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获取帛书《老子》的全息性
——熊春锦
提问: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有许多文字残缺,如何保证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帛书中有许多通假字,如何保证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解答:
关于帛书版的《老子》版本、《黄帝四经》版本,为什么只剩下帛书而很少见到官方的竹简?
天道至公,没有忘记自己的子孙后代。1973年马王堆汉墓当中出土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帛书版《黄帝四经》和《老子》,这两套书实际上是当时的官方版本,与其他地方出土的版本还不一样。这两套版本是汉朝以黄老治世为宗旨建立起来的一套系统,在整个皇族内进行文化教育的课本。
这个课本从中央分发到地方,分发到各地的封王,并且是以竹简本的方式分发下去的,督导这些封王子孙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个过程长达三代之久,从窦太后那个时候就开始正式推行了。在刘邦时期开始遵从比较肤浅的黄帝思想学说,但是到窦太后这个时期就开始全面贯彻黄老学说了。像“萧规曹随”的故事,其中就是黄老学说在两代宰相当中的承传。
但是传到汉武帝时,虽然没有历史典籍明显记载,但是可以推论,当时汉武帝为了报复祖母对自己两个儒生发小的杀戮,因而对黄老文化产生了病态性的仇恨,所以在窦太后死后,就开始全面推行儒学,将道德学说进行清理和整顿。当时可能他向各地封王发出了一道圣旨,收缴所有黄老著作。
全国各地封王都要遵皇命,肯定要上交。其中,唯独湖南的封王,因为他是一位外姓王,不姓刘,所以享有一点自治特权。他觉得这两本书的确非常宝贵,一旦上交就没有副本了,那么后世要读、要学时,就没有了。所以,他小心翼翼命人在缣帛上,将《黄帝四经》和老子五千言重新撰抄了一遍,然后把原件通过驿站传送到京城集体销毁。所以,在古墓棺椁内发现的是帛书本,却没有竹简本。
从官方角度而言,它是集国家之力收集的版本,所以它的准确性比民间口传的版本可信度要高得多。由于有的人是口传,有的人是竹简传,就产生了一些差异性。官方本中还非常慎重地将战国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黄帝四经》和老子五千言,分成甲本和乙本这两种版本。
我们在校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脉络。作为修身的教科书,老子五千言和通行本五千言相比较,拿两者作对比实验,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明显作用与差异。我们校订的帛书本老子《德道经》,诵读以后,产生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果要作为学术研究,那么就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证。因为我既要从事学术上的考证,更重要的是从音韵学角度和能量波振动角度去进行校订。
所以,大家引经据典否定我的判定完全可以,我不会否定你们的结论,每个人都有去践行识别它的权利。但是作为教科书,作为修身教材,我觉得在汉代能够从各种版本当中筛选出来一个官方版本,而且是推崇黄老学说的官方版本,它的可信度应当取信,不应当再怀疑。如果人们还是要怀疑它的真实性,希望从其他地方的竹简本、民间竹简本和其他路径搜寻来的版本相比较,作为学术研究来说,也是可行的。
所谓通假字,经文每一个字都是一字一灵符,什么叫一字一灵符?就是它是全息性的,要把这个信息包打开,只要用上善治水这个方法,逐阶段和层级去进行诵读,去进行体悟,就能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因为它是全息性的。这个准确性,也许还只能针对个人,或是一部分人、一个类型的人。
所以对老子五千言,我们要心怀敬畏。“恭熟忘合灵”地进行诵读,才能够真正走入五千言的殿堂。正如古人所说的“古今上山无限数,皆从此处达真诠”,古人都是从五千言的诵读当中,进入这样一个实证的过程。
访问道家的修行有成者,就不难看出,他们都是一生恭恭敬敬地在自己体内去一字一相应,一字闻其炁,一字听其音,一字观其光,进行认真地诵读,才把心身从一个低级层次推向中级甚至是高级的阶段,从而实现“皆从此处达真诠”的真境。
编者注: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简介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文章来源 老子学院 dedao.org/xueyuan 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