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人生的八大智慧

范蠡人生的八大智慧

传统文化高级讲师,高级香道师、易学讲师、正一道士。
范蠡人生的八大智慧

范蠡是春秋时代的奇人,他辅佐越王勾践筹划20余年,最终率领越国的军队灭亡强大的吴国,报了当年险被灭国之仇,并且称霸一方。就在他被勾践封为上将军,统帅全国兵马,成为越国的三号人物之时,他却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到异国去经商,他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迅速成为地方首富,之后散尽家财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后三次成为首富。他的后代沿用他的方法经商,最终都富甲一方。晚年范蠡自号陶朱公,后世则把陶朱公作为商业的鼻祖进行供奉。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绝大部分只是在某几件事上成功,像范蠡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却不多见。

一是不争的人生智慧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范蠡是复兴越国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争功,更不争权夺利,而是信奉“夫唯不争,故无忧”理念。因为不争名利,所以越王伤害不了他。

范蠡一生中很多事都体现出他的“不争而善胜”,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从大的方面讲,他不与社会争——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也许这正是范蠡被后人奉为文财神的原因之一。

二是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名成功隧身退,天之道,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刑剥,是其效也。”《老子想尔注》。

吴越战争胜利后,范蠡及时身退。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给闻仲写了一封信,劝他及时离开,闻仲不听,对越王勾践存有幻想,仍贪恋着官位,争竞的名利。

范蠡抛弃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闻仲却遭杀身之祸。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三是体察细节的人生智慧

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

从细节处,范蠡察觉到了杀身之祸,而主动逃避。

四是祸福相生相随的人生智慧

“祸兮福所依”祸福相生相随,范蠡深谙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顶端看到祸所伏,果断离开。

范蠡到了齐国,在齐国海边围垦种田。齐国聘他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在智慧的带领下,他立即离开了齐国,隐藏于陶地。

五是选择的人生智慧

范蠡选择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体现,陶在古时处于各国之间,是一处与各国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它北临中原,南接吴楚,交通便利,正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这里生活的19年中三致千金。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户?”

六是厚道的人生智慧

传说魏国国王面临一个案子,“群臣一半以为罪,一半以为不当罪”,魏王不能决断,便请范蠡来帮忙。

范蠡先讲了一个故事:“我家中有两块白璧,这两块璧的颜色、质地、直径都差不多。但价格不同,一块值千金,一块值五百金。”

王问:“直径与色泽差不多,怎么价格差那么多呢?”

陶朱公说:“侧过来看,一块比另一块厚一倍,所以值千金。”

老子主张:“不争”,还主张厚道。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着,比于赤子。”老子所说的“厚”与范蠡在这里所说的“厚”是一个意思,即忠厚、敦厚。

七是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

范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很多钱,但他不当守财,经常仗义疏财,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

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于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想想看,这话说的却有道理,那么多富豪破产,又有那么多守财奴,有哪一个能将财产流传至今呢。

八是识人识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的人生智慧从他救他的小儿子可见一斑,表现于善于识人用人的人生智慧,也表现了他识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居陶,生少。少子长大后,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而死,该是如此,但身价千金的人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让少子去前往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范黎长子也请命想去,范蠡坚决不同意。长子说:“家有长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让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说完欲自杀,夫人连忙说:“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长子,怎么可以这样?”

范蠡不得已派长子去,命其去找庄生帮忙,并叮嘱说:“到楚国后就进献千金给庄生,听任他从事,千万别与他争。”长子出发了,却在路上私积数百金。

范蠡长子到楚国后,把信和重金交给庄生。临别时,庄村告诫说:“你赶快离开,千万别停留,等你弟弟出来后,别问是怎么回事。”

长子却没有听从庄生的话而而私自留下,并把路上私积的数百金,分送给其他的自认为能帮上忙的楚国贵人。

庄生家很贫穷,但他以廉直闻名于国内,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作为信义之人,庄生对于范蠡进献的黄金,并无意接受,而是打算在事情办成后再还给他。而范蠡长子并不知其意。

