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中医之德(五)

您曾经说过,您觉得中国人对“道”的理解认识从西周开始丧失。那您觉得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革,从而对中国人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人类对于道和德的全面认知,是一种在内心德性光明的前提下,右脑慧识与左脑智识同步管理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这前六根的状态下的认知。

这种德、慧、智三位一体的生理状态越稳定,那么认知就越深刻和全面。

当人们的心灵不再能够生发出光明,慧识缺乏能量的供求而逐步被屏蔽,只剩下左脑智识 “唯智独尊” 的生理功能以后,那么这种对道和德的理解和认知也就必然会逐步淡化以及扭曲。

不仅是中国人对“道”的理解认识从西周开始丧失,其实这种丧失是世界性的,西方也同样是如此。

我在《人类文化的寻根探源》一文中和其它的一些讲学内容中,都提到了这个地球人类离道失德的轴心转折期。

哲学的概念,是西方智识文化的产物。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热爱智慧”,或者翻译为“智慧的朋友”。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西方的“智慧”一词,也并不具备东方智识与慧识的完整理念。

西方的“慧”,只是慧识的一部分,也就是只有直觉和灵感,并未将整个右脑的慧识生理功能完整地纳入其中。

在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历史时期,只诞生了在内文明中状态下的“文明”和“文化”以及“教育”等慧智同用的概念,却并未衍生出用智解慧的哲学观。

以智解慧学说的出现,

是失落修身明德实践体悟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们在运用西方哲学概念时,应当注意这种文化的不同属性,才不容易产生“以西解中”的谬误。

中国历史上通过修身明德而诞生于“内文明”的文化,在早期是慧智圆融的文化,是以慧驭智的文化。

但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左右发生轴心转折以后,慧识文化逐步失落,逐步全面转化成为智识文化。

中国的哲学观,

是立足于生命真相的

修身治世哲学观,

与道德文化的联系极其紧密。

中国的哲学所经历的变革,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五千言中,早就将这种必然变化过程揭示得一清二楚: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我依据老子的思想,结合历史曾经绘制过一些图表,用图文的方式表述这种变革过程,有利于研究时参考。大家有兴趣时,可以看一看。

我们中国人虽然比西方人幸运地将祖先慧智文明中的文化大量保存下来,承袭和享受着修身“内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成果,例如《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完整细致的对身体和疾病进行正确认知的百科全书;

但是,由于“内文明”的失落,修身明德教育的放弃,改良儒学的误导性教育,中国人并没有真正全面地继承和深化祖先们的慧智文化成果,同时也未能在智识文化领域像西方那样细致全面地发展开来。

中国既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慧识文化之长,而智能文化又全面地沦为皇家的奴仆,未能在智识文化领域像西方那样长足地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尴尬历史现实。

文化,决定着各类学科的方向和前途。文化下的医学同样如此,人类的疾病同样是文化病。

中国历史上,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从外感六邪用针砭导引相治,到五志内伤的臟腑内耗自毁需要用药物来以毒攻毒相治,以及外感六邪与五志内伤交织错综为病,需要针砭、药物内外一起上,乃至需要割除更换零件维持,这些疾病的总体变化和治疗过程,全都与文化教育离道失德逐层级下滑密切相关。

智能文化所关注的命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由于只认识到生命真相的一半,所以根本无法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健康和稳妥的治疗结果。

生命的一性一命,是两个同体客观存在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模型,“知其白,守其黑”, “恒德不贰”,才能确保生命的真正健康和疾病的少发易治。

通过修身明德实践,

用德的光明能量对自己的生命

进行净化提升,再造进化,

才是完整和根本性的健康之路。

单一性的“全民健身”只有出现向“全民修身”的转化提升,才能完整地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

正如《大学》中所指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什么是“本乱”?心乱就是本乱,离道失德必然导致本乱。

执中守一”,修身明德,就是最有效的治本良方。“德一”的光明能量充实,性命圆通,慧智圆融,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洞彻自己民族的道德根文化特征,分析历史,借鉴西方,扬自己慧识文化之长,才能实现超越。

如果继续毁灭民族固有的慧识文化,慧盲式地学习西方的智能文化和医学,那就必然是中医学的死地。(完)

编辑|樱子

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