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枢葬珠的故事

宋朝王谠的《唐语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赶考,同一南方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这位商人不幸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崔枢说:“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
商人接着又说:“我有一颗珍贵的宝珠,价值万贯,得之能蹈火赴水,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可事后他仔细一想,觉得不妥,怎么能够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安葬他时,不露声色地把宝珠也一同放进了棺材,葬入了坟墓。
一年后,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夫,并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他却坦坦荡荡、毫无惧色,他心平气和、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他的墓还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由于崔枢的品质出类拔萃,官府千方百计地挽留他做幕僚,但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出任主考官,一直享有清廉的名声。
不难想像,假如崔枢带走了宝珠,商人的妻子又不知实情,告他“谋财害命”,恐怕他有口也难辩了。官府追查下去,他和商人的友谊就可能另当别论,史书也就不会留下葬宝珠的美谈了。

原文赏析: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附:《李勉葬黄金》的故事
天宝年间,有一书生旅途中暂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轻贫苦,与这书生同住在一家旅店。然而没到十天,书生急病发作,很快就生命垂危了。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准备到京城去求职,可才到这里就病得不行了,这大概是天命吧。”随后,他拿出黄金百两,递给李勉,说:“我的仆从没人知道我带了这么多金子。先生为我办完身后事,余下的金子就赠送给你了。”等到办完丧礼,李勉把剩下的黄金一同埋进墓中,一点也没留。
几年后,李勉在开封为官,那书生的弟弟沿路寻找书生的下落。到了宋州,得知当时是李勉主办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府拜访李勉,顺便打听黄金的下落。李勉请了假,到书生的墓地取出黄金,交给了书生的弟弟。
评: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朋友之间物质上的往来,在彼此真诚互助的基础上,当然可以进行,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有些很重的礼物,有时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物质往来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度。如果超过了特定条件下的限度,就很可能播下了祸患的种子。“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这句话,是经得起时间长久考验的至理名言

道德知音网站故事:http://www.daode.biz/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