的轉化,符合於道的規律,才能與道的永存相同;把握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才能與德永恆相應;心身失於道德者,永恆在天地間存在的道德必然失於心身中。

甲本僅有“……者道亦失之”,依乙本補。通行本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段義:具備德的品格者,道就會助之以德的能量;與德“一”能量的品格相違背者,道也就會棄之而去。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

 

【繁簡對照】

飄(飘),風(风),終(终),爲(为),況(况),於(于),從(从);遠(远),關(关),舊(旧),滅(灭),書(书),驟(骤),殘(残),據(据),補(补),處(处),筆(笔),誤(误),僅(仅),數(数),與(与),樂(乐)。

 

第六十九章 昆成

六十九 25

 

有物,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事物,萬物,物體。此處代指“道”。  :从日,从比。金文字形,表示二人在日光下並肩行走。本義:一起,共同。《說文》:“昆,同也”。《太玄·玄摛》:“理生昆群”。楚簡本作“蟲”。昆、蟲二字的結構特點都反映出道由一生二的過程,如同萬物群性的繁衍進化一樣。通行本作“混”。

句義:有種特殊的物質(道和德),同時出現和形成,她們先於天地的形成而形成。

:刺繡,繡花。《說文》:“繡,五采(彩)備也”。  紕繆錯誤;綢繆,纏繞;通“穆”,穆然,虔等義。 乙本作“蕭(蕭條,寂寥)呵謬(謬誤,不合情理的)呵”。通行本作“寂兮寥兮”,寂靜空虛之義。楚簡本作“敓(強取,奪)(穆,通繆,加糸,與絲線有關)”。

句義:道的生二不僅賦予萬物以陰陽的特徵,而且爲萬物注入並編織起了五行的屬性。

:十月,盛陰正濃,微陽始生。亥孕子,而子爲萬事萬物之始。古人認爲天開於子,地辟於丑,至寅會降人。再經卯、辰、巳、午、未、申、酉,至戌會天地開始昏暗,到亥會時天地黑暗,萬物否矣,再至子會天地重開。每會一萬零八百年,從子至亥共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如此圓周性地循環往復,沒有終極。此處指生滅之義。甲本缺,以“垓”補。垓:八極之內的廣大土地,疆域界限。乙本作“”。楚簡本作“亥”。通行本作“改”。通行本後多一句“周行而不殆”。

句義:道化生萬物不受任何後天有形範圍的限制,這種自然規律是沒有生滅的,是永恆的。

:通行本同楚簡本作“下”。

通行本作“不”。

:《說文》:易卦用蓍也。《曲禮》:“龜爲卜,策爲筮。”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廣雅·釋詁一》:“遾,遠也。”通行本作“逝”。逝:本義去、往。

段義:這個其大無外,人們後天只有用筮的方法可以捕捉其規律性;筮的預測可以突破後天制約而達極遠之處;後天規律的極至於遠,則必然返回,構成周而復始。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句義:王在外環境爲世間社會的主宰,如統治者;王在內環境中則爲心君。

:通行本作“域”。

句義王者主宰身國及世間萬物,故其居一大。

:仿效,效法。

句義:人和人中之王,都應當效法地、天、道无私无欲的德性品格,使性命中充滿淳真的德“一”能量,自燃明亮,照亮自己同時照亮別人,回歸德道。

〖註音〗

繡:xiù音;繆:móu音謀;亥:hài音害;筮:shì音世;逝:shì音世;蓍:shī音失。

 

【繁簡對照】

繡(绣),繆(缪),獨(独),爲(为),遠(远),國(国);簡(简),蟲(虫),聲(声),種(种),雜(杂),義(义),從(从),處(处),對(对),闡(阐),釋(释),進(进),陰(阴),濃(浓),陽(阳),認(认),氣(气),質(质),體(体),綢(绸),纏(缠),繞(绕),會(会),環(环),復(复),萬(万),書(书),無(无)。

第七十章 輜重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根,清爲

是以君子日行,不離其

唯有環官,燕處則昭

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於天下

則失本,則失君

 

甲本作巠”,修真學異取之字,象意體內特殊結構。巠與輕假而用。輕:《說文》:“輕車也。”與重相對。乙本及通行本作“輕”。後句同。  :明也,淨也,靜也。《重訂直音篇》:“清,澄也,潔也。又情、靜、淨三音。”音同者,多有通假。乙本及通行本作“靜”。  :修真學異體字,象意人體內的變化,與躁通假。躁:《說文》:“疾(病,急速)也”。有不安靜、急躁、煩躁、暴躁等義。  :君主,心君(一身之主)。

段義後天肉重而先天精氣神輕,但命體肉身先天精氣神的載體。先天清微的精氣神,卻又是産生趮動、憂患的這個命體的君王,真正的主宰者。

君子:通行本作“聖人”。此處指人的神和修真者的身外身。  眾:修真學取用之字,含雙重內義,與終通假。終:乙本作“冬”,相通。

:離開,遠離。乙本作“遠”。  :修真學取象意用字,缶曰甾,象形。凡甾之屬,皆從甾。甲骨文金文甾,象意人體修真甚形象。甾與通假。輜: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又稱“輜車”。《釋名·釋車》:“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輜重1.行軍時運輸的物資;2.出外時帶的行李。此處甾重喻指“命體”。

段義:所以人之神或身外身即使整日遊行在外,也不會輕易地長期離棄他所寄宿的命體。

:只有,雖然。乙本作“雖”。  :環繞,圍繞。又爲玉璧類。  :吏,事君也。通“館”。房舍,館舍。俞樾《諸子平議》:“官乃館之古文,閑官即閑館,謂館舍之空虛者。”《象》曰:“官有渝,貞吉。”註:官有渝,館舍有變。  通行本作“雖有榮觀”。

:《說文》(大徐本):“玄鳥也。籋(小箝,鑷子)口、布翅、枝尾。”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常用來表示美好、吉祥之義,如燕巢,燕室。又假借爲“安”,安逸,安樂。燕坐(安坐,閑坐),燕居(退朝而處,閑居)。  :本義明亮。《說文》:“昭,日明也。”彰顯、顯示,明白事理等義。

段義:只有圍繞命體這個館舍,不遠離這個生息的根基所在,似燕護巢愛惜命體,就會保持長期自燃明亮。

:順也。《詩·魯頌·闕宮》:“萬民是若。”如,同。若何:如何。若若何:強調語氣,通行本作“奈何”。  :此處音同剩,量詞,古時計物以四爲乘,計算車子的數量。  :通行本作“主”。

句義如何呀,知道嗎?聖神可是萬乘之尊,不要因爲命體之身而外求於天下,把它給輕視慢待了。

通行本作“臣”。

段義:性命一體,不可偏執,只修性不修命,就會丟失命體這個借假修真的根本;只修命不修性,就會失去性體系統這個真主宰。

〖註音〗

躁:zào音造輜:zī音资乘:shèng音剩;巠:jīng音經

 

【繁簡對照】

輜(辎),爲(为),輕(轻),終(终),離(离),環(环),處(处),則(则),萬(万);經(经),異(异),體(体),後(后),靜(静),聖(圣),眾(众),書(书),與(与),雖(虽),榮(荣),觀(观),順(顺),詩(诗),魯(鲁),頌(颂),闕(阙),傳(传),應(应),時(时),詞(词),計(计),數(数)。

第七十一章 曳明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

不貴其師,不愛其;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說文》:“發也,凡發去之稱”。乙本作“達”,通行本作“徹”,義同“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句義:善於行路者不留痕跡,找不到其所來。

:說,直言。參見第六十八章註  :往也。通行本作“謫”。  :《說文》:瑕,玉小赤也。瑕適: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句義:善於言談者,直言而不傷人。

:計算。通行本作“計”。  甲本作“檮,含修意。與籌策通假。檮,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的異體,漉米之竹器。

句義:善於計算者,不用籌策而能精確至微。

: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與通假,但內含修真心法。甲本作“”。  修真學借喻象意漢字,比喻陰矯穴內老、中、小三孔或稱三竅。通風鼓火器上的管子。又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古又同“鑰”,鎖鑰(锁钥)。關籥,通行本作“關鍵”。鍵:豎起插的門閂,鎖鑰。《字書》:“橫曰關,豎曰鍵。”可見已失修真之真義。  :開啟。通行本作“開”。

句義: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鎖鑰,別人也不能打開。

:打結。  :繩索之義。甲本缺,通行本作“繩”。  :繩索。

句義:善於打結者不用繩索,別人也無法解開。以上五善,皆聖人无爲上德之行在各方面的表現。

:《字彙》:“安也,撫也”。甲本辨爲“”,其義爲怨讎,與上下文不相通。按甲本原圖,實應爲“”,並含修意於其中。通行本作“救”

句義:聖人最善者,以引領幫助眾生爲願。

物無棄財:萬物也沒有抛棄其擁有的。通行本作“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象意“心”與“神”和諧統一而産生的慧明(明)。甲本作“”,《說文》未收。

段義:所以聖人常善於幫助引領人,只是上善者不留痕蹟,無端倪可見。德慈愛和滋養萬物,聖人當然也就沒有可以抛棄的人,這是可以推知而明的。

通行本“善”字前多一“不”,甲乙本均無。

:拿東西給人、送人,通“資”。《史記·陳丞相世家》:“齎(資)用益饒,遊道日廣。”乙本及通行本作“資”。下句同。

乙本及通行本作“雖”。  :通“智”。  :通“迷”,音同。乙本及通行本作“迷”。  :通“妙”。通行本作“要妙”。

句義:善人以善人爲師,不善人的缺點和不足,就是善人修真明德的鏡子和借鑒;但如果僅用後天智識人爲性地辨識,則迷之遠矣,必然適得其反。這是精妙的秘訣、要領。

〖註音〗

chè;襲:xí音習,瑕:xiá音霞;適:shì音是;籌:chóu音仇guān音关;籥:yuè音月;纆:mò音墨;曳:yè音夜;齎:jī音即;眯:mī音咪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襲(袭),適(适),數(数),籌(筹),閉(闭),關(关),啟(启),結(结),約(约),聖(圣),恆(恒),棄(弃),財(财),師(师),資(资),貴(贵),愛(爱),謂(谓);發(发),稱(称),達(达),徹(彻),謫(谪),計(计),檮(梼),異(异),體(体),鍵(键),開(开),繩(绳),聲(声),應(应),彙(汇),撫(抚),與(与),義(义),難(难),觀(观),書(书),邊(边),憂(忧),習(习),從(从),據(据),廣(广),韻(韵),齎(赍),雖(虽)。

第七十二章 恆德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德不離;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谿:山谷。又爲“溪”之異體,兩山間的水流,溪流。甲本初辨爲“雞”,後更正爲“谿”。通行本作“谿”或“溪”。乙本作“雞”。《說文》:“雞,知時畜也。”以喻知天時,識時務,明火候之義。

:“鸝”的本字,本爲鳥名,又義離開,分離等義。甲本辨爲“雞”,細觀其筆劃更似爲“離”。乙本和通行本作“離”。

句義:雖知其強而甘守其柔弱之位(如水之柔弱處下),如同利益天下之溪流;如天下之溪流,總是利於萬物而德不離身;以德治心身,其修證必然能回歸到如嬰兒之先天柔弱無私狀態。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一階段,賢人修階段。知雄守雌,是修持初級階段中修心煉己,清心寡欲的上乘方法。

:白色。《說文》:“白,西方色也。”五行屬金,尊、榮之義,與“辱”相對。“通行本作“榮”。

:虛空之神,浴神。參見第五十章註。通行本作“谷”,下同。

通行本無此三字。

:甲本缺,據後補,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通行本用樸

段義:雖知其尊榮而甘守屈辱之位(“聖人恆善人”,默默奉獻而不爲人知),如同天下之浴神,滋養萬物而常常不被覺察;如天下之浴神,德善富足;德善富足,其修證必然回歸到先天一炁的樸素狀態。真實歸於德“一”,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二階段,聖人修階段,處於“中”位。本段通行本在下一段後。

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其白”,甲本作“知其”,疑有脫漏。  :《說文》:“式,法也。”法度,規矩。又式樣,楷模,榜樣。

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義。與通假。二的大寫。:即爲“一”也。上德合於道,即“一”也。通行本作“忒”,甲本爲“”,“貳”的修真象意字體。通行本後無“德不忒(貳)”三字。

段義:雖知其處於萬物之陽態(太極之白境),而常體萬物之陰態(太極之黑境),這是天下的楷模(天下人應該效法的);天下的楷模,由於掌握了萬物陰陽太極的規律,用德“一”運化這個二,所以其德總是合於大道的上善;合於大道的上善,其修證必然回歸到道“○”无極的最高境界。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三階段,真人修階段。

,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樸素,樸亦形容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即德“一”未分化的狀態,素則形容道態本質。此字乙本及通行本中均作“樸”,甲本均作“”,屋象意身國,木象意陽木仁德,仁是德分化的起始,最接近先天無爲。

:與製本同一詞,後來分化,“製”用於具體的製造,“制”用於抽象的制作。《說文》:“裁也。”制割(剪裁,分割),制造,造化等。通行本作“故大制不割”。

段義:先天一炁這個德“一”的物質,順行之則散爲天地人萬物,聖人應世則爲教化之尊長。掌握著大造化的根本規律性,不會分而割之,而必然是居於道之无,抱德“一”而無離,無割不分解。用德“一”復興道德,則德治易行,道治可期。

〖註音〗

乃:nǎi音奶;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恆(恒),爲(为),雞(鸡),離(离),復(复),歸(归),嬰(婴),兒(儿),於(于),樸(朴),貳(贰),極(极),聖(圣),則(则),長(长);體(体),谿(溪),號(号),後(后),當(当),還(还),鳥(鸟),類(类),時(时),識(识),務(务),飛(飞),鶴(鹤),處(处),倉(仓),鳴(鸣),蠶(蚕),榮(荣),無(无),據(据),補(补),參(参),書(书)。

第七十三章 自然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可爲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或坯或橢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

 

: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妄爲。參見第十一章註  :參見六十六章註  :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另有完成、完畢,已經等義。《論語·泰伯》:“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段義:用私欲貪心的個人主觀願望,妄想奪取天下的人,我看他是不能成功的。

:參見第二十三章註。後句通行本作“不可爲也”。

段義:天下乃是宇宙自然所造之公物,並不是個人後天意識的妄想就可以得到的。

段義僅憑私心意識妄爲者必然導致失敗,執著於貪欲不放者一定會有損失。

:行走,又指道路  :從也,跟隨。

:光、熱之義。通行本作“熱”。 

:弓有力也。  :碎石。《玉篇》釋爲“好雌黃也”。

:《說文》:“坯,瓦未燒也。”出於模型的毛坯。甲本作“坏”,古文中或同“壞”,或同“坯”。  :長圓形,橢圓。  本段甲本作“物□或行或隨□□或炅或□□□或坏或橢”,乙本作“□物或行或隋或熱或或陪或墮”,通行本作“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段義:萬物都有遵行的自然法則,改變自我以適應自然環境。或如風之吹,或如日之照,以改變其溫度;或強其體而用,或碎爲石而鋪路,以改變其所用;或出於模型而定其形,或修其棱角使其圓,以改變其形態。總而言之,隨圓就方,順應自然。

:甲本作“聲”。  :過分,超過、勝過。  :穀樹,皮可造紙。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楮以皮爲貴,引申義爲外表的華麗。乙本作“諸”,《說文》:“諸,辯也”,有眾、各、多等義。本句通行本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段義:所以聖人也會主動修心身養德性合於自然之道,去除執著欲望;去除貪高求大的傲慢之氣;去除虛華不實的外表。恆順眾生和自然的規律。

〖註音〗

隋:suí音隨;炅:jiǒng音炯;cuǒ音搓(上聲);坯:pī音批;橢:tuǒ音妥;楮:chǔ音储;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將(将),爲(为),見(见),敗(败),執(执),橢(椭),聖(圣);隨(随),熱(热),義(义),聲(声),釋(释),殘(残),與(与),觀(观),圖(图),(损),處(处),壞(坏),體(体),墮(堕),載(载),礎(础),樹(树),發(发),幣(币)

