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最喜欢的就是老子的这句名言“上善若水”,很多人也都把上善若水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这是一种哲理性的启示,让大家向水的品性学习。
但我们如果从逻辑上来分析的话,这句话也是存在瑕疵的。我们知道,既然有能够润泽万物、处下不争的善水,那么就肯定有恶水。

比如,今年的洪水灾害格外严重,洪水给很多城市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洪水猛兽的品性肯定不是我们仿效的对象。
再比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不仅不能学习效法,而且还必须净化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放。
又比如,被细菌、病毒、重金属、化学物质、农药、寄生虫卵等等污染的水以及变质、腐败、过期的水,我们不仅不能喝,甚至还要避免用皮肤去接触。
需要远离这些有害身体健康的水,那么我们就更不能学习这类水了。
所以说,上善若水这种说法是具有局限性的,是片面的。老子被赞誉为通于大道的圣人,怎么会说出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话呢?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老子的原话并不是这样的。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甲本中,老子说的并不是上善若水,而是上善治水。

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境界高低立刻就不一样了。
老子为什么要说上善治水呢?
因为水对我们人类生命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水被称作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水体覆盖。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水对人类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物质,人体水的比例占到人体重量的70%左右。
人体内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以水作为介质进行的。
如果人体内没有水,那么生命所需的养料、氧气、激素能没有办法吸收和运输,代谢产物也没有办法排出,这样人的生命就没有办法延续。
在不摄入任何水分的情况下,人体最多只能坚持3天左右。但如果只喝水,不吃东西,人体可以坚持到一周左右,有的甚至能够坚持到半个月。
而且人体内水的含量还与人体的生命力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在生长迅速、生命力非常旺盛的婴幼儿阶段,体内的水分占到了大约90%;
在生命力比较旺盛的少年儿童阶段,体内含水量在80%左右;到了成年人阶段,体内含水量会降到60%到70%的样子;
而到了老年阶段,体内的含水量就只有50%左右了。
水对人类生命如此重要,所以,老子抓住关键重点,提纲挈领地指出要上善治水。
《说文解字》当中说,上,高也。上与下相对应,上指事物高的一面。遵从、顺应、符合道与德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是上。
善,吉也。善是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
因此,善的本义就是指吉祥。


上善治水的意思就是说,运用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的方法,整修治理一切水。
这里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中的水,也包括了人体内各种形态的水。
自然界的水被称作为是生命之源,人体内的水分占到了70%,而中医又把人体内的肾水元气称作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因此,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实际上就是为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和提升人体健康水平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治理原则。
上善治水的治理原则实际上也是具有普适性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
我们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广泛应用。
上善治水这四个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解决问题的上善的办法是先治水,而另一层含义是,治水要采用上善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不要被看得见、摸得着的液态水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还可以把水拓展为一切具有水属性特征的事物。
因此,老子上善治水的治理原则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问题中具有水属性特征的因素,并且要运用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的方法去进行治理,这样才是最长治久安的方案。

当然,上善治水并不是说除了水以外,其他的因素就不重要,不用去关注和解决,只是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一个轻重缓急的先后排序。

上善治水是老子对生命进行深刻观察所得出的一部极其重要的生命治理方法论,在德慧智的教育理念中,其实核心也就是抓住人体内的水环境进行上善治水。
最为基础的方法就是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乐治对生命之水进行治理,通过乐治的韵动改善生命之水的状态和质量,为改变生命的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提供良好的体内水环境。
乐治韵诵正是因为抓住了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进行上善治理,所以才会表现出德、慧、智、康、美的特点。
参考书籍:熊春锦著《东方治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文:无痕
图:刘述纪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分享留言与评论
道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
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