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庄子研究>

道和与天乐

《说文》曰:和,相应也。据此,道和,则可理解为与道相应。与道相应,即顺道而行。要顺道而行,须先明了道的规律与真谛。果能顺道而行,即可尽享天乐。《庄子天道》篇中有两段文字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 第一段文字为: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

《说文》曰:“和,相应也。”据此,道和,则可理解为“与道相应”。与道相应,即顺道而行。要顺道而行,须先明了道的规律与真谛。果能顺道而行,即可尽享天乐。《庄子·天道》篇中有两段文字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

第一段文字为: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天下归向;圣人之道的运行是不停顿的,所以海内宾服。明了天然,通达圣道,六合四时畅达于帝王之德的,任各物自动,万物无不静悄悄地自生自长。圣人的清静,并不是说清静是好的所以才清静;万物不足以挠扰内心才是清静。水清静便能明彻照见须眉,水平面合于规准,可为大匠所取法。水清静便明彻,何况乎是精神呢!圣人的内心清静,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天地的本根和道德的极致。所以帝王圣人便休止在这境地上。心神休静便空明,空明便得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境)空明清静,清静而后活动,活动而无不自得。清静便无为,无为便任事各尽其责。无为便安逸,安逸的人不被忧患所困扰,年寿便能长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万物的本原。明白这个道理来做君主,便像尧为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来做人臣,便像舜为臣子。以这个道理处于上位,便是帝王天子的常德;以这个道理来处于下位,便是玄圣素王的原则。以这道理来隐居闲游,江海山林之士便遵从,以这个道理来进而安抚世界,便能功大明显而天下统一。清静则为玄圣;行动则为帝王,无为则为万物所尊崇,朴素则称美于天下。明了天地常德的,便是大根本,大宗原,便是与天冥合;用此来均调天下,便是与人冥合。与人冥合的,称为人乐;与天冥合的,称为天乐。)

这段文字主要分四个层次阐述了大道的运行、明德的内涵、万物的本原,及天和与天乐。

第一层,主要论述了道在天地、帝王、圣人三个不同层面运行的具体效应。

《老子·道注》章云:“道者,万物之注也。”《尊贵》章云:“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说道德化生长养万物,天地间客观地存在着道德的能量和品格。大道健运不息,无为自然,光明无私,利而不害,故能厚德载物,善始善成。万物皆有道,皆负载有道德的信息。庄子则主要以天地、帝王、圣人为代表,分别对道的运行规律做了宏观概括。天地有道,可以生成万物;帝王有道,可使天下归向;圣人有道,可使四海宾服。

第二层,主要论述能够明天、通圣、畅达于帝王之德的关键,是返身修德,无为虚静。又阐述了圣人的清静,是万物不足以挠扰内心。并以水设喻,通过水静的妙用,说明了精神的清静,其效更著。心如止水,圣心清静,可明鉴天地,为万物道纪照明镜。指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与道德之至,是帝王、圣人修身的最高境界。

第三层,通过心休与虚实、虚静与动得、无为而为与无忧长寿等命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之道德妙用,重申其乃万物之本。

第四层,主要阐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在社会人事中的应用,并引出天和与天乐。

大道以虚为体,以和为用。《老子·反复》章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说道O生德一、德一生阴阳、虚无生万有后,万物皆具阴阳属性,而阴阳两面须以德一之气居中为和,才能相反相成,和谐共处。

庄子在此则指出“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接上文对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指出若能以此立身处世,则无往不胜,怡然自得。由此总结引出道的和与乐,即天和、人和与天乐、人乐,“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第二段文字紧接上文,具体阐述了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服物。’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翻译成白话大意是:我的大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泽及万世却不以为仁,长于上古却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各种物体的形象却不显露技巧,这就是天乐。所以说:‘体会天乐的,他存在时便自然而行,他死亡时便和外物融合。静时和阴气同隐寂,动时和阳气同波流。’所以体会天乐的,不怨天,不尤人,没有外物牵累,没有鬼神责罚。所以说:‘动时如天运转,静时如地寂然,一心安定而天地正位,形体没有病患,精神不会疲乏,一心安定而万物归服。’这是说寂静推及于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是天乐。所谓天乐,便是圣人的爱心来养育天下。”

这段文字庄子还是接着第一段文字的论述方式,由远而近、由宏观而中观,从天道与圣道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天乐。从宏观规律而言,大道“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泽及万世却不以为仁,长于上古却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各种物体的形象却不显露技巧”、即“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玄妙之德、道化默运,就是天乐。从个体修养而言,圣人体天行道、阴阳不拘、心定神闲、通达至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慈悲心德养天下,这也是天乐。由此启发世人,若能够回头内求,进德修业,时时与道相应,顺道而行,实现圣心莅临、天人合一,自可常处道和而永久体味天乐。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德道根文化·老子学院网,文章网址:http://www.dedao.org/home/html/zhuangzi/20080731/374.html请转载时注明!

顶一下
(93)
95.9%
踩一下
(4)
4.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