第七十四章 不強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

 

佐:輔佐,輔助。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佐”常用於下對上、弱對強的幫助。上對下,強對弱時用“佑”。  :《說文》:“復也。”返回,返還,還報。

句義用道來輔佐君王者,貴在用德治教化天下,而不要窮兵黷武逞強於天下,這樣才能獲得善報,回歸於道

:指軍隊。  :《說文》:“叢木也。一曰荊。”楚棘,即荊棘。  :甲本作“朸”,木之紋理,棱角。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棘,韓詩作朸。朸,隅也。”“朿”是“刺”的本字。兩個“朿”字並排立著,表示棘樹多刺,是矮小而成叢莽的灌木。本義:叢生的小棗樹。通行本作“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多後兩句。

句義戰爭所經過的地方,荊棘叢生,生靈塗炭,所造惡因深重。

善者:有善果者,在人力、物力、智力等方面具有優勢。後句通行本作“不敢以取強”。

句義:擁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不過是因果使然,是往昔的善因所結之善果,不可以此逞強天下。否則以後就不再會有善的回報了。

: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意,與通假使用。驕:《說文》:“馬高六尺爲驕”。《詩》曰:“我馬唯驕。”傲慢,驕矜之義。本句通行本在“勿伐”句後。毋,通行本作“勿”。

:自恃、自誇。參第六十六章註

:擊也。又義自誇。參見第六十六章註

:自居,即驕傲。

段義:有善果而不自驕、自恃、自誇、自居,這叫做有善果卻不逞強。

:通行本作則”。  :修真學修意形容字,蚤與通假。

段義:事物強壯了,也就向衰老邁進了,這就叫做“不道”(無道);沒有道,就會過早衰亡。本段進一步說明了所以不能逞強的理論依據。修真學中命修的“物壯即老”,應當依訣防止和避免。

〖註音〗

棘:jí音急;毋:wú音jiāo音交;矜:jīn音今;伐:fá音乏;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強(强),於(于),還(还),師(师),驕(骄),壯(壮),謂(谓);殘(残),處(处),軍(军),過(过),後(后),異(异),體(体),書(书),與(与)。

第七十五章 貴左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乙本及通行本作“道”。參見第六十六章註

段義:兵器呀——不祥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它,所以作爲尚有欲望而正在修證的人一定要遠離之。

:《說文》:“手相左也。(段註:各本俱誤,今正: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者,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從工。(段註:工者左助之意)。”《正字通》:“手足便右,以左爲僻,左戾也。故非正之術曰左道。謫官曰左遷。”  :會意。从口,从又(手)。口手並用幫助別人。本義:右助。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佑”。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右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段義:君子者樂助人又能謙下,故居於左;用兵者崇尚武力,發號施令,故居於右。

通行本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利器,即兵器。  :《馬王》甲本辨爲“襲”,《道藏》甲本辨爲“龐”,觀原件“龍”上一點一橫較明顯,左側亦似有撇,其下無“衣”旁,故“龐”者較確。《說文》:“龐,高屋也”。銛龐,有刀槍入庫之義。乙本作“銛龍”。通行本作“恬淡”。

通行本作“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甲本作“上”,乙本缺。“上”有崇尚、提倡之義,上、尚古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上篤厚”。  :通行本作“凶”。

段義:所以吉慶之事喜得相互輔佐幫助而尚左,喪事希望得到上天保佑而講究莊嚴,故尊右。

:甲作本“便”,與“偏”音近,乙本與通行本作“偏”。

段義:所以偏將軍(副將,輔佐主將)居於左,上將軍(主將)居於右,這是說以喪禮的順序居位。

通行本“人”後多“之”字。  :倚也,靠著。乙本缺,通行本作“哀”。  :站立。楚簡本作“位”。通行本作“泣”。

句義:殺人眾多,以悲哀之心靠立一起默哀;戰勝以喪禮的方式對待,而不是炫耀。

〖註音〗

銛:xiān音先;龐:páng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貴(贵),惡(恶),則(则),銛(铦),龐(庞),爲(为),樂(乐),殺(杀),於(于),喪(丧),將(将),軍(军),禮(礼),眾(众),戰(战),勝(胜),處(处);襲(袭),觀(观),龍(龙),點(点),顯(显),側(侧),確(确),槍(枪),庫(库),義(义),傳(传),與(与),涖(莅),應(应)。

第七十六章 知止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无名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句義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甲本作“,修真學象意字樸素,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參見第七十二章(28)註  唯:只有,只是;雖然,縱使。通行本作“雖”。  :楚簡本作“妻”。  :《說文》:“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另有臣服、屈服稱臣、接受统治等義。

句義“樸”其數理爲“一”,德“1”之數雖爲最小,卻能長養天地萬物,故而天下沒有敢使其屈服於別物者。

:賓客;又服從,賓服等義。

:《說文》:“合,合口也。”閉合,聚合,結合,交合(陰陽相交),和合(和睦)等義。  :以中空之木爲舟。答應、應允。楚簡本作“逾”,超越之義。  :水名。楚簡本作“”,形似“露”。《正字通》:“,音洛,《說文》雨零也。《六書》統露,古文省作。”《玉篇》謂“或作落”。可見洛、,即爲“露”,或作“落”,雨降落之義。中間一句通行本作“以降甘露”。  :《說文》:“令,發號也。”楚簡本作“命”,命令。

段義: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爲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

:制造,造化。參見第七十二章註⑩。  :“趾”的本字,腳趾。又停住,止息等義。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或作“之”,或作“止”。  :危險。

句義:道化生萬物,由無至有,由少至多,由簡至繁,此爲道之順化;道不僅順化萬物,而且還有逆返,如果僅由其順化而不知逆返亦非自然之理。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就應當掌握這一自然規律,主動地與之相應,從萬物由無名到有名順化的開始,一旦萬物生成就應當知道其適可而止,不要任其發展,而應因勢疏導,只有這樣才無危殆。

:《說文》:門侍人。職務之卑也。亦義爲“使”,如“俾眾周知”。乙本與楚簡本作“卑”,通行本作“譬”。  :參第五十章註①。“小浴”通行本作“川谷”。

段義:處下不爭的大道雖然運化於天下,無處不在。但是她就像小溪匯入江海一樣,引領天下眾生最終復歸於德道之境。

〖註音〗

弗:fú音服;俞:yú余;殆:dài音代;焉:yān音淹;俾:bǐ音比。

 

【繁簡對照】

恆(恒),樸(朴),萬(万),將(将),賓(宾),猶(犹),與(与);參(参),雖(虽),僕(仆),應(应),義(义),認(认),爲(为),據(据),補(补),險(险),門(门),職(职),務(务),眾(众),處(处),殘(残)。

第七十七章 盡己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聰明,智慧。帛書作“”,古相通。

段義:能全面了解別人的人是有聰明的表現,能全面了解自己一切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者。聰明不一定明白所有的事,明德前提下的明白實現以後,以慧馭智,智不智已不是重要的了。

句義: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離道失德後各種不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形聲。从宀,畐聲,聲符亦兼表字義。表示與房屋宮室有關。“畐”本像人腹滿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滿之義,則“畐”有腹滿義。“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合“宀”爲之,以示富人安居宮室,豐於飲饌之義。本義:財産多,富裕。《說文》:“備也。一曰厚也。”通“福”。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形聲。从心,士聲。戰國文字,从心之,之亦聲。意爲心願所往。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說文》:“志,意也。”有時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段義:知足的人心中沒有缺失,這才是真正的富貴之福者;堅持不懈努力的人可謂志向之大。

:形聲。从斤,戶聲。斤,斧子。本義:伐木聲。“所”假借爲“處”。處所,地方。又引申義爲道理,方法等。此處指“心”之所在。  :會意兼形聲。从心,从亡,亡亦聲。本義:忘記,不記得。《說文》:“不識也。”通“亡”,逃亡,遺失,滅亡。通行本作“亡”。

句義:總結前面幾段,皆不離於“心道”之根本。故不喪失“心道”這個根本所在,就可以獲得長久的清靜自在,心靈得以升華。即使肉體死去,而其思想、靈魂及其本性自我卻能在人們心中得到感應,說明他並沒有真的消亡,這才是真正長壽之所在。

 

【繁簡對照】盡(尽),勝(胜),強(强),壽(寿)。

第七十八章 成大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宏大的聲音,水聲、風聲。又據《玉篇》其音義同“汎”,與“泛”通,泛濫,廣泛。甲本殘缺,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大道汎兮”,“汎”或作“泛”,或作“氾”,音義均同(據《龍龕手鑑》等)。

右:本爲“佐佑”,即輔佐助佑之義。參見第七十五章註。又指正反兩面,影響涉及範圍等。通行本下有“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一句。

句義: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宏大廣闊呀,她扶生萬物無所不到啊!

:《說文》:“亡也。”也指遂願、如意滿足、終了等義。  :《說文》:“女嫁也”。另有歸依、歸附、歸來、歸順、返回等義。通行本作“功成而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

句義:道成就萬物使其如願,卻不顯其有,不展示她的存在,更談不到標榜她的作用;萬物都來歸附於道,道也不會以主宰者自居。

通行本作“常無欲”。

通行本作“爲”。

句義道的法則和規律沒有絲毫的欲望,可以稱爲其小了;萬物都來歸附也不以主宰者自居,就可以稱其爲偉大。

通行本作“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段義: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就其淳德歸道的大業,是因爲其不爲一己私心欲望的大,大在天下眾生的道德復興,故而能夠成就其大。

〖註音〗

渢,féng;遂:suì音碎弗:fú音服;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渢(沨),萬(万),歸(归),爲(为),恆(恒),於(于),聖(圣);殘(残),馮(冯),聲(声),風(风),義(义),辭(辞),愛(爱),養(养),無(无),終(终)。

第七十九章 大象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金石文字辨異》:“住,作侸(義同佔,佔據,霸佔等——編者註)。《說文》無“住”字。郭璞《方言》註云:逗,古住字。則住當作逗,逗,止也。”今義爲停留、居住等。古又爲“往”之異體。往:會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爲從這個地方走向目的地。本義:去,到……去。《說文》:“之也。”甲本作“住”,其它本作“往”。下句同。

:與小相對,很,太,非常。通“太”,極大,過於;安寧。通行本作“太”,或“泰”。

段義:本章接上章,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象了然於胸,握此萬象之宗的“大象”,行住於天下,用德“一”和道“○”教化萬靈,是不會受到傷害的,非常的安寧、平和。

:音樂,娛樂。  餌:音耳,本義糕餅。《說文》:“粉餅也。”釣魚用的魚食稱魚餌;另有藥餌、誘餌等義。  :《說文》:“木長貌。”本義樹木的長枝條,引申爲格子、格式、品格、規格等;另有阻止、格鬥、探究(如格物致知)等義。《爾雅·釋詁》:“格,至也。”有感通、感格(感動)等義,如感天格地,格於皇天。通行本作“客”。  :停住。

句義:聖人既異於常人,卻也又似乎與常人沒有兩樣,娛樂飲食似無異於常人,但超過一定的範圍,會及時停止,持守中和。

: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譯文:直接講說叫言,議論辯駁叫語。本義爲說、說話。通行本作“口”。

:說,談論。《說文》:“語也。”乙本同通行本作“淡乎”。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吃罷,吃過。《說文》:“小食也。”段註:“引申之爲盡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既。”又有既然、已經、完畢等義。

段義:所以道之“无”和德之“一”就是這樣普普通通,說出來好像沒有什麽味,看呢似乎不值得看,聽呢似乎不值得聽,然而其用卻沒有窮盡。

〖註音〗

餌:ěr音耳

 

【繁簡對照】

執(执),樂(乐),與(与),餌(饵),過(过),談(谈),視(视),見(见),聽(听),聞(闻);邊(边),單(单),較(较),釣(钓),魚(鱼),誘(诱),爾(尔),釋(释),詁(诂),對(对),爲(为)。

第八十章 微明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從地上撿起來。另有收斂、收集之義。通行本作“翕”,合、收、翕 :《說文》:“使之也”。本義:缘故,原因。另有多義:故意、有意因此、所以等。同“固”,原來,本來;同“顧”,反而。帛書作“”。《爾雅·釋詁》:“古,故也。”故與固亦通,通行本作“固”。本章下同。  :形聲。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與“弛”相對。《說文》:“施弓弦也。”張開、展開。

句義:修真明德者居道“○”用德“一”運陰陽之二,故要陰陽在乎手,變化在乎心。將陰陽二轉化爲德“一”,是重要的方法。將要行收斂性退藏化,其小無內时,必须先令其放之於六合,其大無外地變化。

句義將要行柔性的,必先要使其強固起來

:除去,去掉。通行本作“廢”。  :《說文》:“黨與也。”有結交、交往、賜與、給與等義。通行本作“興”。

句義:將要清除不必在身國存在的東西時,必然先要賜與,做好善後安排。

:給予,授予。通行本作“與”。

句義將要奪取之時,必然應當先行給予。

:本義隱秘地行走。《說文》:“隱行也。”亦有微小、輕微、精妙等義。

句義:這就稱之爲細微精妙之明的修持變化方法。以上內容是修真中還虛合道,粉碎虛空中精微變化的細則綱要。

:有結交、親近之義。通行本作“柔弱勝剛強”。

句義:太極陰陽這個二的逆變歸一之法,最善者,莫過於“友弱”兩字。而不在於相抗、相爭、相鬥。如能精熟此細微精妙之明,身國歸一道化,則全在其中。這裏並不是要教給人們權謀的方法。例如,對於客居身中的業力體,要想清除它出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賜與中化解隙,使其諒解而自覺離體,則無後患。利用精微柔弱之明的道理和方法,要勝過與之相對的粗暴剛強無明之法。這就是用“道”的思維來辦事。但是道只能用於正,如果用於邪,用於私,即使一時成功,終究難逃自然規律的制約,因爲道只姓“公”。

:甲本作“潚”,水深而清澈,用以解析修真訣法淵,深水,深潭。《說文》:“回水也”。  :國也。通行本作“國之”。  :本:地神。引申義讓人看,示。乙本與通行本作“示”,甲本作“視”,與“示”相通。

句義魚在水中可能並不會覺悟到水的真正作用,然而它卻根本不能離開水而存在。人在德炁能量環境中,許多人同樣感覺不到她的存在,卻並不能離開她而生存。修身治國離不開道光德能,德“一”能量是生命的營養和動力,不可隨意使用德能這一安邦定國的利器,不要炫耀於人,暴露鋒芒,外施外耗。這都是在精微光明修持中要注意的原則。

〖註音〗

淵:yuān音冤。

 

【繁簡對照】

將(将),張(张),強(强),與(与),奪(夺),謂(谓),勝(胜),魚(鱼),脫(脱),於(于),淵(渊);書(书),爾(尔),釋(释),詁(诂),廢(废),興(兴),親(亲),義(义),剛(刚),國(国),視(视)。

第八十一章 无名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无名

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

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貞之以无名之,夫將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甲乙本均作“名”,通行本作“爲”。

句義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德滋養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通行作“侯王若能守”。

修真學象意漢字,正心守道而之義。《字彙》:音貴,諧也。心爲則事諧成。甲本與楚簡本作“”,乙本與通行本作“化”。

句義:人爲萬物之靈,道生德養,所以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抱道元守德“一”,萬物自然和諧融融。

:形聲。从欠,谷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産生欲望。本義:欲望,嗜欲。《說文》:“貪欲也。”貪欲,愛欲等義。《禮記·禮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卜問,用貝作爲占卜的禮品。假借爲“正”、爲“定”,端方正直。《易·乾卦》:“元、亨、利、貞。”甲本殘缺,楚簡本作“貞”,乙本作“闐”,充滿、填塞之義。“填”與“鎮”古同,義爲使安定,通行本作“鎮”。下句同。  :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參見第七十二章註

