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庄子研究>

以道德处世,自在怡然

《庄子山木》以九则寓言构成全篇内容。其中开首第一则寓言是这样的: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

《庄子·山木》以九则寓言构成全篇内容。其中开首第一则寓言是这样的: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为: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长得很茂盛,伐木的人停在树旁却不去动它。问起原因,那人回答说:“没有一点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将以享尽了天年。”庄子出了山,住在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令小仆人宰鹅招待客人。小仆人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宰哪一只?”主人说:“宰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学生问庄子说:“昨天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成材所以享尽天年(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因为‘不材’而被宰,请问先生要怎样处理呢?”庄子笑着说:“我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乎是妥当的位置,其实不然,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

庄子在此借寓言阐发了一种处世的哲学观,也就是他回答弟子的疑问。首先庄子设置了一个二难命题,以大木“无所可用”而见存、雁以“不材”而见宰的遭遇,指出了人世的艰患。同时提出自己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来远害全身之灾。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就是处于“中”,把握好度。这样似乎比较稳妥了,给困境中的人们一丝亮光;但是,庄子接着马上又否定了这种态度,将人推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窘境。对一般人而言,能做到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尚且有困难,何况“材与不材之间”,终“未免乎累。”看起来好像是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既然如此,人类还有解脱的希望吗?到底该何去何从?

庄子接着进一步阐发了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这就是道德。还是这则寓言中,庄子继续说:“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若是顺其自然而处世,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现时隐如龙见蛇蛰,顺着时序而变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时进时退,以顺任自然为原则,游心于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里会受到累患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态度。如是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会有分离,有成功就会有毁损;锐利就会遭到挫折,崇高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亏损,贤能定会被谋算,不肖就会受欺侮,怎么可以偏执一方呢!可悲啊!弟子们,要牢牢记住,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有道与德的领域了!”

这里庄子接着回答弟子疑问。在前文否定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之后,提出“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并从正反两面进行申述。因为在人所生存的这个时空中,形莫大于天地,气莫大于阴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又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陷入阴阳格局中。人的言行举止、一切活动都在阴阳的制约之下,起心动念一旦现形,都有一个对立面存在。有成必有败,有誉必有毁,有白必有黑,有是必有非。所以在庄子看来,这样的情状,不管如何努力,只要没超出阴阳,就不是彻底的解脱。然而,道幽冥无形,德虽下德还有形有名,上德不德,却无迹可寻,已接近于道,他们都超出了阴阳,并且直接驾驭阴阳。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即德,二即阴阳。在庄子看来,如果人能明了道德,修养道德,以道德处世,则不仅没有累患,而且自在怡然,随时处顺,这正是古代圣哲的人生智慧。

寓言本身很简单,但其中蕴涵的道理却令人深思。庄子在回答弟子疑问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最佳答案,而是一波三折,先破后立,然后才提出自己的核心论点呢?

这不仅与庄子的文风有关,也与人的认识不同有关。每个人的认识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谓法有多乘,人有三品。圣人立言行教,均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子》云:“言有君,事有宗。”《文子·道原》载:“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道者,事之本;事者,道之用。道本无问,问本无应。上根之人,德性淳厚,明心见性,可直下顿悟真空妙有。中下之人,则须层层开示,令其修德清心、渐渐悟解。不管从理入,还是从事入,悟入之后,事理不二,古今一贯;道德本性,人人具足。

至于庄子为什么将人安身立命、处世的根本点归于道德,古人已有言:“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在中华道学文化中,道德既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又是修身实践的物质基础。《老子》云:“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德既是生化长养万物的本源动力,又是人类万物的本质和最终归宿。人们对于道德,就像对阳光和空气,虽然每日应用,一刻也离不开她,却没有注意到她的存在。道和德既有二位一体性,又有四素同体异用性。道是古代各家学说的最高境界,德是道的显化。道和德都可以用象数理气四素来表示,是象数理气四素的集约与概括。四素则是对道和德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应用,四者分之则四,合之则一,共同揭示了人类万物返本归真、回归道德的正确途径和次第方法。只有将这四者完整把握住,才是全面理解了道德的真实内涵。历史上由于人们对道德品格性与能量性的片面理解,对象数理气四者的分离支解,使得长期以来对道德的认识只流于文字理论,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忽视了道德对人们修身实践的重要意义。只重视了道德作为哲学思想对人类精神的引领塑造作用,而忽视了道德作为物质能量对人体生命的修正培补作用。

从《庄子》全书的思想,及与老子其他学生的著作,如《通玄经》(《文子》)、《关尹子》、《洞灵经》(《庚桑子》)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庄子本身也是一位修身有成者。所以庄子提出在人世间安身立命最可靠的就是道德,不仅是他继承阐发老子的德道思想、“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而且也是他通过自己的修身实践对道德的真实体认。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德道根文化·老子学院网,文章网址:http://www.dedao.org/home/html/zhuangzi/20080411/320.html请转载时注明!

顶一下
(159)
98.1%
踩一下
(3)
1.9%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