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黄学研究>

中医理论中的"真气"是什么?

“真气”的定义,原本是生命学和中医学的专用名词,从汉代开始,社会上其它学科开始进行引用,并且它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
 

《黄帝内经》对真气的定义:

 

关于“真气”的定义,既是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同时也是在这部经典中作了准确的定义界定。《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现代人容易理解白话文,那么就可以解读为:真气是由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结合而化生,能够在经络中被传输转运输布的能量,真气是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

 

真气也需要正确的生理调节:

 

《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最佳的调节方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又:“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灵枢·邪客》:“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真气具有与邪气相对和可以抵制、清除邪气的功效,它们是一对具有阴阳属性的质元物质,在品质上真气已经处在“二”属性中,并不是像先天元气那样,属于“一”的品质与形质。

 

真气定义的变迁异化:

 

“真气”的定义,原本是生命学和中医学的专用名词,从汉代开始,社会上其它学科开始进行引用,并且它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主要是出现了泛义化。

 

唐·王维《贺元元皇帝见真容表》:“臣闻仙祖行化,真气临关;圣人降生,祥光满室。” 这里的“仙祖行化,真气临关”,并不是“行化”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关键物质应当是光气,而并非真气。

 

“气”的本义,源自于黄老思想中的道学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德是畜养万物的根本物质能量。“虚无生万有,德一养万物”,这就是有相宇宙的基本法则。德这个数学模型是“一”的能量,弥散于宇宙之中,无形无象,人类的智识与意识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存在,只有在慧识的参与下才能发现。德一的能量物质,一旦进入任何有相有形的物质,即是古代先圣们命名的“气”。故游离于物相之外时,则命名为“德”,以数表示则是“一”,进入物相中以后,即可名之曰“气(炁)”。

 

所以老子说:“中气以为和”。这个“中”字既有生物自主能量发动机之义,又有处于物相其中、存在于物相之内的含义。德一的能量一旦进入任何物相之中,不仅更名为“气”,而且还会随着物相属性的不同、品质的分类和功能的差异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带有物相特征的命名。例如,真气即是指经脉中运行的德一能量之气,肾内的德一能量即名之为“肾气”,体表防卫邪气入侵的则名之为“卫气”等等。

 

中国古代通过内文明所发现和大量记载并且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从而构建成东方文化特征的“道”、“德”、“阴阳”、“中气”等等理论和方法,由于是通过内求法获得所建立起来的大系统,因此西方只通过外求法、逻辑推理、实验证伪验证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正确解读东方的文明和文化。“以西解中”长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科学的精细发展,以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综合展开,科学界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认同道德根文化的超前性。相信不久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两者必定会殊途同归,同归于德和道。

 

本文摘自《德道行天下》Ⅱ第三册,作者熊春锦,中国言实出版社,ISBN 978-7-8025-0826-2

转载于 徳慧智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清静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德道根文化·老子学院网,文章网址:http://www.dedao.org/home/html/huangxue/20180113/1556.html请转载时注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