句義萬物和諧融融,但難免也會有興欲生貪之事而起爭競,那麽我將用先天樸素之至道來教化,用止欲生悔進行導正。

:恥辱。不辱:楚簡本作“智(知)足”。第七章曰:知足不辱。知足者自不會取辱,故帛書此處用“不辱”,即有知足之義。後句通行本作“亦將不欲”。

句義:用先天樸素未散的淳德之道進行正化,使萬物恆德不二,抱元守一,不陷於陰陽制約。皆知足而不取其辱。

:《說文》:“人之陰氣有欲者”。感情、愛情等義。通“誠”,真誠、真實。通“靜”,《廣韻》:情,靜也。乙本作“靜”。前句通行本作“不欲以靜”。  :通行本作“下”。  :正直無偏邪。《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者,道也,止於一,即止於道,合於道則爲正。泛指一切正道、正義、公正之屬。又通“政”,政治,政事。楚簡本作“定”。

句義:不辱於私心、貪欲、稟性、習性而能守靜,抱德無離,則天地人都將自然歸於德之一道之正也。

〖註音〗

guì音貴;貞:zhēn真;闐:tián音填。

 

【繁簡對照】

恆(恒),萬(万),貞(贞),樸(朴);爲(为),彙(汇),諧(谐),與(与),殘(残),闐(阗),義(义),鎮(镇),關(关),參(参),靜(静)。

附註:關於“祭”與“然”的考證

關於“祭”與“然”的考證

《道藏甲本》在對“子孫祭(然)祀不絕”一句作註曰(註二十):“此然字下从示,帛書中或作然字,或作祭字用,形近相混。”

然而考證帛書甲本原件,下从“示”者皆應作“祭”,而作“然”者卻並不从“示”。甲本第二十八行“夫莫之而恆自祭也”,,爵之修真學異構漢字,取爵字盛酒的禮器的象意,而言人體內丹田方寸似爵器。字修意一明,整句即可破解。此處“祭”清楚可辨。祭祀在古代極爲普遍,此處既有“爵”作祭器,而後有“祭”與之相應,故作“祭”無疑。自祭,即眼觀鼻,鼻觀心,觀丹田,自神而神之修義。

如:第一百二十五行“百省胃我自祭”,胃,通“謂”。省,省牲之意,即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祭,此處甲本原圖清楚可辨。“百省謂我自祭”,是有自我省查,又敬畏天地神明的意思。修真學中則指反復悔過遷善,執中清除陰我意識,而觀鼻觀心觀丹田進行實踐。第一百三十四行,“以順眾,吾何以知眾之祭,以此”。,从人从父,爲“父”之修真變化。眾父者,自然應爲祭之。而此處“祭”,亦是以“示”爲其底,清楚無疑。

帛書甲本,其他作“然”處,唯第一百三十八行可辨:希言自然。而此處之“然”並不以“示”爲底,而是標準的四點水,此四點水實際是由篆書中“火”字演變而來。“火”與“示”運筆方向完全不同。

帛書甲本不僅收錄老子《德道經》,且卷後附有幾篇古秩書,顯而易見與前文帛書甲本出自一人之手筆,此爲考證提供進一步依據。

例如:第二百六十一行有:“無罪而□人,有死弗爲之矣。然而大誅之者,知所以誅人之道而□焉”;又如,第三百二十二行有:“若亦然,進亦然,後亦然。”這些“然”字處皆清晰可辨,而無法與“祭”相通。

由上可見,甲本作“祭”處皆與祭祀有關,而作“然”處則不同,二者意義完全不同。因此“祭”與“然”並不相混。

經典誦讀心訣

經典誦讀心訣

熊春錦

恭熟忘合靈

  經典誦讀,是 實踐《老子·德道經》和其它著名經典,達到和産生老子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邦,其德乃豐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 ,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方法;經典誦讀是個人和家庭 进行道德修養、修真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 ; 經典誦讀方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符合漢字和漢語內在客觀規律性的獨特的 學習方法;經典誦讀,是 具有民族 傳統道德 文化特點 和民族教育特征 的學習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 教育是民族的生機 。 古往今來傳統教育的特徵是道德 , 民族教育的特點都是 爲 家庭和民族培賢育聖 , 學習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 。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 千學萬學 , 學做真人 。 教人修德 , 以德養慧 ; 慧智雙運 , 培賢育聖 。 教中寓學 , 德養心性 ; 學中寓教 , 復興道德 。

  古聖曰 :“ 大學之道 , 在明明德 ”, 爲 什麼說是 “ 明明德 ”? 因為人類需要依靠智慧來明白道德之理 , “為學者日益”的後天智識單方面的明德 , 並不能全面地掌握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 。 需要“為道者日損”的先天慧識明德 , 共同主宰心靈和大腦 , 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 。 慧明德與智明德同步共運 , 形成大智大慧才能 真正 做到“明明德” 。

  在我國歷史上, 曾經有一個 全面掌握和實踐經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時期,“德、道、象、數、理、炁”六大方法整體把握地進行教育與實踐, 高度協調統一 地同步運用智識與慧識認識自然、社會和生命萬物。留下了許多精神營養極 爲 豐富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著名經典。這些著名經典,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能夠培養讀者的道德心靈,開啟讀者的慧識,提升讀者的智識。 但是 , 我國歷史上從春秋戰國 爲 起始,對道德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教育,因 爲 對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認識開始産生了變化,由於掌握方法的差異性和進行實踐路徑的不同性,對經典的認識也就開始産生了變化。歷史上對道德能量最 爲 豐富的著名經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經》,在研究、學習和實踐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兩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稱理形派)純以後天智識研究 爲 主,只重視經典的哲學意義和社會意義;而“數炁派”(也稱理炁派)則比較完整地重視經典內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對經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數、理、炁”六大元素整體地重視。不僅注重經典的哲學意義社會意義,更重視經典對人生、對人體心靈和智慧的意義。不僅注重經典對人體後天智識系統的明德作用,更 爲 偏重於經典對先天慧識系統的明德作用。可惜的是所謂的數炁派, 後來逐步從社會文化教育領域中失傳 。整個社會主流被象理派所獨占,人們只能獨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經典。導致極 爲 珍貴的 經典誦讀 方法, 這一 包含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 優秀學習方法 ,這一能實現“與古人居”和“與古人謀”的教育方法,也被從社會教育中抛棄長達百年之久。經典誦讀這一煆造道德人格和心靈品格的寶貴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間。 理炁學說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心法。隨著各種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無爲”丟失“有爲”興起,人類社會主流只剩下了“有爲”的理形學說和它所含的一些有爲方法,對通過經典誦讀教育能建設道德心靈品格,開慧益智的認識,也就必然地進入了盲區。

  經典誦讀,是東方文化獨有的學習方法,是中華民族文化承傳的必修課,是啟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學方法,是培養造就德道人生觀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應當運用老子“天下之大作於細,天下之難作於易”的方法论,深入到研究物件的基礎細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細胞,就是文字和語言,這兩種細胞就是構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單元。

  分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文字語言特點,我們不難發現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都是社會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卻並不是單純的工具。它們是藝術,是學問,是人文科學,是開慧增智的法寶。這些豐富的特點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語言所並不具備的重要區分點。

  從甲骨文研究,到未簡化前的文字和語言,我們不難深切地體悟到:中華古代祖先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字的設計,完全是一種慧觀和智觀高度結合型的設計方案,這一設計是 爲 了使子孫後代在運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啟迪慧心,提升智力。是 爲 了同步開發人的慧性和智性,使後代能夠自然地在運用之中,同步開發慧和智,雙向同步開發,慧智雙運同成。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就是活靈活現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設計成果。

  中國文字語言的這些優秀特點,已經被 近 代中外科學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證實。教育部設在解放軍 306 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了中國語言文字與西方語言文字不同的謎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並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語言反射區。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中國祖先中的大智慧者,早在中華人文之初,就已經 爲 中國人設計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區。這種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果與古代丹道理論相結合進行解析,則不難明瞭祖先們是在深度內觀、慧觀下的科學發現,是觀之於物、體之於身、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結果。

  直至今天,我們的現代科學研究才發現,人體大腦語言功能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腦中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這一語言區與運動中樞區緊相毗鄰。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這一區域的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

  科學研究發現,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們所常用的只是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而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卻幾乎未加使用。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所毗鄰的是聽力區。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對我們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高度重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點,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對於我們改進今後語文教學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什麼價值呢?既然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那麼,中國的表意象形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的學習記憶方法就應當有所不同。要想學好中文,顯然就要多誦讀、多看、多寫、多印心。舌頭的運動、聲帶的運動,眼球的運動就是重點,“心開竅於舌”(《黃帝內經》),舌動竅開心明,開慧而增智。總之,要靠“運動”來通過語言和文字啟迪慧心和智識。古人將學習民族經典的方法分 爲 四大類:目治,口治,心治,手治。這四大治學的方法,充分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功能相關,充分體現出一個“動”字,也就是要求動眼、動口、動心、動手。四動合一,啟動大腦額葉區左右雙側的“布魯卡區”。“目治”,就是動眼閱書看字;“口治”,就是動口出聲朗誦經典;“心治”,就是動心印心而心領神會;“手治”,就是動手書寫抄錄經典文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經典誦讀中的書聲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的寶貴方法,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惜,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重要的技術方法,在教育界卻被廢棄長達百年之久 。 時 至 今天,古風淪喪、清音不起 。 魯迅 先生筆下那種“人聲鼎沸”的經典誦讀場面近百年來蹤影全無,沈德潛先生提倡的儒門“密詠恬吟”的經典誦讀方式也難覓其蹤了。民族文化的復興,道德的復興,急待經典誦讀寶貴方法的恢復。

  非常感謝中國科學家們的近期對中文語音區的發現。從這一發現中,我們結合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的文字語言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然後結合祖先們丹道理論的論述,整體返觀中國人文科學,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的文字語言就是同步啟迪智和慧的文字語言。據 BBC 科技報導,英國的研究人員也發現,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說漢語的人在講話時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而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側,人們講英語時,靠近左太陽穴的左顳葉開始活躍。大腦這個區域的功能是把發音聯繫起來,形成單個辭彙。但是,人們在說漢語時,左顳葉和右顳葉大腦功能卻一起活躍。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再結合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類靈感在大腦中發生的區域,就在大腦額葉的中央區,也就是中國丹道修真學( “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 經 》 )中所標注的“洞房”區域。洞房是什麼?就是陰陽和合,正負腦電波互相激若碰撞的地方,是“中氣以 爲 和”的地方!當我們誦讀經典時,同時啟動了祖先們 爲 我們特別設計的左右顳葉區,這一對語言的陰陽活動區同時進入活動功能狀態。此時,我們所誦念的內容,如果含有較強的能量,並且能夠被我們觸發啟動之時,那麼左(陽)右(陰)顳葉區的正負極生物電,就能夠直接影響和作用於大腦額葉的深層,在“洞房”這個慧性功能區內陰陽和合,中氣以 爲 和,啟動這一區域內的生理功能,構成一個完美的執兩用中、啟迪“慧性”的太極圖。這種用語言啟迪慧智的設計簡直太完美了,令人擊節讚歎!在遠古時代,如果沒有甚深的修之身、觀之身的實踐體驗,也就絕對難以誕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也同時使我們明白, 爲 什麼 在傳統 儒學被 宋明 理學所取代 以後 , 在 改變了誦讀的 經典 內容以後,在近代教育界徹底拋棄經典誦讀以後, 道學和佛學 卻還是無怨無悔地堅持著 誦經 ,將誦讀經典作 爲 修行的第一功課,始終捨不得丟棄。原來誦讀經典可以啟迪慧知,開啟智慧之門。現代科學恰恰在此時揭開了中國經典誦讀的生理奧秘,這一現象更加加深了我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句名言的體悟。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值得深思。感謝他智慧的名言。

  我們再來看一下漢字,對於漢字,我們還遠遠沒有發現它的全部科學奧秘。漢字同樣是誕生於中國古代文明中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大系統之中。漢字中所包含的並非僅僅只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圖,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結晶和載體,是啟迪後學者慧與智的靈符,中國文字就是慧智圖形、全息畫卷。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維繫著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文明發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

  如同上面對語言進行的科學研究結論一樣,如果我們開展對中文和西文視覺的對比科學研究,同樣不難發現其中的明顯差異。中文與西文在大腦中對視覺中樞區和視覺輔助區的作用點,肯定不同。整體把握陰陽,執兩用中,慧智雙運,必定是其中的最終發現。

  中文字形 , 由於具備 “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等豐富的內涵,而且將形、音、義三位一體地整合成資訊模 塊 組,對大腦的綜合作用就構成了系統性和整體性以及全息性,其功用同樣是有利於啟迪智慧,雙向同步開發慧和智。修真生理學中的性線和返天鏡的奧秘,都完整地包含在其中,只待科學的發現和驗證而已。中國古文化無一例外地都是源於道和德,以倉頡 爲 代表的古聖,在造字的過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全息觀。慧觀與智觀高度統一和結合,這是祖先們創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礎。 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 , 維繫著民族發展的命脈 , 是民族文明發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 。 漢字最巨大的功能,是維繫著多民族、多語言的共同認同。中華民族在東方這塊土地上,能夠維持五千年而不出現分裂,漢字的無量功德就在其中!語文和宗教是世界上每一個民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兩大基本元素。但是對中華民族來說,語文中的“語”和“文”各自獨立,語和文這一元素,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遠遠比宗教這一元素的作用更 爲 強大和重要。中國文字對民族的凝聚力,比宗教所產生的凝聚力似乎更加“無聲勝有聲”。漢字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起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 爲 中國的“語”和“文”是脫節的,是分離的,是可以各自獨立存在,而又被各種“語”所共用的。這,就是漢字傳神之妙的一個重要方面。 漢字具有一個拼音文字未能具備的重要特點——表意不表音,這與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漢字表意不表音的獨特性,是漢字能讓各類語音共用的工具。任何語言都能夠共用漢字,包括西方世界將來都可能將漢字作 爲 可以共用的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眾多,漢字卻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面保存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1982 年 5 月,著名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發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 上 的文章,在世界上曾經引起強烈轟動。當然,這個轟動在國內沒有形成什麼大的轟動,但是餘波是存在的。外國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漢字並不是糟粕,而是文化科學的精華。他們用無可辯駁的科研成果,說明中華民族的聰明與漢字結構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說漢字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由於人的左腦管邏輯,右腦管藝文,當中國兒童學習漢字時,無意中就在開發人的右腦,使其更聰明。 我是不太苟同“無意”這種說法的,倉頡造字時應當是在運用自己深邃的慧識,有意地進行發明創造,將智識與慧識雙運,協同地創造漢字,從而給中華子孫留下了開慧益智的工具。

  漢字是全息的畫卷,漢字的確就是古代文化當中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論的結晶,漢字中包含著“象、數、理、氣”四元素的全息內涵。漢字,所反映的是古代聖賢們的天人合一觀和道德自然觀。漢字是傳統道德文化的全息記錄。

  從漢字到由漢字組合而成的中華“古文”,漢字在古文中就是古代聖賢們慧與智的特殊記錄方法,是他們慧觀和智觀成果的轉換記錄,應將它們稱之 爲 慧智文章。這些內含的資訊和能量,只有運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論,才能完整地打開和認識到它們的客觀存在。漢字是我們民族智慧與文明的載體,民族發展的薪火承傳,離不開漢字作 爲 最佳載體和工具。顛覆漢字,就是顛覆民族的靈魂。只有繼承和發揚中國語言和文字,揭開它們的科學奧秘,全面科學地運用中國語言和文字以及優秀的古文,才是復興民族的正確道路。

  根據《羊城晚報 · 新聞週刊》第 188 期報導:“一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腦外傷不幸患上了失讀症。費城的心理學家嘗試用漢字來治療米尼的失讀症。在一張紙上,上行寫英語句子,下行寫同樣意思的漢語句子,要求米尼看著漢字讀出英語句子來。結果米尼毫不費力地把英語句子讀了出來,而以前單看英語他是念不出來的。在漢字的不斷 “ 提醒 ” 下,米尼慢慢恢復了閱讀英語的能力。 美國一些專家已經感悟到,漢字不僅有書法上的節奏感、線條美,而且方塊漢字的 “ 形 ” 能傳遞豐富的理性資訊,既有猜讀的可能性,又有聯想的餘地,更充分均勻地使用大腦兩半球,有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人提出以學習漢語的方法來提高西方兒童的智慧和老年人的康樂水準。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 爲 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 ( 約西元前 14 至前 11 世紀 ) 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不同於用字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如英文。這一特點在經典中表現得最 爲 突出”。