庄生入见楚王,禀告说:“我观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个位置,表明楚国会有灾害。”楚王平素信任庄生,向他了解解决之道。庄生回答说:“只有德行可以消除。”楚王决定赦免罪犯来消除灾害。

楚国贵人得到消息后连忙给范蠡长子报信。范蠡长子想,既然弟弟可以获得赦免,千金送庄生,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就又重返庄生家。庄生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范蠡长子回答说:“我听说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来告知辞行的。”

庄生明白了他的想法,就说,你自己进房内取金子吧。范蠡长子带走了金子,独自欢庆。

庄生因范蠡长子的行为感到羞辱,就入见楚王说:“您想以德行消除灾难,可我听见路人都说陶的富人范蠡之子因杀人囚禁在楚国,他家人用重金贿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体恤楚国而行赦免,是为了范蠡之子 。”

楚王大怒说:“寡人虽不德,怎么会因为是范蠡之子就特别照顾?”于是令杀掉范蠡之子后,明日再下特赦令。

范蠡长子呢,自然是带着死讯回到家。母亲和国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他弟弟会被杀,不是他不爱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从小与我在一起,见到我的困苦,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坐乘完备,并不知财富的来源,因而很容易弃财,不会吝啬。我先前决定派少弟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家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丧讯传来。”

范蠡派子救小儿的故事,也被称为“三聚三散”的最后一“散”的故事。

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聚后散中,表现出人生的智慧,而给后人带来的则是人生哲理的启迪。

饥饿疗法与养生治病

当罹患轻病小病时,相比较饱食,饥饿更有助于康复。为什么?因为饥饿疗法有助于恢复脾胃中气。

​​

饥饿是一种养生法,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中医医典中经常出现的“损谷”,就是饥饿疗法。

一、损谷则愈

具体来说,所谓饥饿疗法,即指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饮食来调节健康状态,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或饮食积滞等病证。

《内经》可谓是饥饿疗法的鼻祖。比如,《内经》云:“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怒狂”为心火偏亢,神明不安的表现,多为阳明热盛所致。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所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之邪气,故须“夺其食”,用饥饿疗法以削减阳热之邪。

再如,《内经》在论述热病禁忌时,明确提出“多食则遗”,要求热病患者适当限制饮食,以防止谷食之气与热邪相结,而使热遗不去,或热病复发。

医圣张仲景深得《内经》之旨,《伤寒论》指出:对热病后期出现的某些轻微症状,可以用适当限制饮食的方法来解决,不必再服用药物。

比如,仲景说:“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意思是说:患者病刚好,脾胃尚弱,如果强求多吃以补养一下,就容易导致积食生热而见微烦;其实不用吃药,少吃点就好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有时发烧刚愈,妈妈都会嘱咐我:“病刚好,少吃点”。这说明我妈妈懂得医理,知道食复的道理。

专家鼓吹,当新冠肺炎刚愈时,要多吃大鱼大肉,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这样才能补充蛋白质。却不知道,这根本就违背了《内经》和医圣的宗旨,正确的做法是喝点米粥,吃点清淡食物,保持一定的饥饿感。

我是中医人,我以《内经》为经典。当现代专家与《内经》的宗旨相背时,我坚定地选择《内经》。

二、《红楼梦》里的饥饿疗法

《红楼梦》里所讲述的医理,往往内涵《内经》之旨。比如,贾府上下,凡略有些伤风咳嗽时,总以减少饮食为主。

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道: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说着,吃过茶,写了方子。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大姐儿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王太医听说,忙起身,就奶子怀中左手抱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说姐儿又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说毕,作辞而去。

通过以上这个片段描绘,我们知道,王太医医术还是不错的。他为贾母及大姐儿诊治很负责任,两人的治疗方法都一样:饿一饿就好了。

由此我想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旺则气血旺,人自然健康。若过食肥甘厚腻,体内湿浊阻滞,变成诸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饮食。这样有助于脾胃恢复活力,从而加强化湿排浊。

