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解中医(五)

一、
传统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在医学方面,传统中医就是在轴心时代之前,修之身者达到了慧性内文明而对生命真相的一种真实记录,因而诞生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医学系统。

传统中医以唯德辩证法居中统御精气神和意识、血液、体液以及骨骼的这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既统御了肉眼可见的生命组织器官结构,也同时把握着肉眼不可见的精气神系统,用德居中地把握着生命的实相。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当中,最初的理念是完整地遵从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但后来随着智能的不断增强,虽然抓住了有质无形当中的精气神来讨论疾病,但是在智能科技没有同步跟上的条件下,在智能方面逐步地落后于西方,所以显得不完整。

但是西医的特点,则纯粹是太极图的半个阳鱼,根本没有涉及到精神系统,到了近代才开始关注到人还有精神系统,心理学才逐步地构建起来,但也是非常不完善的。

像我在西方接收的病人当中,很多心理医生本来是给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结果这些心理医生自己病了还要来找我使用中医治疗,他们自己看不了自己的病,也患上了忧郁症。到底是病人给他的,还是他自己患上的,说不清楚,他们不知道,当然我们是知道的。

西医以智能从太极白境当中展开研究,研究的范畴属于意识、体液、骨肉,属于物理科学型的,完全没有进入有质无形的精气神三大系统当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
中国文字的文理基因来源于修身

从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的三大系统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一些关键所在。

由性慧转折到文理,转折到汉字,也是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

中华的文化、文明、文字,以这个“文”贯穿了全过程。

最早期是象形的文理基因,最早期在我们体内,若自己在静坐当中进入到深定状态,可以观察到一个“文”,这个“文”就是在丹田里见“龙”,这个“龙”用自己的运动可以给我们提示这样一个“文”。古人也是这样观察到了以后,才创造了最早期的“文”。

中国的文字,最初可以说都是在修身内求过程中发现和创造的。比如说“也”字,最早的“也”,大家看看是不是像蛇?就像眼镜蛇的模样;然后,就进展到了象形表意阶段。

“也”字象形表意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男性的前列腺跟“也”字的象形一模一样,睾丸、精囊、前列腺整个放大来看,就构成这样一个形态,只是到了汉代以后,才把“也”字造型智能化,因而丢失了它的内求价值。

包括经典诵读当中,原本每句话最后都非常恰如其分地用这个“也”字来激活体内的先天元精能量体,汉代以后把这个“也”字去掉了;近代,更是错误地将这个“也”字解释为语气助词。

“之”字也是如此,看看最初的“之”字造型,和我们的神经细胞、卵细胞是同一个象形表意。包括16个细胞阶段,他的2变4,4变8,变为16,这一过程在老子五千言当中都有体现。

中国的行文格式,完全是结合到每个人的体内,要掌握这个特点。当然,目前台湾还保留着这些文化的特点,比如说使用竖排版,如果掌握了内观诵读,每一句话在睁眼诵读的时候,就容易观到体内。

如果使用横排版,脑袋就会被字牵着跑了。我曾经讲过,西方的这种排版方式,那都是在左右摇脑袋,像是在不断否定作者的主意,充满了NO、NO、NO,只有自己是对的,自己就是一位批评家;而中国的行文方式是从上到下,阅读时需要不断上下点头,像是在认同书中讲得很有道理。

而且,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国的这种行文格式,即使阅读很长时间也不会疲劳,为什么呢?因为是在不断点头,点头促使颈部运动,带动了脑脊液的循环,下面的肾气和仓库里的储备,就会不停地被提升上来供给大脑。所以阅读中国的古文,上下阅读的时候不容易疲劳。

然而,西方横行的行文格式,是很容易产生疲劳的。因为人体内颈部左侧和右侧有两个动脉感受器,叫化学压力感受器,当这样左右摆头看的时候,两边的衣领会持续刺激颈部的压力感受器,通知大脑降低血压,人很快就会疲劳了。

有的人甚至拿着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使得人不会越读越精神。所以说,仅仅靠左脑思维出来的东西,常常不符合生命的真相,只有能够像祖先们那样确切地进行图象思维,才能够产生最符合自然宇宙真理的学问。

  待续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