  這些科學成果所揭示的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千古之秘!所揭示的就是中國文字語言的科學性,驗證了民族語言文字對於人體同步開發慧性和智性的奧秘,祖先們給後代所設計的語言和文字,是建立在最科學的人體生命科學基礎之上,建立在主動開發和啟迪人類慧性思維和靈悟認識世界的基礎之中。中國的語言文字能夠開啟慧心,心腦同步開發。西方的語言文字只能啟迪“直覺 ” 、“靈感”。這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文化基礎上的根本性區別。

  綜合一下科學界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中國文化進行解析,我們不難看出,東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無之以 爲 用”、“中氣以 爲 和”的框架之內;西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有之以 爲 利”、“負陰而抱陽”的框架之中。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構成文化特色的細胞,同樣也毫無例外。語言和文字的不同,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土壤基礎,由此而誕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學、哲學研究方法。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拋棄最符合中國文化特點的一元四素方法論,西方“邏輯推理,試驗證偽”的兩大法寶,值得我們在研究萬物的“象數理”三大領域中充分應用,我們不能排斥和輕視這兩大西方的法寶。但是,要想超越西方,接近自然真理而研究萬物,就必須全面恢復一元四素方法論,全面展開對《老子·德道經》、《周易》、《黃帝內經》的學習、研究、實踐,復興道德,構築一元(德與道)的厚土,承載象數理炁四素方法論全面整體的展開,將“理形”與“理炁”重新高度統一而運用,迅速提升全民的慧觀和智觀水準,這些整體的努力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經典誦讀,在教育中失傳了,但是她卻保留 在 道家和佛家的 科儀 學 派當中, 這兩大學派中 最重要的修習方法就是誦念經典。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種科儀式的誦念方法,由於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學”的內容,而“理炁科學”的內容逐步地失傳了,也就是“心法”失傳了。理炁科學的內容,它退入山林民間,它在社會上似乎消失了。雖然古之成道者,許多人都是先從一經一法的實踐中,進入衆妙之門而最後成就真道。但是長期以來,失去心法的普通經典誦讀方法,用智識解讀《老子·德道經》和其他經典的方法,還是難以真正地“慧智雙運,同步開發”,難以造就真人,難以造就聖人,甚至連賢人也難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古今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但是爲什麽後世 “ 修之身,其德乃真”,成就者猶如鳳毛麟角呢?除了人們陰我心私念貪欲難破之外,難以得到“心訣”和“心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 , 全面掌握好“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系列 经典诵读方法 ,同時掌握經典誦讀的心訣和心法,合理地採用正確的誦念方法,也是 修真、 通真的一個光明路徑。這裏先介紹一下經典誦讀的五字心訣。當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主要是大系統性地“修和煉”。修“道德 心靈 ”,心性修持大道生。煉,煉性命,煉己滌陰我,煉命返先天。這些基本原則、這個前提不能丟,才能正確地掌握好心訣和心法,否則也是難以獲得真實不虛的 經典誦讀的全面功效 的。

  經典誦讀,能夠培養道德人生觀,使人生之路正確順遂;能夠開啟心慧,開發大腦功能使人産生大智慧;能夠使人獲得五德能量,調節和平衡性命內環境,使人心身健康愉悅。經典誦讀,益心身,益家庭,益社會,益民族,旺國家。掌握正確的經典誦讀方法,是實現以上目標的基礎。

  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探討一下傳統經典誦讀方法論中的“恭熟忘合靈”五字心法和心訣,以期全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 爲 文化復興、道德復興、民族復興,以盡綿薄之力。

  在經典誦讀的過程當中 , 首先是一個“恭”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 “ 恭 ” 字,上部是龍的形狀,下部是抱拳拱起的兩 只手形,整個字表示拱手拜龍的意思。小篆則中間是雙手形下面是心形,變成形聲字,形意爲真心忠信地恭敬。 本義 : 肅敬; 恭敬 , 恭順而 謙遜有禮 。 恭字常組詞而用, 例如: 恭和,謙恭溫和之意;恭默,謙恭沈靜不語之意;恭素,恭謹而純樸; 恭承,處下尊上而敬奉; 恭恪,心存恭敬而態度謹慎。

  恭,包含著誠信恭順的禮德,《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是對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 爲 的要求。對於經典只有誠信恭敬才能與經典內容中的無形能量,精神營養,靈感的源泉相呼應,接近與同頻於其中的精神,從而相互和諧並且諧振,産生共鳴。這一點對於直覺和靈感都不足、不強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這個“恭”字在經典誦讀中的關鍵作用,是達到能夠啓動經 典 當中的光明能量場,啓動經 典 當中的 象 、經 典 當中的 數 、經 典 當中的理、經 典 當中的炁, 通過道德的心靈和品格這個“一元”, 實現與經 典 當中場性的 四素相 連接、貫通、融合。從而實現心與經典合一,身與經典合一,人即經典,經典即人,經典與性命不可分離而水乳交融的一種狀態。《老子·德道經》一字一靈符,《老子·德道經》是道○和德一能量的豐富載體。它是一個巨大的寶殿,只有這個“恭”字,才能開啓寶殿之門。這個“恭”,就是一把開啓 智慧 大門進入 人間絕學 寶殿的 鑰 匙。

  這個“恭” , 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誠信,信德無疑,禮德圓明,是恭的基礎。沒有這個恭敬心,沒有這個敬畏心,沒有這個處下之心,沒有這個頂禮之心,就無法矯正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諧振的頻譜而連通道德的能量場,打開經典的寶殿,進而登堂入室。

  這個“恭”還包涵了一種清靜,身心的清靜,要將自己的心和身調節到一種清靜的狀態,空明的狀態,這種狀態才能靈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開。因爲在誦念的過程當中,只有將心這個道德場、身這個道德場都調節到接近《老子·德道經》的場性,實現這個“恭”,才能打開這個門。所以說這個“恭”字,不僅僅只是在心靈上的一種“恭敬”心,而且還含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身清靜,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經》的純潔、聖潔狀態。

  我們在 誦讀經典 之前 ,要 先 將 心身內部清理清理,將調形、調心、調息這個三調 細致入微地 運用好,進入整體性和諧性的松、靜、自然狀態,也是爲了更好地達到和實現這個“恭”,達到這個“靜”。身心的這個內環境狀態清理乾淨,打掃一番,這樣在誦讀中與老子同在,與道德同在才可能真實出現。沒有恭敬心,沒有清靜身,沒有乾淨的心,這個與“老子同在”也就無法真實地同在,心身清靜是同在的前提和基礎。不誠信,無恭敬,不清靜,與老子同在就難以産生,內觀也就不出來,“讀聖人書,與聖人居”的現象就不可能産生和出現。古人 對恭要求極嚴,經典誦讀 還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誦。連身體表面的清淨也作爲一種要求 。 唐朝人肖德言立志于学, 他 每次读《五经》 時 ,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后正襟危坐而读。他 的 妻子问他:“从早到晚都这样,不累吗?”肖德言说:“敬重先师的言语,怎么可以畏惧劳累呢(敬先师之言,岂惮于此乎)?”可見 古代教育治學之嚴, 這個“恭”的嚴肅性和重要性 體現在正心正身的各個方面 。

  “恭”,她需要相應的狀態,相應的環境才能出現,雖然說每個人體內心頭都有 自性真我, 但是普遍被 後天意識系統中的私心貪欲的 塵埃 所 封閉、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閉的靈光難透,光芒透發不出來,所以就需要掃塵。現代人缺乏真正的人生道德教育,稀有能夠達到六祖慧能的那種 慧明與智明同照, 心修水平 上佳 之人 , 絕大部分人都是神秀 一類 的 智明慧盲式的 水平。所以還是要煉己,要掃塵,要勤拂拭,先調節到無塵的那種狀態。調節到符合《老子·德道經》的頻率範圍的內環境之中。所以要用好這個“恭”。這個“恭”實際上是通過修心煉己來達到的一種自然恭敬心,是調節控制自己的陰我心私欲、貪心的意識活動,從有爲調節到接近無爲的狀態,從太極圖的邊緣調整到接近太極圖的中央的狀態,或者直接牢立於太極中央的狀態。整體把握住身、心的雙調整,才能建立起與《老子·德道經》所闡述的場性和其他經典所闡述的場性接近的一種狀態。當這個調整完了以後我們才能說心即《老子·德道經》,身即道德場。

  心中有了《老子·德道經》 , 再誦起來那不就相應了嗎?身即道德場,那麽《老子·德道經》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嗎?那麽“ 與聖人居 ”不就很自然 地 出現了嗎?離開了煉己,調節心和身的前提,這個“恭”是盲目的“恭”,是虛“恭”,是假“恭”,這叫不恭不敬。因爲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對多維空間的潔淨、神聖,那種非常聖潔的感悟太少太少,認爲高維空間的東西也像我們這個空間一樣髒兮兮的,什麽東西拿過來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實是錯誤的。在無相的高維空間中,任何能量和物質與我們有爲有相世界的物質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是難以相容的。你不將內部的,心靈當中的,身心當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動地清理掉,不將陰我心的私欲、後天意識的活動調適到最低點,這些能量和物質則難以進入我們的內環境,就是擺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動、消化不了。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一種現象。就像我們在泥巴地裏幹了活,雙手髒兮兮的一樣,拿一塊蛋糕來,非常乾淨、潔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這塊蛋糕接過來。當然認真的時候,吃之前肯定還要先洗洗手。這個道理是相通的。所以這個“恭”的實踐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鑰匙,是進入每一部經典的鑰匙。

  沒有這個“恭”字,難以打開任何經典的門戶。不在這個“恭”的統領之下把身心調節到符合經 典 的場性狀態,那麽也就難以進入其中,難以打開,難以接受和承載其中的能量。當然,在“恭”字上面可以更加廣泛的展開來講。所需要做到的內容的確太多。但是 修 證 德 道不離“心”、“身”兩個字。也就在“心”和“身”這兩個字上面放下有爲,樹立無爲;放下有欲,樹立無欲;抑制陰我心意的私識,確立陽我心識的大公心,就這麽簡單,幾句話就概括了。但去實踐時,就是一個滴水穿石的功夫。

  通過這個“恭”,我們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了,能夠接近無爲,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極圖的中央。不要在陰波或者陽波上蕩漾,更不要遠離太極弦,只處在太極的正中心,找那個“靜”,心靜身靜;用一個淨,心淨身淨。真心都出現於這種狀態內,而心的欲念又調節到了與高維空間連通的允許值的水平之內,在這樣的狀態下那麽這個“恭”才算是掌握了,並且調節好了。那麽打開任何經 典 的場性之門也就容易實踐和出現。所以這個“恭”字,放在“恭”、“熟”、“忘”、“合”、“靈”五個字的首位,她的確是首要的,是一把打開任何經典寶殿大門的金鑰匙。要挂在脖子上,要常常主動使用它,才能叩開萬經之門,從而登堂入室,獲得大成。

  第二個字 , 是“熟”。 《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 經典誦讀一定要讀熟、念熟、誦熟 、背熟 。 《孟子 · 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我們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經典熟而心靈育,背誦熟而慧智足。”通過讀熟、背熟,爛熟於心中身中,以經典實現上善治水,治生命中百分之七十的水,並且滲肉入骨,透發全身,從而養育道德心靈,開慧益智,起心動念不離道德,時刻與聖人同在。漢字和漢語的特點中,經典本身的特點中,都是需要通過精熟的誦讀才能掌握和運用,只有讀熟、背熟,滾瓜爛熟,熟記於胸終生不忘才會産生良好的作用。

  這個“熟” 字 裏面 , 還有個“尋聲”和“找音”的問題,也是一種技術。當然前面的“熟”,記熟了、念熟了、誦熟了之後,你才能“尋聲找音”。但是在邊記邊熟的過程當中也同樣要注意“尋聲”,找准“音”。因爲經典誦讀不是一般的技術,這個“熟”裏面是一個特殊的技術。

  我們的聲從哪兒來,是從我們的嘴、口腔、舌頭的運動,喉嚨聲帶的震動,口腔氣流的震蕩而來。那麽發什麽聲又出自於哪里呢?出自於大腦。是因爲我們的識神處在工作狀態,他就在大腦皮質層這個辦公室裏面指揮著,並且通過顱底的神經傳導這些信息到達喉、口、舌。但是,心能不能直接地誦呢?不能直接地誦。心是通過這種後天的誦而通過迷走神經相應諧振。由於迷走神經也是從顱底穿出,與舌咽神經相鄰,容易産生諧振共鳴,而傳入心中。

  所以,當你注意到了這其中的天人秘密的時候,反觀到心的時候,如果調心調得理想,就會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音”,叫“心音”。經典中的能量光和這種音的頻譜最容易合一産生諧振,在胸腔裏邊震蕩就産生一股股的熱流,再産生一種波,既震蕩了自己,也震蕩了身外的場。它不斷地擴大,散發出來,而不是像普通狀態地說話,只是口腔裏面說而心裏面沒有相印。

  在“熟”的基礎之上,我們要注意“尋聲找音”。這個“尋聲”,是指我們在誦念某一段經典的時候,或者整篇經典的時候你關注一下你的大腦,關注一下你的口腔、舌頭的運動,注意她産生的這個“聲”和震蕩體內的“音”。這個聲是有相物質上發出來的,但是這個音卻是在無相的空間中通過聲而産生的。那麽要找“音”,這個“音”是什麽呢?是一種能量震蕩,它是聚合我們體內變化的一種波,叫“音波”,或者叫“聲波”。有的字的音我們發聲的時候,你不尋找的時候它這個震蕩産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強化提升,不然只是從口裏面直來直去,不易於引起內環境的共鳴。

  《老子·德道經》爲什麽要說“音聲相和” ? 這個“和”字可是太重要了!這個“和”字可以說是經典誦讀的人天秘密之一。這個音波的震蕩是一種相融、相彙,是彼此不分,這樣才能形成最好的音樂、樂曲、經典誦讀之聲。我們拿敲擊的大鍾做一個比喻,中國的古鍾是依據“道”來設計和應用的,是在理 炁 科學基礎上理形科學的實踐應用。木錘敲擊鍾的外壁所産生的是聲,而鍾內空腔體裏邊所産生的是音;這個聲和音相和,就使鐘聲悠揚悅耳,震撼心靈。西洋的鍾則不同,它敲擊的是鍾的內壁,聲和音混在一起發出來,給人心靈的感覺和作用力迥然不同。這個例子我們要把她整體地結合起來想,要主動去尋音,主動去找“空”內的音,就在你的腔子裏找,胸腔是有空間的,顱腦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間的,道之所用不離這個空、虛、中。這個把握住了,真是處處都是妙。

  不同的聲,能産生不同的音。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是第三聲不行還非得要用第四聲;有的人用第四聲不行,還非得用第一聲。每個字基本上是四種聲,我們要找准它。哪一種發聲方式容易産生震蕩的音,我們就找出那個音加以科學地、合理地應用。那麽 , 文字當中哪一字對自己作用最強你就把握好那一個字。當然,每一段文章裏面每一字都會引起或強或弱的震蕩,但是畢竟有主有次。而且我們這個“音”,能夠引起聲頻震蕩的這個“音”,也存在著某些字先出來,某些字後出來的現象和狀態。 如果 你連主要的、先出來的這一個都沒有抓住,你怎麽使後面還沒有出來的突然展開出得來呢?其實有時候我們就是當面錯過,沒有發現,非得量級很強的時候你才感覺到。“噢”,這個字震蕩了心靈,這是我的真音,找著了!但是爲什麽不能主動去找呢?主動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嗎?所以這個“尋聲找音”是在“熟”的基礎上的一種深化,非常 地 重要。