进一步说,轻病小病使用饥饿疗法可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人体气血调和,自然就可以康复了。

第五十三回中,晴雯患感冒几近痊愈,后因补孔雀裘又复发,病势渐重,使用了饥饿疗法,净饿了两三日,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好了。

在这一回作者还描述道: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可见清淡、饥饿是贾府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为什么饥饿疗法有效呢?因为大观园诸人生活都很富裕,平时养尊处优,不事劳动,且所食的食物也大多是鲜珍肥肉。若长期如此饮食,容易导致营养过剩,加之几乎从来没有劳动锻炼,导致脾胃易滞,气血不和。若感冒风寒,或积食,最好的方法就是饿两顿。

三、饥饿疗法符合老子之旨

饥饿疗法看似消极对抗疾病,实则是极为高明的医疗手段。而且,饥饿疗法符合老子的观点。

一则,有无相生

《道德经》云:“有无相生……是以圣人行无为之事”。道家认为事物之“有”与事物之“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圣人不是消极面对事物,只是善于以“无为”为手段,谦卑地遵循自然规律。

比如,上例《红楼梦》中贾母与大姐儿的疾病大多源于营养过剩与饮食积滞,道家看来这种疾病现象属于“有”形事物,而“有”与“无”相影相随、相生相克,故王太医用“饿两顿”的“无作为”手段制衡身体之“有”(疾病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王太医的医学素养极高,远超今时擅长开大方的医生。

二则,不妄为

饥饿疗法表面上看属于“无作为”的医疗手段,其实,还属于“不妄为”。何谓“不妄为”?简单来说,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过度治疗;二是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指万物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顺应四时养生,其实就是知常守常,当然不要妄作妄为,以免干扰了四时规律。当为则为,不当为若勉强作为,则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事实上,今时医疗界最大的弊端是:过度医疗。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知常”而妄作。因为不懂得生命活动的规律,用药物胡乱干预,结果就是“妄作凶”,导致病人不死于病,反死于医,实在是可悲之极!

作为中医人,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细心静观疾病的变化规律,任由身体与疾病自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达到不做过多地人为干预而治愈疾病的目的。通过“无为”来治病,这才是最高明的医疗。

四、饥饿疗法的本质

饥饿疗法的本质是什么?

从中医角度来看,饥饿疗法有利于调畅脾胃气机,恢复人体正气;从西医角度来看,饥饿疗法是让胃肠道排空,有利于胃肠黏膜的修复。由此说,饥饿疗法的本质是养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饥饿疗法让人体恢复正气,则正能胜邪,诸病自愈。

现代西医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说:“身为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不要再制造新的伤害;其次,要尊重自然的痊愈力量。”以及“一个医生可以处理一种疾病,但只有大自然才能将它治愈”。由此可见,真正的西医并不是过度医疗,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作为医生,我们的职责不是对抗疾病,而是帮助和扶持身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身体以符合自然规律发展的方式来恢复健康。

如果,现代医疗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将会是广大病人的福音。可惜,医疗市场化之后,市场经济效益主导了医疗行为,结果就是当医生治病时,能多用药就不少用药;能用贵药就不用贱药,结果是苦了所有的病人。

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学习《红楼梦》中王太医的做法,基于疾病状况及体质特征,灵活选择合适的医疗手段。该用药则用药,不该用药,就用“饿两顿”为治疗手段。虽然因为少用了药,挣的钱会少些,但可以帮助病人早日康复,也算是行善积德,是真正的利他了。我一直认为,问心无愧,这才是医生的处事原则。

小结

今时流行许多“富贵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都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所造成的。怎么办?除了积极求医问药之外,病人自己也要了解疾病的成因,不妨采取饥饿疗法,少吃点,吃清淡些,这样有助于调畅脾胃,使正气来复,而邪浊自退。

其实《史记》中也有饥饿疗法的描述:“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简单来说,我们要想维持健康,要想从疾病中早日康复,就要食不过量,饮不过多,保持适度的饥饿感,这样最有助于调养脾胃,颐养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