  這個過程 , 不論是我們自己在念誦,還是在跟讀的過程當中都要注意在記熟、念熟、誦熟、背熟了的基礎之上主動地去尋聲找音 —— 衆妙之門的天音、音符。當然,這還是要大家重視“ 噭 ”。沒有“ 噭 ”,哪能抓住眇呢 ? 有的人在那裏誦念了,誦念出名堂了沒有?沒有。所以不論是自己經典誦讀,還是跟讀誦,還是聽老師講經,都要想一下中國的古鍾,注意力不在鍾外的聲,而是要放在鍾內的空上,放在這個空中所産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裏,在你的空心中所産生的“音”上。有了這個音,那才是經典誦讀、聽講經時的真正音聲相和。

  聽講經時,如果講經的 老 師有道,所發出的聲音中必然有著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覓著了共振點,尋著了這個同頻的竅,自然也就容易拈花一笑了。不尋不覓,不敞開心身,不主動地使心中的音源諧振點與老師的音相合,也就容易昏沉。聽的都是後天的內容,無爲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當面錯過 , 效果也就不理想了。自己經典誦讀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師發出的聲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難以入心相和,那麽自己念時的低能量場,作用力當然也就更不容易顯現出來了。

  有的人跟我彙報說 :“ 老師,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 ※※ 經 典 我已經念了半年了,不知道 我的情況 怎麽樣 ?” 他反而問我不知道 自己 怎麽樣,不知道效果如何。爲什麽要問我呢,爲什麽不問自己呢?爲什麽有的同學只念了一個來月,甚至從學習了《老子·德道經》以後只念了幾天就找著了天音,找著了心音,進入了衆妙之門。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沒有?光是羡慕人家是不行的。《老子·德道經》的實踐就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心裏、每個人的身中。看到人家的進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別人,那是別人的道、別人的德,不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自己的德 , 要自己放下心來在身內環境當中去務實求證 。 光睜著眼睛看外邊不行,光豎著耳朵聽外面也不行。要用你的心不外想,你的垂簾內觀,你的閉耳內聽,去掌握自己的聲,尋自己的音,這樣才能與別的進步快的人相媲美,這不就近了嗎?找著了你就相近了,這是技術,是方法,必須要掌握。掌握了這些技術和方法,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僅僅執著於我誦 讀 了多少遍。

  告訴你們,真正具有心音的人 , 哪怕一 句經典之文 ,哪怕一聲經咒 之字 , 就 足以 産生神奇的功效 ,勝過一般普通的人誦一萬遍經典!爲什麽呢?他通過他的音,他的真聲、真音開啓的是高維空間的場,調動的是高維空間的能量,道光德能産生的作用遠勝於我們“無恭無敬”、不“熟”狀態下,沒有找到“真聲真音”狀態下轉來轉去誦多少日子誦的效果。誦的遍數多其實也只是一種督促,是一種自我鞭策。在沒有進入那種狀態之前必須要遵循這個遍數,用這個遍數去敲開你尋找“真聲”、“真音”的門戶。但是你老抱著遍數不放,而不主動地去“尋聲找音”,難道一輩子就老死在念誦經典的遍數之中嗎?這種狀態也就太可憐了,也就是跟世俗中盲修瞎煉的人無異。與某些道觀、佛廟裏面那種狀態沒有什麽差別了。不要忘記我們這是在實踐《老子·德道經》,進行德慧智教育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單純表面的模仿!這是進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

  爲什麽要舍本求末?爲什麽總只是抱著樹枝不肯放棄,而不能登上樹幹?爲什麽不去探根尋祖?從某些人執著 地 誦念經典的情況,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學是理不通!道理還沒有搞通,主次都還沒有掌握,太執著了。執著於一點不及其餘,陷在陰陽 “二” 裏面跳不出來。講心修無極講了多少年了,這個心就是陷在“陽”裏面或者陷在“陰”裏面出不來。因爲他不認識陰陽,不認得爲無爲,不能具體實踐,不能具體對每一件事在心裏面分析。這個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沒有在實踐當中付諸於行動,所以他的心始終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他無法達到無極的狀態,無法達到無爲的心態。蹉跎的是什麽 ? 蹉跎的是在太極陰陽當中,迷失在黑白兩相之中,在這樣的轉悠之中浪費時間。

  “心無欲”我也強調了多少年了,這不就是“衆妙之門”嗎?從經典誦讀反饋過來的情況來看都是這種狀態,都陷在黑白裏面沒有出來。我還沒有接到哪一個說在年初佈置了化因方法以後能誦出名堂來的。相反還只是在這個網上道德課堂打開以後,才出來不少人真的找准了音,讀到了聲,通過這個誦讀達到了“衆妙之門”的,這倒是非常可喜的。從這個事裏鑒別、驗證出了,我們學習、實踐、掌握的《老子·德道經》,的確是一部萬經之王,是我們打開任何經典寶庫大門的重要鑰匙。有了這個鑰匙,那麽我們再來誦念經典,特別是在掌握了具體的技術和方法,在“恭”、“熟”的前提下,在這個基礎之上,找准了“音”,尋准了“聲”,那麽這個大門對每一個同學都是敞開的。希望大家先把這兩點掌握好。

  經典誦讀心訣的第三個字,是“忘”。“恭”和“熟”掌握好了以後一定要“忘”。

  “忘”什麽?首先是“忘聲”,第一步是“忘聲”。“忘聲”的出現一定是在“音”出現的過程當中,聲音出現的過程當中忘記這個“聲”。每個對經典誦讀有真實不虛體悟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悟:口裏在誦這個字,聲在發出,但是突然之間這個心裏面的震蕩開始了,就好像口腔裏的這個聲沒有經過大腦似的,只是關注到了胸腔裏的震蕩的那個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團團的光,或者是讀的相應的字釋放出這個光波而出現了“忘聲”的狀態,這個“聲音”的“聲”你就不在乎了。實際上還是在誦念,但是誦念的時候意念已經轉移了,轉化爲心思了,心音突然上升爲主導力量,以這個能量的震蕩爲主宰而關注,而口腔的這個聲處在輔助的狀態。如果這個狀態穩定了以後,口裏的聲也可能就不再出現,也就是說停止了口的誦念,但是體腔裏面還是在繼續著心的誦念,一團團的音、光、能在這裏震蕩,在擴散,再傳導到全身。我們同學當中不是有嗎?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感覺到裏面的字出現了,口裏面還是在誦,但是《老子·德道經》當中的一段段的字卻是出現在中脈上,出現在任脈、督脈上,而且隨著這個誦的狀態在流動、傳輸,在運轉。這就是“忘聲”狀態下的一種光音的出現。

  這個“聲音”忘記了,大腦意識和口腔把它忘了,那麽“天音”也就湧現了,出現了。當然在這種狀態當中,她有左右變化、晃動的過程,你把握好,別又把自己拉回到了後天的意識狀態,又回到嘴裏邊在誦。怎麽腦袋裏邊好像不知道?怎麽口念停了?這怎麽會有能量出現?你不要去想這些問題。你一想,動了後天智識的意念,馬上就會又退到了口在念,腦袋裏面在意念,從而又把胸腔裏面的真音丟失,你要善於把握這種“忘聲”。當然這樣在語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個人去實踐,去體悟。這個開關就是忘,由知到忘,轉換過來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聲”,這個“忘聲”你能深化你就能忘記你的身體。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運轉,只有光團在放射,只有光波在震蕩,這個時候才是穩定的真音,這個也就是最完美的《老子·德道經》所講的“音聲相和”。在這個相和當中更深層次的變化也就會緊接著發生。

  所以這個“忘”字,雖然只是忘記在念誦著什麽,關鍵是這個“忘聲”。這個聲波的傳導方向,聲的生發來源已經全部都忘記了,內部緊接著出現的是天音。這個天音的震蕩特點,流動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剛才我一說人家證出來是《老子·德道經》的文字在任督二脈中轉 , 你就馬上建立起妄念——怎麽不轉呢?我轉著試一試。轉不了,退到 後天有 爲 的 意識態中,你這樣模仿是模仿不了的。有的人是在中脈上,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中脈上出現。有的人在誦這個“道”字的時候,這個“道”字就突然放大,無邊無際;誦“可道”的時候,“可”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這個“可”字又上升到了天門了。怎麽能夠模仿,模仿了就是執,偏執了,就是有爲的後天,而不是無爲的先天狀態。

  所以只能講說“忘聲”。“忘聲”下面出現的現象必然是天音。沒有出現這個天音,或者說在沒有出現天音的狀態下,你去妄意、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實地達到忘聲而出現天音。

  這個“忘聲”和忘掉身體,忘掉我心,這三忘都出現以後,音聲相合,融混在道光之中也就很自然 地 容易出現。這就是第四個字“合”。

  合 , 含有會聚 , 聚合 ; 閉合 , 合攏 ; 和睦 , 和諧 ; 融洽 , 符合 ; 不違背 , 聯合 , 聯絡等義 。 《詩 · 大雅 · 大明》 : “天作之合。”《莊子 · 達生》中說 : “合則成體” 。 經典誦讀的合 , 是指誦讀者與經典相融相合 , 心與經典相合 , 身與經典相合 , 誦讀時的 聲音和心音相合 , 心音與天音相合 , 天音與身整體相合 。 這種合是以聲 爲 利 , 以音為用 , 在音中的會聚 、 和諧 、 合攏 、 融洽 。

  整個的心身與道光德能,道德的能量場,在聲音這個領域同頻了,頻率一致了 ,也就和諧會聚相融和合。 就像有一句成語當中所說的“敲鍾罄響”。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廟裏邊有一個大鍾,距離這個大鍾很遠的地方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一個放在拜天地君親師的供臺上的一個罄 。 每當那個廟裏敲鍾的時候 , 他家裏這個罄就會發出自鳴。爲什麽會發生這種現象?現代科學解釋就是這個鍾的頻率和這個罄的頻率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例子用到這裏來,這個“合”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有相物質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震動頻譜,一旦出現震動,不僅能産生有相的“聲”,同時産生著無相的“音”。這種音的傳遞往往比聲更迅速更遙遠,當這種音與發聲源的頻譜相同時,和合的諧振就會自然地出現而産生聲。這種現象也是一種“中氣以爲和”的典型現象。

  在長期按照要求進行經典誦讀的實踐者之中, 經典中所潛在的所攜帶的巨大道德能量,在這個音聲相和的合中,就會明顯地展開透發出來,以炁或者光的形式,直接作用於我們的心身。道的音、道的能量,和我們本身的這個小環境“敲鍾罄響”。音合於心聲,天音促進我們肉身內環境的變化,經典的光音與體內的光音這樣就高度和諧,統一爲一體了。這種光音天不僅能在心身之內擴大和深化,能夠滲透五臟,還可以擴展深入六腑三腔、四肢末梢。而且,還可以與體外空間中的光音天諧振,當我們體內符合德一能量的頻率時,就能與德一合而共振諧振,獲得豐富的德性能量而産生變化;當我們與道○的頻譜頻率相同時,就能神馳道境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如果這種“合”能夠穩定,能夠保持,能夠深化,能夠全面展開這種狀態時,“靈”也就自然誕生了。

  靈 , 小篆的靈“雨”是形符 , “王”是聲符 。 《說文》或體 : 由小篆的“王”改寫成“巫” 。 標准字形與《說文》或體相同 。 基本義是靈驗 , 靈敏 , 靈活等義 。 靈明 , 是指心靈 慧識的 明德 ; 靈知 , 是指心靈的智 識 與 慧識 靈明 的 接近 。靈, 是 傳統的一種比喻, 是指進入“衆妙之門”後 , 在無爲當中的變化,靈悟、感應、作用力,自然變化現象。是一種對道的體悟、感知。靈也是經典誦讀中的一種高級階段出現的必然現象。類似於孔子所言的“ 誦詩讀書 , 與古人居 ; 讀書誦詩 , 與古人謀 ”當中的,真實的“與古人居”以及“與古人謀”階段。也是老子所說的“是謂玄同”的現象。

  “靈”,包含著我們所講過的,弦前微妙徼,跨弦通靈妙,微妙,玄妙,奇妙,神妙,仙妙。不同層次,不同廣度,不同深度的衆妙,都在這個“靈”之中。也就是多維和高維度空間的一些非常道的非常名的系列現象。這其中的變化也就不用深談。說多了大家可能産生追求心,模仿意,反而有障礙力。

  因爲前面幾道關口我們不突破,“恭”的關口不破,這個基礎達不到要求 , 那麽這個“尋聲找音”常常也找不准。冥冥當中就是有人幫助找准這個音,找准這個聲,那麽是誰來幫你?是通過這個“恭”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實現找准聲、尋准音。證道不離心身,要符合道德的標準自然恭敬。但是這個“禮” 、 這個“恭敬”,內環境的調節,禮德光明,沒有這個光明心,做不到這個“恭”,那麽第二步的“熟”的深化,也就是“尋聲找音”就難以實現,也就更不容易談到第三步的忘聲、忘心,忘身。“音聲相和”,對我們經典誦讀人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恭”,沒有這個“熟”,那也就遙遙無期。只有把這個“恭”、把這個“熟”的基礎打好才能出現忘聲而合真,以至於達“靈”。

  這五個字說起來簡單,理解 和真實把握住卻 也 並 不容易,要整體地把握住,環環相扣。不要只是單純地注意到現在的“合”和“靈”這個結果,只等收穫就成了守株待兔。關鍵是重視“恭”和“熟”。“恭”和“熟”真正做到了,這個“忘”也就不難了。只是掌握靈機的一點感覺、一點動念。

  經典誦讀的常用方法中,一般最常用的是“慢誦、快誦、詠誦”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對於實踐者而言,都應當學會和掌握並且善加應用。

  慢誦,是一字一停頓地誦念,最有利於配合觀想,以字爲符,攝取能量,進入正覺意境之中,同時也有利於記憶經的內容。快誦,是在熟練的基礎上,用較快的速度念誦,通常用於訓練進入“忘”的境界而使用。快誦,有利於從“有爲”向“無爲”狀態的轉換,抑制陰我意識,從而進入陽我心識主事,舌頭運動進入靈動之境。使經典誦讀 的方法 進入佳境,步入聞心音和進入光音天的境界之中。詠誦,是一種類似於唱誦的方法,在慢誦和快誦的基礎上,當“音”能出現時,使用這種方法誦詠,能産生較好的和聲生音效果。如果在純後天狀態的聲中使用這種方法則效果不太明顯,部分人也可以在前兩誦的基礎上,通過此方法獲得音聲相合諧振的效果。也可以應用詠誦的方法,配合尋聲找音。

  所以,這三種誦念的方法,應當高度和諧地與“恭熟忘合靈”五字相結合,才能産生較好的效果。離開五字心訣孤立地使用這些經典誦讀方式,則只能觸及淺薄的層次效應。並且這三種方法,應當根據每個人實踐的不同階段和進境的狀態,靈活進行選擇使用,適時選擇使用。

  今天點破了 傳統 經典誦讀 教育方法中 的這個人天之密,把這個心法告訴你們了,也是緣法 機緣 所致,大家要珍惜,要實踐。莫將輕易得,視作等閒觀。不能真心誠意地實踐它,也就是暴殄天物,罪過大焉。得這個訣以後你們再去試,我相信只要正確把握修心煉己,誠信道德,禮敬自然,把第一步“恭”、把第二步“熟”真正把握住的人,運用好這個心訣,再與《光音觀心》誦的心法相結合,訣與法緊密合一,水乳交融。那麽“忘”和“合”也就會自然地出現了。

  好,對這個經典誦讀心訣我們解釋這麽多,暫時解釋這麽多 。

  下面 , 請大家跟著《老子·德道經》第一段的誦讀 , 體會一下。對於已經比較“熟”的人來說,已經比較“恭”的人來說,請你注意,內觀你自己的心,就在這個胸腔中央,就在這個金剛鐲,無極金剛鐲中央,這個區域去觀這個字,尋這個“聲”,找這個“音”。當然 , 這個速度不可能每一個字都觀清楚,那麽主要是抓住觀出來的那個字,哪個字出來你就隨哪個字,也就是“隨觀”,隨著她的出現而觀,而不是想著她出現而觀。這個“隨”字特別地重要,實踐一下這個“聲”,對全面産生的“音”的出現,去感悟一下,體悟一下。還有的同學可以體會一下“忘聲”,如何“忘聲”?其實有的時候 , 確實是在那麽一刹那之間你證得了就得到了,你鞏固她 、 她就發展了。

  我就不再深言了,邊放錄音邊帶著大家讀這第一章。大家邊觀,邊體會“恭”、“熟”、“忘”、“合”,暫時不要求大家的“靈”。

  帶誦: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 , 名萬物之始也,有 , 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 ;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群體經典誦讀的效應

群體經典誦讀的效應

  經典誦讀的心訣當中,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集體誦的效應。我們剛才所講的都是屬於專業化的一些內容、心法——心裏面的方法,心訣,這是完整的展開衆妙之門的一種方法。

  那麽我們補充的一點 , 就是如何看待我們在普通狀態下誦念的效果和作用。就是說經典誦讀實際上存在著個體效應和群體效應。由於經典的本身帶有能量,通過我們誦念能夠展開這個能量場性,把上善的能量非完全性地散發出來,展示開來,所以這裏也帶有一個普及性的問題。實際上,這個集體誦念當中的作用也是奧妙無窮的。雖然參與的人可能並沒有全部都進入“恭”、“熟”、“忘”、“合”、“靈”的狀態,但是其中後天有爲地齊心誦念的“聲”帶動了這個“音”所生成的能量,也是一個不可低估、不可小看的道德能量場,同一能量的諧振場。

  群體誦念的巨大作用力,這是古往今來確實存在的一種現象 。

  在歷史上成功運用《老子·德道經》治國,並且取得輝煌成就的時代, 以漢朝和 唐朝最爲成功 。 《老子·德道經》 曾 在 漢代和 唐代 被國家所全力應用,出現全民 的普及學習和誦念 ,這 是造就 漢朝文景之治輝煌和 大唐鼎盛的根本動力源泉。漢代並不是以宗教的方式推崇《老子·德道經》,唐代統治者,雖然未能擺脫宗教的形式普及《老子·德道經》,但是卻都成功地完成了運用《老子·德道經》教化民心,建設精神文明的治國方略, 在我國歷史上開創了《老子 · 德道經》治世興國開太平的先河 , 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

  漢代傳留下的詳細記載雖然不多,但是, 唐帝自稱爲老子的後裔,玄宗親自爲《老子·德道經》作註。令士庶均須家藏一本,以供誦讀經典使用,使誦念之聲響徹全國卻是有據可查。開元二十九年,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並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經例考試,奉行崇道德以治國的政策。這些治國措施,使《老子·德道經》家喻戶曉,老吟幼誦,士庶皆尊道貴德。人民重視道德修養,精神文明建設。從而奠定了堅實的民族精神文明基礎,從而實現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百業興旺發達,萬國來朝,監獄一度成空的奇蹟。誕生了歷史上百世流芳的“貞觀之治”鼎盛時期,譜寫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史上無比輝煌的一頁。

  由此可見,《老子·德道經》蘊含著無比強大的精神物質能量,足以化萬民、興國家、旺民族。

  唐朝文明鼎盛的的歷史經驗,充分體現出群體誦的效應。西方國家也曾經特地組織了這方面的 科學 實驗,也就是群體誦念經典能夠減輕某一個區域甚至城市的犯罪率 。

  爲什麽會産生這個效果?其實這裏的經典 之 “聲”帶動了“音”而抒發了能量,散發了能量。當然,西方有些科學家不僅僅只在這個環節上作了實驗,而且對醫院的病人也曾經作過實驗。就是組織衆多的人一起誦念經典,並且主動將産生的能量反饋給所有住院的病人,結果這些病人的痊愈率大大提高,治療病程的時間大大地縮短了,與對照組相比較,效果都出來了。還有其他範圍也採用了這種方式,結果是相同的。誦和不誦這兩組試驗,群體效應出現的科學實驗結果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接受誦讀經典能量反饋的組,向好的方向轉換,減輕、縮短痛苦,改善不良的環境,這些效果都出現了。那麽 , 這些實驗反過來也就反映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方法的確是科學的,也驗證了經典是能量的寶庫,群體誦 讀經典 能 夠 構成巨大的能量場,改變事物的陰陽屬性。

  我曾經講過,凡是能囊括陰陽,能夠穿透太極弦的一些文章才能真正稱得上是“經”, 不具備這種特性的文章和著作則不能稱其 爲 經典, 而且歷史上只有“經”才是永世不衰 的著作 。她不會消失,她不會像某些哲學家、科學家的思想和文章那樣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當它們完成了一個時代的歷史使命以後,那些思想也就難以繼續存在,或者繼續産生精神營養能量的作用,對人的精神系統繼續發揮營養功能。

  所有稱“經”的文章,都是能夠穿越太極弦的。而《老子·德道經》更加奇妙,她是高居在太極之上的。她所攜帶的意境、境界連無極都無法準確地描述她。所以她所蘊含的道光德能的能量就極其巨大。可以說在學習“經”的心法當中,就如《老子·德道經》當中所言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德“一”能量這個作用,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推演開來。我們可以看到,可以估量到她的無窮的作用力和能量,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寶庫。 正如 德国哲人尼采早就向整个西方宣示的《老子 • 德道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托尔斯泰说在总结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籍时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就像東北一位老闆來訪,他說他跟 《老子·德 道 经》 挺有緣的,他講了一個事例,給我也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他雖然是中國正在崛起的一個新老闆,但是他卻對道家的文化比較重視。他的公司有將近三百名員工,他推出一項較好的措施,這項措施就是全體員工每天早上都要集中在一起學習和朗誦。學習和朗誦什麽? ——老子 的《感應篇》。結果 ,他 的公司開工時整個書聲朗朗,全體員工都積極地去朗誦《感應篇》。而且他還採用了措施和手段,誰先背會了這個《感應篇》獎勵一百元。只要會背了,到財會室去拿一百塊錢。他說,在組織全體員工每天早上半小時誦念太上《感應篇》的幾個月當中,是公司成立以來出勤率最高的時期。幾乎沒有人感冒,而且整體員工的向心力、作用力、團體精神、敬業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員工的道德水平出現了極其明顯的變化,整個公司的業績直線地上升。而且,有的員工的家屬帶著自己的子女來一起念誦,有的子女還出現了一些特異的現象:學習成績,表達能力和應變的能力都出現了奇妙的變化。員工都主動感謝這個總經理出的這個良好的主意和採用的良好辦法。

  從這個事例當中也可以說,實踐檢驗出了集體誦念《老子·德道經》的群體效應,經典的群體效應。任何經典,只要我們真心去誦都能夠産生相應的效應、效果。當然,個體誦要注意“恭”、“熟”、“忘”、“合”、“靈”。只要不輕易地排除、排斥她,同樣能産生良好的作用。更加值得推薦的是集體地誦,如果同學們有條件不妨開展這項實驗,在你的家中開始,“修之家,其德有餘”嘛。早上規定十五分鐘,全家人一起誦念誦念《老子·德道經》的幾個章節,形成規矩,反復地誦。訓練一個月下來,你再看是不是家中更和睦了,家庭的禮德氣氛更足了,矛盾減少了,你這個家長更好當了,孩子更聽話了,夫妻的矛盾減少了。這些試驗,我相信這些良好的效應和作用在你組織好的情況下一定會産生的。

  如果你是老師,你不妨在你所帶的班級上試一試。就取《老子·德道經》的德經第一章和道經第一章,讓你的學生誦一誦,誦一個月總結一下,看看這些學生是不是好帶多了。這個《老子·德道經》是大家都可以誦的。不像教育部在有的地方開展《三字經》的教育,家長群起而攻之反對,不願意讓孩子接受《三字經》的教育,說那樣會把孩子教傻、教呆。但是《老子·德道經》不同, 她能既培养道德心灵,又能开慧益智。 我相信家長 明白了西方哲学家科学家大文豪都无比推崇以后,也就 不會反對。誦念可以將群體效應發揮出來開啓智慧,轉愚爲智,誰不想獲得智慧呢?這個群體效應發揮出來就可以開發學生的智慧使人聰明。可以做,可以跟校長講一講,大膽的開展這方面的實驗,注意好總結。

  更何況我們在西北地區 和全国各地都 有一 些 道德教育試驗小學 和幼儿园,以及在中学内还有一些试验班 ,正在實踐之中。大家不是感到到我們課堂來發言的小孩非常地可愛嗎,非常地純真嗎?《老子·德道經》是不會把孩子教傻、教呆的,只會教得更聰明,具有智慧,更加符合自然規律,是培養道德人才 ,具有科学头脑的人才 。這個能量實際是一種潛在的能量, 是人们精神系统的营养。肉体需要五谷作为营养,精神同样需要道德能量为营养,这 就像道德能量 的客观性 暫時還沒有被我們發現一樣。如果誰發現了這個能量的結構,發現她的存在,那麽對人類的貢獻確實也就太大了!因爲人類只相信驗證出來的東西,對暫時沒有驗證出來的東西總是抱著一種似信非信的狀態,不相信,非常地可惜!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這一基本法則,用哲學的基本法則,進行實驗,注意好總結,看一看這種效應,群體效應如何。

  當然 , 我們是同時要強調經典誦讀當中的“普適性”和“專業性”。在“普適性”當中用好這種集體誦念的效果。只要把握住了 經典誦讀 心訣的整體綱要,無論是“修之家”,還是“修之鄉”,我們都可以廣泛地進行一些科學實驗,使這個德真正地“立”起來、“長”起來,不就是功德無量 嘛 !什麽叫功德無量?實際上就是一種能量,你放置到四方永遠也不消失。這些最好的作用我們要把她肯定下來,並且保持住,發展她的一些相應方法,掌握其中的一些機變,更好地推廣《老子·德道經》的學習和實踐。

  我們在前面講了五個字:“恭”、“熟”、“忘”、“合”、“靈”,這是每個專業性的,內證道德的人,“修之身,其德乃真”者,應當掌握的。但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去這麽做吧,很多人是在自然場性的作用力下,正向作用力下才能達到這個狀態,那麽你就不要忘了經典誦讀的“普適性”和普適性的一些方法。整體 地 把握住,在家裏,在單位好好地應用。你如果是個老闆,你覺得現在的員工像刺頭一樣難以領導,難以統領,那麽就組織集體誦 。 在集體誦當中 。 由於每個人的聲都打開了,心開竅於舌,舌動心應,言於心聲,首先把這個 “ 聲 ” 規範到了經的要求之中、內涵能量之中 ; 那麽反饋到心裏,對每個人的心都起到了調節的作用,使每個人的後天 意识 處在一種校正的狀態,校正到正確的狀態,校正到符合道德的狀態。這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力,是通過這個“音”來震蕩,音的“波”來産生的,作爲一種能量再一起帶到每個人的大腦之中。同時經典裏面的能量也通過這種出聲的誦 读 ,通過音聲的震蕩結合在一起釋放出來反饋到每個人的心靈之中,起到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啓迪作用,改善、修改作用。如果說很多的人都來應用這一方法,那的確就能産生一種很巨大的變化。

  實際上 , 經典誦讀的確是一部非常高深的高級方法。早在多年前,在未改版的教材中我就提到了,那麽今天通過這個機會給大家強調一下這種個人作用、群體作用、家庭作用和社會作用。我們把這個“音”,把這個“聲”科學地應用起來。當然不能離開這個“經”,把這個掌握好了都可以去實踐。希望大家每個人都能成爲這方面實踐的科學家,好好總結總結經驗。大的科學家當不成,家裏的科學家恐怕很多同學可以當吧。建立一種共識,大家一起抽一點時間誦一誦,我看完全是可以的。

  由於這個原因,我們今後每天正式講課前,建議大家,建議管理員就放誦,就帶誦《老子·德道經》的相關章節,使大家在這個群體效應和作用當中逐步地深化,帶往這個 “恭”、“熟”、“忘”、“合”、“靈”的專業境界。丟開了“普適性”而專門去談論專業性的東西也就有點顯得像陽春白雪,不能適應一般人了,那樣不符合 大 道的總規律。可以把這兩塊結合使用,“普適性”的內容善加利用,或者通過普適性的誦把大家帶往專業性的 “恭”、“熟”、“忘”、“合”、“靈”的境界,那麽就需要大家在課堂上,進入課堂之前或之中抽一點時間將自己調整好,進入特定的狀態,去把這個 “恭”實踐好。

  在實踐好這個 “恭”的前提下來“熟”,完成這個“熟”的變化,大家再一起同步 地 進入“忘”,從而與 德與 道相合,與 德 的能量相融合,去實踐“敲鍾罄響”,互相“合”、“靈”從而達到“靈妙”的狀態之中。

經典誦讀舌的靈動與靈悟

經典誦讀舌的靈動與靈悟

  目前,我們很多的同學在念誦 經典的 過程當中,還沒有很好 地、 科學地掌握好方法 。 關於對《老子·德道經》和其他經典的一些正確的誦念方法,是實現真實地 天人 合一,進入 大 道 之 境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再強調一下。

  由於前面已經講過的原因,我們在誦 讀經典的 過程當中,聲的産生,基本上是意識在大腦皮質層通過顱底的舌咽神經傳遞到我們的舌頭上,通過舌頭的運動,咽喉聲帶的運動而産生聲。這個聲的發生過程,實際上也就跟我們的形體的肌肉運動産生力是一個系統。也就是說,在靈動的方法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人都能夠進入這個靈動的狀態,使靈動産生再造性命的良好作用。

  我們來到這裏誦 讀經典 ,同樣要注意把握這個相通的道理,要把握住自己的舌頭 。 舌頭、聲帶其實也是隨意肌,是發聲的隨意肌,只是與軀體的隨意肌産生的功用不同而已。我們同時要注意到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性,心開竅於舌,把握好了舌,也就是進入非隨意肌大系統的一個門戶和關鍵處。心是內身國之君,五臟之帥。將它與外界連接的重要門戶把握住了,進入心中修心也就不難。我們要注意使舌這個隨意肌的運動,也能夠像肢體軀幹的隨意肌一樣,進入靈動狀態。

  我們口腔中舌的運動,如果能夠也進入靈動狀態中,進入這個靈動過程中,我們也就容易尋到聲中的音和光。這是一步關鍵的重要過程,它也是在熟的基礎之上,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完成這個舌頭的進入靈動狀態。對於這個關竅,這個後天向先天運動的轉化,在經典誦讀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

  當然,不熟之前談不上進入舌頭的靈動階段,因爲只有充分地熟了以後,甚至不想、無意念而直接能夠誦念的時候,我們才能夠進入這個舌頭和聲帶的自然靈動狀態。第一步是要完成“熟”這一步。

  基礎 , 是各種方法不可 能 離棄的根本,就像形體能夠靈動一樣。你如果要想它在非意識的指揮下能夠運動,你就得放棄意識的指揮,使主觀意識、陰我意識退後一步,那麽他才能夠在思識中陽我心識、潛意識靈性的指揮下運動。經典誦讀的方法,也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要把這一步掌握好,才能突破主觀意識的制約,啓動更深層次的一些信息場的指揮功能,而完成這個“熟”,從而進入這個真“忘”當中。因爲只有在忘了的基礎之上,忘記了舌頭聲帶是如何運動的,大腦是否在意識,我們才能進入經典的內涵當中去,有了這個空間,有了這個通道,我們才能把握住更深層次的東西,與聖人居,與聖人謀。所以在誦念的時候,要掌握這個初步的關鍵。

  第二個關鍵,就是我們在熟的過程當中,過渡到“忘”的兩個方面。第一是“觀”方面的忘,一定要充分地熟悉,然後在心中觀字。在我們內觀的時候,不經過主觀意識的活動,這個字自然地就出現,這也是必須要熟,掌握熟了以後,才能出現這個觀的意念而忘。第二,就是我們要觀光,觀這個字還不夠,要觀出這個字上面帶光或者化爲光,而且要觀這個光字或者光氣的運動,由意識有爲而觀過渡到不用意識去觀想就自然出現這個光。並且它們的運動應該是順其自然。它們到底是上還是下,是走督脈,還是走任脈,走中脈?這都不要去想,不要用意識指揮,而是一種靜觀。

  這個觀也要進入到“忘”的狀態,早期是用的觀而隨之,後期是一種似觀非觀,無觀之觀。這些階段和過程,必須要在實踐當中很好地去進行體悟,逐步實現。總的原則,是“我退位,吾登台”主觀陰我意識退位,對這個根本的原則一定要把握住。當然,主觀意識退位的基礎和前提是主觀意識的參與,先有參與,後才退位。參與的是正覺正見,正確的方法,而不是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循著一條正確的有爲之路進入無爲,再反過來用無爲控制駕馭有爲,那才能夠達到一種真實的熟而忘。否則在這個有爲與無爲之間,就無法正確地把握住它,也就沒辦法品嘗到《老子·德道經》和其他所有經典的內涵。

  總而言之,都是在我們身國之內,在心中有了字、有了光以後,才會覓到這個音,真音,心音。所以前面這幾步,必須真實地去進行實踐,把握住它。那麽相信絕大多數人,只要是實踐的人、願意實踐的人都能覓到音,最少你能夠覓到這一股熱流、光流。最起碼可以通過經典誦讀,將你的心場部分地打開。當然,這個過程當中,中脈的開也在其中。因爲很多人都反映,在誦念的過程當中,一個個的字自然的就沖到頭部,問這是什麽現象。這不就是在連接你的心和腦嗎?心藏神,心爲神臟,腦爲神腑,一個是宿舍,一個是辦公室,這兩者有聯繫的通路。這個現象也就是在運用這種 誦讀 經典的能量,幫助你開通心神在胸腔裏面的宿舍和到達大腦辦公室裏的通道,把這兩者之間連成一氣,也就爲心音的出現、心光控制大腦皮層和顱底的舌咽神經建立了一個通道。深入下去也許這個過程也就轉化了。也就不用去想它過多,只是觀,還要忘。因爲有的人是開始循中脈往下 行 ,貫通下面的這一個區域,一直到海底。這也正常。

  有的人在誦的時候,出現這兒疼、那兒癢、這兒脹、那兒熱,這又說明什麽?這說明基礎不行,說明體表還有很多的經絡通道、門窗穴位沒有打開。說明以前你的動、你的靜都沒有達到相應的層次和階段,穴門未充分開啓,傳輸能量通道的經絡未充分通暢。現在正在利用這個《老子·德道經》的德光、天光、地氣幫你調整這些基礎工程方面的工作,利用道光德能在做基礎性地修補,在補課。這種光用在這些基礎方面還真是有點大材小用 , 誰讓我們太懶,不重視開穴通脈修庫的基礎方法呢?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你就不能夠急 : 哎呀,我的天音怎麽沒出現,我的心音怎麽難以找到?因爲你沒有好的基礎。你如果真的全身都通泰了,通暢了,穴位的門窗都開啓著,光音在運動過程當中,很順利地通達到全身每一個部位,那麽他不就很快地聚集成、演變成一種高能量震蕩在心靈之中嗎?也有些同學反映說,會出現某個臟腑的牽拉、疼痛、熱脹。反正一言以蔽之,就是八觸反應。都是說明這一團光、這一團能,作用在某一個部位。首先應該想想自己的不足。自己問自己,最少要問三個“爲什麽”。任何一個現象出來,如果不學會問自己,而首先想到找別人尋找答案,這個不叫悟性。我們體內和身邊所有的事情都含有 噭 和 眇 。都是照見自己缺點的一面鏡子。捕捉到任何一個 噭 和 眇 ,至少要問自己三個爲什麽。第一,問一問爲什麽會出現這類現象?第二,問一問這類現象的作用?第三,問一問如何解決這一現象的轉化?這是提高我們悟性的三把鑰匙。希望大家對自己所有的 噭 和 眇 都要反問,作爲鏡子照自己的心識,自己給自己提問,自己給自己解答。

  這樣一來,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反復地鍛煉、反復地動心思索,自耕心田而思,通過正見、正識的指導,那我們的悟性才能大大地提高。這個悟,都在每個人的心中,心神宿舍內,在頭腦裏心神的辦公室裏。文件都儲存在這兩個地方,需要我們去尋找,找到其中的答案,找自己的“不是”是一個提高悟性的根本、正確的途徑。凡是自己能參悟出來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道。去問別人而間接得知的,那個不是自己的道,那是別人的道。遇象即問,逢難就問的人,是難以成 就 的。

  所以,這個修,這個化,這個煉,這個悟,一定要整體把握住,才能真正地提高。一部靈悟的方法論,已經交給了大家。可以說裏面就是這個“悟”字的主題,通過這個主題,把前面的三個,修也好、煉也好、化也好,整體地包容在裏面。沒有這一個悟,包括我們現在介紹的《老子·德道經》的自然哲學學習論,學習《老子·德道經》的方法論、《老子·德道經》的實踐方法論,都難以真實不虛地化爲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慧性,化爲我們自己的道德能量。所以這一點應當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我們都是成年人,先天系統已經丟失得差不多,元精、元氣也鑿喪得差不多了,元 性 也污濁 蒙塵 。所以一定要啓動悟性,復歸到一種臨近太極中央的狀態,把握旋極的狀態。這也是因爲成年人才特別需要提高悟性,抑制主觀意識,將邏輯推理思維模式改造成靈悟(直覺 -- 靈感 -- 慧識)的方式。我們現在還不能跟那些本身已經處在以及非常接近先天生命時期的小孩子相比,他們所染的後天塵濁較少,可以一步地就趨到心靈的深層,大腦的深層。孩子們經典誦讀的效果特別好,是因爲他們是運用直覺、靈感與慧識在進行學習,不是運用成人所用的經驗思維模式,邏輯推理模式學習。而我們許多經典誦讀實踐者,常常是始終在這兩者之間搖來擺去,難以擺脫後天意識系統的經驗思維模式邏輯推理分析模式,難以重新生發我們在嬰幼兒時代本身就具備的直覺模式靈感模式,難以在慧識領域立定足根,所以才要提高悟性,真正地啓動無陰我心活動的狀態,使陽我,真我能夠運用自己的慧識來主持心靈與大腦的工作。

  這個誦念經典,它的念誦速度應當如何把握?應該因時、因階段而易。要準確地把握住他,在不同的狀態下,不同的階段應採取不同的方式。要靈活,要抓住根本,要利於觀這個光,覓這個音,這是根本。而不是去比較、攀比誰背得快,誰背的次數多,那些都是沒有用的。本末倒置,失掉了尋找自己的光音天這個根本的目標。留戀和深陷於後天智障中的某些方法,這是錯誤的。要放棄這些癡的方法,按照靈悟的原則,強化自己達到一種熟的狀態。此外,執著地、拼命地去追尋所謂忘,所謂合,也是錯誤的。後天的心意一旦放下,是很容易進入的,本末倒置必然空耗光陰,離道越遠。

  所以我們在掌握任何一個方法的時候,以正覺正念爲基礎,以無爲狀態爲根本。一定要先學會形,再學會意,然後再進入忘心、忘意。這兩者要結合起來,道理都是相通的,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看到有些同學,把那種錯誤的學習方法和實踐方法,現在又搬到了我們的道德教育課堂裏面來了,這一點很遺憾。 大家自己摸索了五六年、七八年甚至上十年,還沒找准什麽是本,什麽是末,什麽是基礎,什麽是目的。 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要啓動悟性,分清主次,辨別輕重,分清先後,掌握緩急,調整好自己的心靈狀態 , 運用好這種正確的心靈狀態 。 這樣才能夠用好這個舌頭,讓他真的靈動起來,讓它真的靈光起來,成爲開啓心靈的門戶;讓他能夠真正地爲我們尋到心中的音和光而服務。

  因爲這個方法論非常重要,這是上乘的心法。如果不掌握這個心法,你們會白白的浪費時間。如果你們大家都到過西藏的話,你看一看,可以說在西藏的每一個民衆都會念誦“六字大明咒”,小孩都會。但是爲什麽成就的人就那麽少?真正找到六字大明咒心音的人,爲什麽就那麽稀少?他們都那麽虔誠,那麽執著 地誦讀經典 ,爲什麽就是不成就?我們難道也要像他們那樣白白地念誦一生嗎?告訴你的心法,你難道就不願意真實地去實踐嗎?再看我們漢族地區,無論是寺廟裏面,還是道觀裏面,還是我們的民間, 眾多的家庭之內, 有多少人在 進行 經典誦讀,多少人又在背經,這其中也是不乏誠心真意者的,但是爲什麽成就者稀?像鳳毛麟角一樣?大家好好想想其中的原因! 所缺的不就是經典誦讀的心法嗎?

  你們既然掌握了,知道了,明白了這個 經典誦讀 的心法,爲什麽還不好好地進行實踐?是因爲我在這裏透露這個“萬兩黃金不賣道”的心法,而是“十字街頭送金蓮”。沒有收你們的 錢 ,你們就感覺到不值錢嗎?無所謂嗎?難道一定要你們花上大量的資金,翻山越嶺地去尋到了,我們才能夠真的珍惜嗎?難道一定還要端著金缽盂去討飯嗎?爲什麽就不思,不想,不悟呢?方法透露了,的確是一文不值,說穿了很賤很賤,但是真的要産生作用, 您 卻要特別 地 珍貴 她 才行。莫將輕易得,視作等閒觀。貴在你放下心,放下我執,放下我欲,放下心靈的貪、嗔、癡、疑、慢,才能相應。現在真是慢待了。爲什麽要這個慢呢?爲什麽如此輕慢呢?

  希望不願意等,而又願意儘快地打開心靈之門,尋找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的這些同學,都能迅速的提升自己的悟性,善用和用好這些方法。真傳起來也就幾個字,關鍵是實踐。這是對經典誦讀的法,我們再強調一下。希望大家都珍惜寶貴的時間運用好這個機緣、機會和時機,通過這一方法強化我們以前所學的這一個系統的實踐過程。因爲精、氣、神、光、音,都是無爲空間物質,是虛中狀態,是道的環境當中必不可缺的物質。必須要整體地把握住,這樣才能在內環境實現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變化,我們再在這裏做出一些強調。

  經典誦讀也同樣離不開對精氣神的轉化,也離不開修心性,煉心性,煉命身,化惡因!希望大家掌握好這些原則,開動機器,開動思悟。思和悟都要啓動起來,早日告別單純的陰我心神主宰下的意識狀態,真實不虛地掌握方法論,全面地、完整地打開《老子·德道經》的大門,驗證自己內環境整體的性和命的變化。

經典誦讀 心訣的靈活應用

經典誦讀 心訣的靈活應用

  在正式帶誦之前,對帶誦再講一點要求。關於誦《老子·德道經》的方法論,可以緊密地與我們本身曾經反復講過的聖人之治的方法論,結合在一起進行。例如,我們有很多同學到今天,眼前仍然還沒有一輪圓月,沒有見光,性光不生,說明了什麽問題?其實其中的原因,我在這個課堂上已經講過兩到三次。一個是說明我們的元精,還沒有轉化爲元炁,或者說這個轉化沒有達到一定的量級,所以難以見光;我們大腦底部的松果腺體,還沒有從鈣化的狀態轉化成爲軟化透明的狀態,沒有回嬰憶望地進入我們的嬰幼兒生命期之中重新激活轉化它,它沒有起到在大腦中央的凸透鏡的作用。我們現在已經嘗到了經典誦讀的一些甜頭,知道光和音結合在一起的作用力,也就應當主動地去運用這一方法,推而廣之地進行運用。從而科學地結合這一方法,將自己基礎的不足彌補起來。

  例如,性光難見者 , 可以在“道沖而用之”的地方,觀、誦《老子·德道經》的字 。 《老子·德道經》,就在你目前虛空懸挂著,展開著這篇經典,去觀一個個的字在目前,在山沖的這一片範圍中閃閃發光。這一方法實際上是性光調練、神氣合一方法的延伸,本來是應該在前面的基礎階段就人人能夠達到的,從而只是在這裏來進行昇華、強化;但是由於許多人基礎都不好,都是在那裏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沒有下苦功,心中火內液不成液,小腹腔裏面水中火不成火,冰冰涼涼的,眼前一抹黑,那麽就拖到現在,只好勸你們再用光音來催動。

  當然這一方法也要特別注意,應該是在前面、在心裏面光音催動的基礎之上,在心光音出現以後才有好的效果,如果沒有心中的《光音觀心誦》誦念方法的基礎,仍然處在目前的心不開狀態,你就盲目地運用這一方法,也是枉然。最根本的還是要先把心打開,與經相通,與經相合,與經相印,這是根本前提。

  這一關破了以後,其他的《老子·德道經》的實踐方法,必將會勢如破竹,一破到底,整個的心身全系統都會迅速地在體內展開並且實現。雖然在這裏提示一下靈活應用,但是我們根本的《光音觀心》誦念方法仍然是基礎,是捷徑,是頓修出真知的方法。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捨棄修心和煉己。如果我們真正在第一階段的《光音觀心》誦念法中,能夠將心場衝開,將心與大腦的連接 溝 通,那麽無論是 在 山沖中的觀誦 方 法,還是 在 海底觀誦 方 法,還是下田觀誦 方 法,周天觀誦 方 法,都可以自如地運用,包括整體 地 系統性的《碧落飛經》 方 法。

  大家也都有了感受了,《碧落飛經》 方法經典誦讀 講得過早過快了一點, 這是 由於基礎太差而跟不上來,大家還都沒有到達這種狀態的必備心身基礎條件 。 所以每一個人內部的陰都燥動,都干擾,心陰與業因都群起而動,自己沒有能夠改造 德 化好的 浴 神,也承擔不起導向的責任和作用,出現了一些不太令人滿意的場性現象。所以也就需要要求大家先退下來,有時看起來後退是在減慢了進步的速度,但是真正退下來把基礎打好,把根本的環節把握住,突破它,相反會出現快速的前進。不然將時間和精力耗在與陰性系統的勢均力敵的膠著和拉鋸戰之中,那才是得不償失。

  如果第一階段的《光音觀心誦念》方法,我們不善加利用,不把握住,尋不著音,覓不著這個光,心竅、腦竅閉塞不通,七竅玲瓏心不見,盲目地追求全系統,也是錯誤的。全系統不可能因關鍵性的局部未打開,而出現整體性地提升,因爲沒有基礎,特別是這個基礎當中的關鍵。我們把這個關鍵的根本環節把握住了,才能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一部《老子·德道經》絕大部分的內容都談的是心,從頭到尾翻一翻,論心、論心君,這個重要環節和內容占了絕大部分。僅僅從前面的這九章來看,其中也同樣是占了絕大部分。所以在學習和誦念《老子·德道經》的實踐中,一定要高度地重視自己心竅的打開,用《老子·德道經》的光音能量這一把重錘,用《光音觀心誦》的誦念方法這把鋼鑿,將我們的頑石之心敲鑿開來,在腔子裏,在心中露出本來,透出自己的本性之光。只有這樣才有希望,才會有明顯的進步。

  如果仍然將自己的心包裹在岩石、鐵桶、污泥之內,那麽《老子·德道經》的學習和經典誦讀,只能起到一個表面的膚淺的作用,只能對我們的人生觀、認識自然起到一點正見正識培養的作用,也就是世俗人講究的道德修養的這個表皮的作用,不可能在內環境産生根本的翻天覆地的徹底的改變,從而完成再造、新生和實現永生。這些差別,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也要聯繫實際,真正地認識到心靈的深處,運用好方法論。這個鋼釺,我們會不會用,敢不敢於對自己的陰我心進行鑿擊,用《老子·德道經》這把重錘敲這個鋼釺,鑿開自己的心靈。

  凡是敢於運用、善於運用《老子·德道經》的重錘,敲擊自己的心靈,並且用好方法論這個鋼釺,敲開自己的心門的,一定會有所成就,甚至是根本性的成就。否則只注重於其他的方法,盲目地追求高級的、精尖的,離開心修道德而吹的,所謂的速成的方法,其實都是坑蒙拐騙,自欺欺人;都是猴子進玉米地掰苞米,到頭來最後都是兩手空空。但是,如果心竅一旦打開,道德能量具備,也就能夠無所不包 無所不容,有容乃大,身容天下,身容整個宇宙,身容整個衆生,很自然地就轉換到頓悟的境界,進入到一種無爲而無不爲的內環境變化之中。

  關於誦念《老子·德道經》這一實踐方法,存在的偏差和現象,在這裏再一次 地 提示大家,重視根本!重視修心!重視敞開自己的心門!把握住如何打開自己的七竅玲瓏心,做到竅竅光明透道光。這是根本,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在這個課堂上,我們是抓中間帶兩頭。因爲一部分同學已經進入到命功再造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了,他們的玉丹金丹都已經完成了,不得不兼顧一下他們,但並不等於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去仿效模仿,如果那樣去模仿,也就是越國的西施和東施之間的關係了,稱之爲東效西顰。東施本醜卻去仿效西施胃痛時的美態,結果學得八不像,看起來更加醜陋不堪,使人發笑。所以如果還是個東施,也就不要單純地在外在的東西上仿效西施,還是做自己的東施好了,在內部下點真功好了。本來是如何就是如何。抓住本來的再造、改造,使自己的身心符合自然,而不要盲目地去追、趕。不要像社會上的人瘋子一樣,一個人看著下水道的時候,馬上幾十個人也都圍過來看著下水道裏面,誰也不知道看的是什麽,但是都看,都在那裏瞎琢磨;當一個人在馬路上看著天的時候,其他人也都跟著仰著脖子看天,誰也不知道看的是什麽。這種一窩瘋,在我們《老子·德道經》的學習實踐當中,是要絕對避免的。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心,對自己的性體,對自己的業力,對自己的悟性,都要有一個量體裁衣,正確把握,正確分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然後再來結合《老子·德道經》的理論,《老子·德道經》的方法論,進行實踐,進行腳踏實地的求證。

  一座座的高山必須要一座座 地 爬越、攀登,沒有現成的纜車可坐,必須要靠自己腳下的路,進行攀登,才能最後達到高峰。一定要腳踏實地進行真實不虛的實踐,當一個新的方法出現,我們可以記下來,並且初步的實踐、體會,但不等於迷戀在其中盲目地實踐,而是要結合我們對自身內環境的分析,注意輕重緩急,主次分明,合理地進行運用。

  自從《碧落飛經》經典誦讀 方 法出現這個現象以後,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的速度是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不得不快一些。快是爲了適應大的場性,大的環境,大的教學總綱,就像當年爲什麽接連一個個的講座要連著辦一樣,搶時間趕進度。當時許多人都不理解,只有事後才明白。爲什麽?有些東西不是不說,是不好說在前面,讓每個人都瞭解的那麽詳細清楚,反而是負擔,起反作用力。既然是將身心都交給了道德,就應該按照教學方案,腳踏實地地去實踐,以適應大氣運,大環境,適應特殊的場性,這樣才能真實不虛地跟上步伐。

  雖然天地慈悲, 道生德養, 給我們營造一些 好的 環境,但是還存在著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事,我們不可能全部的避免,所以需要我們真正的惜時如金,把握住當前,把握住現在,刻苦地學習,刻苦地實踐,真實地提高,而不要空留遺恨!

  所以在誦 讀經典 的時候,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內環境真實的情況,去把握該用哪一個層次的方法,來敲開自己的心場,或者身場,或者性場,或者命場之門,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 地 運用或採用,這是今天對於如何實踐方法論,運用 誦 念《老子·德道經》的方法,結合自己親身實踐,提一點建議,希望大家都能接受、受用,並且加以貫徹,相信會對我們的心、性、命、業、悟,有所幫助和提高的。


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方法

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方法

熊 春 錦

  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道德的子孫。我們的靈魂,深植著道德的靈根。人人體內皆有一本德道真經,擁有無限的道德靈能,具備完整的道德場性。道德和智慧深植在我們的心身,只是暫時被陰我私心,被欲念貪嗔所阻隔,,難以透發出無量光明,照亮我們的道德人生。

  願此方法,退盡我們的心陰,讓 人人 心中 皆有 的道德真我 , 君臨內天下,誕生出聖人之心,爲衆生道紀照明鏡,興民族,旺國家,道傳中華,德播世界,譜寫我們光輝的道德人生!

  《光音觀心》念誦方法,是“恭、熟、忘、合、靈”五字 經典誦讀 心訣中,配合《老子·德道經》 誦 念以及其他相關經典 誦 念的第一種方法 。 是繼“太上心頭 坐 ,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 。 ”這一心訣的擴展方法,是天人合一的 誦 念方法 ; 也是 天人合一,大環境三寶和人體精氣神三寶 高度和諧統一 、 並且與心身場緊密結合的一種 誦 念方法 。 有助於清退心陰, 使後天智識系統與先天慧識系統溝通, 陽性轉換心場和身場,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中 進行同步 實踐。

  一、本方法需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三調,將形體、心意、呼吸調整到符合傳統道德文化學習方法中的特定狀態中 “諷誦用解” 。心身的松、靜、自然,是實踐的前提。

  二、光音觀心誦,學習實踐的關鍵仍然是一個 “ 恭 ” 字。只有“恭”,才能連通天地人三才;只有“恭”,才能精氣神三寶天人合一,與心性神三寶天人合一,與《老子·德道經》融合爲一;只有“恭”,才能開啓心扉,淨化心靈,進入徼妙之境。三調後,要注意調整恭敬心,心身保持中和、安祥、愉悅。

  三、觀想,連通天、人、地,依據“我是一金針,連通天地心,天炁下降,地炁生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的心法存想, 也可加用旋極或太極高懸天心配合前面的存想。同時 運用自己的日月星三光外觀內照,觀天德之光下降,地慈之炁生升;人在光中,光在人中,沐浴在天德地慈的光炁之中。並且觀天心高密度更亮的小光柱從大光柱中央直插百會,抵於會陰,形成光中光柱,強化天人合一連通的路徑。

  四、觀師默像。內視胸腔,在心場區內觀師默像,觀想老子形象。再反復誦念:“太上心頭坐,內外皆光明;觀心可得道,經引歸道真。”誦念七次,強化觀想成像。緩緩將所觀的太上師像逐步放大,與自己的整個肉身合一,將心與身與師寶緊密合一。太上即我,我即太上,師我無分。

  五、觀想胸腔中央心場區,現出一本《老子·德道經》,光明無量,道光德炁彌淪整個內天地,照亮全身。

  六、此時 , 觀心中《老子·德道經》的封面展開,是繁體豎排版本 , 字形較大 , 顯現出第一章的文字內容。

  七、此時 , 開始慢速念誦《老子·德道經》第一章。逐字誦念。每誦一字時,觀想字形稍微升起擴大,乳化成光,不識字者可直接觀一團光。這個光團充滿整個胸腔,擴散全身。每誦一字時,都注意尋音而同頻共振、覓光而朗照心身,依照恭熟忘合靈的心訣進行念誦。當啓動 慧識 靈悟以後,則順其自然而誦念,觀其光音而誦念。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 , 名萬物之始也,有 , 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 ;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 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實践本光音觀心經典誦讀法,按一般規律而言,開始的第一階段、每誦一字時,此字會在胸腔中放大而衝開心場,淨化心場,對陰我 心識 進行陽性轉化, 淨化其中制約達到“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雜質, 爲心中三藏合一而用。

  第二階段 , 會出現在中脈上上升或者下降,上升時會直達顱腦之中,將心神的宅舍心場與心神在大腦中的工作間之間的通道打通,使其沒有滯礙阻塞,並且使心場與腦場向道德的場性全面轉化。繼而會逐字下降海底,將內天地中的天、心、地連接成一體,有的人會在陰蹺出現明顯的 噭眇 變化。對於中脈基本通暢者而言,有的人也可能同時出現某些字上升、某些字下降,經字整體性地在中脈內及時上升和下降。

  第三階段 , 一般會出現字的光音沿著督脈或者任脈升降 , 以及順轉(沿任脈上升督脈下降)或者逆運(從督脈上升任脈下降)。任督兩脈通暢者,其運動規律會具有獨特性。最後,都會出現光音分佈振蕩全身,進入光音天環境狀態之中。

  一部分人,由於心場和身場開啓性、通透性不佳,心中陰我頑劣 ,後天智識系統 固守不退, 先天慧識系統不現, 或者因爲身場的門窗穴位開啓受限,道路經絡細小阻滯。在修持此 方 法時,不易按照一般規律和普通規律出現感應和反應。出現特殊的一些感應和反應,都屬於正常現象。應當依照“恭熟忘合靈”的五字心訣,將突破心場作爲關鍵進行修持,完成心場的真實道德轉換。心爲身君,心的道德場性置換,是最根本的轉換,心竅開則百竅通,心扉開則陽我立而真我出,內天地的道德場則固若金湯。

  如此逐字念 誦 ,逐字觀經字的光音 , 將心和身整體溶入經典之中,經人合一,人即是經,經即是人,人在經光之中,光音在人心身之中。則易於出現 噭 和 眇 ,自然地進入衆妙之門。如果進入晃兮忽兮狀態,則保持這種狀態,不粘不脫,不持盈勿揣銳,保持無爲之境觀心身變化之妙。

  如果未進入無爲觀妙狀態,則可反復如此念誦第一章,捨心捨身 精氣神 三寶 合一,心性命三寶合一,天人合一 同頻共振,能量合一。在誦和觀的過程中,注意身感體悟其中某一字産生的 噭 和眇,用正覺捕捉慧識中的直覺和靈感進行靈悟。 這一特點誠如 天才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那就是 1% 的靈感加上 99% 的汗水。但那 1% 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 99% 的汗水都重要。”我們要想通過經典誦讀既建立道德心靈 ,同時開發出慧識産生靈感,那就必須高度重視無 爲 觀眇,有 爲 觀噭,主動在後天智識系統中建立正覺,開啟自己的慧識,産生靈感。

  本誦念方法,主要以 道篇 第一章 德篇第一章 爲主。其他章節也可以應用這一方法。但仍應以在第一章用此方法取得明顯確實的無爲驗證以後再進入其他章節或者其他經典中實踐。不宜好高騖遠,淺嘗輒止。

  願您心扉大開,真我君臨內天下, 道德心靈樹立,慧識智識雙運的大腦形成,全面 觀心得道。

熊 春 錦 沐手

《老子·德道經》實踐的十善利益

《老子·德道經》實踐的十善利益

念誦《老子·德道經》,學習《老子·德道經》,實踐《老子·德道經》,傳播《老子·德道經》,刊印《老子·德道經》,能獲得殊勝的不可思議的十善利益。 道德的能量,將營養您的心靈;道德的光明,將朗照您的家庭。

一、開啓智慧,愚者轉智,拓展視野,困者轉亨,淨化氣血,病者轉健。

二、健全人格,所言所行,人天歡喜,群衆愛戴,行走八方,恭謹禮敬。

三、修養道德,淨化心靈,加深涵養,慧性日增,明白事理,成功率昇。

四、增廣心量,心胸開闊,日無險事,夜無惡夢,氣色光澤,精力充沛。

五、健康心身,預防疾病,氣血充盈,五臟安寧,延年益壽,惡病不侵。

六、至心奉法,再造性命,德性圓明,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祿綿長。

七、德光祥照,夙生怨親,鹹蒙法益,能得解脫,永免尋仇,盡釋報復。

八、止欲生悔,清因消業,往昔罪過,曆史惡因,輕者消滅,重者減輕。

九、道炁臨身,衆師呵護,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災咎,悉皆不受。

十、終生信受,利益衆生,德田廣種,永離惡道,善道受生,福祿殊勝。

熊春錦 沐手書

主要參考文獻書目

主要參考文獻書目

《老子甲本 》 及 《 卷後古佚書》(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4

《老子乙本 》 及 《 卷前古佚書》(原件影印附全文整理)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4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附甲本乙本傅奕本對照表)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6

《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 胡道靜等主編 巴蜀書社, 1992-1994 年

《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 胡道靜等主編 巴蜀書社, 1992-1994 年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 甲》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10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 乙、丙》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10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漢·河上公著 中國道教協會印

《漢帛書老子乙本》 陳松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7

《王弼集校釋》 楼宇烈 中華書局 1980 年

《老子想爾註校證》 饒宗頤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電子版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範應元著 中華書局 1998 影印版

《楚簡 〈 老子 〉 與老子公案》 郭沂著

《解老 》《 喻老》 韓非(西元前 280-233 )

《道德經》 北京白雲觀 2002.5

《說文解字》大徐本東漢·許慎著 宋·徐鉉註 四部叢刊正編本 (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說文解字註》 東漢·許慎著 清·段玉裁註 清嘉慶 20 人經韻樓刊本 (黎明文化)

《說文解字今釋》 湯可敬 岳 麓書社 2002.12

《玉篇》 南朝梁·顧野王原編 宋·陳彭年等新編 四部叢刊正編本(借印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隷辨》 清·顧藹吉編 清康熙 57 年項絪氏玉淵堂刻本(大孚書局)

《金石文字辨異》 刑澍( 1759-1823 ) 聚學軒叢書第一集(百部叢書)

《干祿字書》 唐·顏元孫 夷門廣牘叢書(景印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

《六書正譌》 元·周伯琦 元至正 15 年平江郡守高德基刊本(中圖善本)

《龍龕手鑒》 遼·行均 四部叢刊續編本(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

《佩觿》 宋·郭忠恕 清康熙年間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中圖善本)

《廣韻》 宋·陳彭年、邱雍等編撰 清康熙 43 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黎明文化)

《集韻》 宋·丁度等 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鈔本(學海)

《類篇》 宋·司馬光等 光緒丙子姚覲元重刊三韻本(北京中華)

《精嚴新集大藏音》 宋·處觀 中華大藏經第一輯磧砂藏(民國 63 年)

《俗書刊誤》 明·焦竑 四庫全書(商務)

《字彚》 明·梅膺祚 明萬曆乙卯 43 年江東梅氏原刊本(中圖善本)

《正字通》 明·張自烈( 1597-1673 ) 清康熙戊午 17 年劉炳刊正本(臺大善本)

《字彚補》 清·吳任臣 清康熙 5 年蒲陽刊本(中圖善本)

《四海篇聲》(明刊本) 金·韓道昭、韓孝彥 明成化丁亥 3 年至庚寅 6 年金臺大隆福寺集貲刊本(中圖善本)

《中華字海》 中華書局

《簡明通假字典》 高啓沃 編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4

《漢語大辭典》 徐中舒主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重訂直音篇》 明·章黼著 吳道長訂

《彙音寶鑑》 沈富進

《說文通訓定聲》 朱駿聲著

《甲骨文字形字典》 陳濟 編著 長征出版社 2004.10

《甲骨文字集釋》 李孝定著

《經典釋文·毛詩音義》

《異體字手冊》 林瑞生

《異體字表》 台·教育部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羅振玉著

《尚書》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

《袁氏世範》 宋·袁釆著

《對楚王問》 宋玉

《系傳》 徐鍇著

《一切經音義》

《爾雅》

《孝經》

《論語》

《荀子·正名》

《詩》

《易·乾》

《墨子經》

《禮記·內則》

《憲問·第十四》

《荀子 · 大略》

《史 · 楚世家》,

《周禮》

《西遊記》

《積微居小學述林》

《秘書》

《楚辭·九辨》

《左傳·襄公》

《孫子·計》

《戰國策·秦策二》

《漢書·刑法志》

《史記·樂書》

《左氏春秋 · 宣 公 》

《論衡·談天》

《淮南子·天文訓》

《管子 · 水地》

《鬼穀子·陰 符 》

《大戴禮記·易本命》

《尚書大傳》

《新唐書 》 卷八 《 裴潾傳》

《太玄·玄摛》

《曲禮》

《釋名·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