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德道经》 – 【第04章·反復】视频

解读《老子·德道经》 – 【第04章·反復】

熊春锦:中医之德(五)

您曾经说过,您觉得中国人对“道”的理解认识从西周开始丧失。那您觉得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革,从而对中国人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人类对于道和德的全面认知,是一种在内心德性光明的前提下,右脑慧识与左脑智识同步管理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这前六根的状态下的认知。

这种德、慧、智三位一体的生理状态越稳定,那么认知就越深刻和全面。

当人们的心灵不再能够生发出光明,慧识缺乏能量的供求而逐步被屏蔽,只剩下左脑智识 “唯智独尊” 的生理功能以后,那么这种对道和德的理解和认知也就必然会逐步淡化以及扭曲。

不仅是中国人对“道”的理解认识从西周开始丧失,其实这种丧失是世界性的,西方也同样是如此。

我在《人类文化的寻根探源》一文中和其它的一些讲学内容中,都提到了这个地球人类离道失德的轴心转折期。

哲学的概念,是西方智识文化的产物。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热爱智慧”,或者翻译为“智慧的朋友”。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西方的“智慧”一词,也并不具备东方智识与慧识的完整理念。

西方的“慧”,只是慧识的一部分,也就是只有直觉和灵感,并未将整个右脑的慧识生理功能完整地纳入其中。

在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历史时期,只诞生了在内文明中状态下的“文明”和“文化”以及“教育”等慧智同用的概念,却并未衍生出用智解慧的哲学观。

以智解慧学说的出现,

是失落修身明德实践体悟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们在运用西方哲学概念时,应当注意这种文化的不同属性,才不容易产生“以西解中”的谬误。

中国历史上通过修身明德而诞生于“内文明”的文化,在早期是慧智圆融的文化,是以慧驭智的文化。

但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左右发生轴心转折以后,慧识文化逐步失落,逐步全面转化成为智识文化。

中国的哲学观,

是立足于生命真相的

修身治世哲学观,

与道德文化的联系极其紧密。

中国的哲学所经历的变革,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五千言中,早就将这种必然变化过程揭示得一清二楚: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我依据老子的思想,结合历史曾经绘制过一些图表,用图文的方式表述这种变革过程,有利于研究时参考。大家有兴趣时,可以看一看。

我们中国人虽然比西方人幸运地将祖先慧智文明中的文化大量保存下来,承袭和享受着修身“内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成果,例如《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完整细致的对身体和疾病进行正确认知的百科全书;

但是,由于“内文明”的失落,修身明德教育的放弃,改良儒学的误导性教育,中国人并没有真正全面地继承和深化祖先们的慧智文化成果,同时也未能在智识文化领域像西方那样细致全面地发展开来。

中国既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慧识文化之长,而智能文化又全面地沦为皇家的奴仆,未能在智识文化领域像西方那样长足地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尴尬历史现实。

文化,决定着各类学科的方向和前途。文化下的医学同样如此,人类的疾病同样是文化病。

中国历史上,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从外感六邪用针砭导引相治,到五志内伤的臟腑内耗自毁需要用药物来以毒攻毒相治,以及外感六邪与五志内伤交织错综为病,需要针砭、药物内外一起上,乃至需要割除更换零件维持,这些疾病的总体变化和治疗过程,全都与文化教育离道失德逐层级下滑密切相关。

智能文化所关注的命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由于只认识到生命真相的一半,所以根本无法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健康和稳妥的治疗结果。

生命的一性一命,是两个同体客观存在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模型,“知其白,守其黑”, “恒德不贰”,才能确保生命的真正健康和疾病的少发易治。

通过修身明德实践,

用德的光明能量对自己的生命

进行净化提升,再造进化,

才是完整和根本性的健康之路。

单一性的“全民健身”只有出现向“全民修身”的转化提升,才能完整地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

正如《大学》中所指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什么是“本乱”?心乱就是本乱,离道失德必然导致本乱。

执中守一”,修身明德,就是最有效的治本良方。“德一”的光明能量充实,性命圆通,慧智圆融,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洞彻自己民族的道德根文化特征,分析历史,借鉴西方,扬自己慧识文化之长,才能实现超越。

如果继续毁灭民族固有的慧识文化,慧盲式地学习西方的智能文化和医学,那就必然是中医学的死地。(完)

编辑|樱子

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中医之德(四)

您怎样理解“道德”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解答:

“道德”一词,现代人将它矮化为只是一种品格,而丢弃了对其品质能量属性的观察和认同,所以就难以理解道德在疾病治疗中的根本性作用。

黄帝和老子站在天人合一、慧识慧观与智识高度和谐的生理状态中进行观察,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黄帝的“天之在我者德也”,揭示的是万物的本来状态。

德对生命的养畜作用,是通过无形无相的能量状态对生命进行滋养和调节,人只要具备相应的气质行为,具有与德相同的频谱,就能自然获得。

生命营养的获得,并不仅仅只是通过有形有相的食物。天德养神,地谷养形,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生命的神和形都健康,才能少病和无病。现代人之所以疾病众多,难以治疗,关键是自我五志内伤难以认识。

五志内伤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德性能量不足,而不是食物的营养不足。食物的营养并不能有效地调节情志,只有“德一”的能量才能有效地对情志活动进行调节和修复。疾病的产生与治愈,都离不开“能量”这个话题。

外邪所凑,五志所伤,其气必虚。气虚,其实反映的是缺少“德一”的能量。

因为在慧识中可以观察到,“德一”的能量在游离于有相的物形之前的阶段时,表现出德的无色透明光的能量特征;而德的这种光能量物质在进入有相有形的物体中以后,则是表现出“五色气”的特征,并且随着物相的不同而出现多种分类。

生命如果能够直接获得德的能量进入自己的形体中,那么生命中各种属性的气都能直接得到补充和调节,疾病治疗与恢复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地提升。

您认为中医和西医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

解答: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西医所针对的是病,中医针对的是人,道医针对的是性命。医学的中西之分是文化的差别所造成的,是因为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两大医学领域。

那么,两者之间相比之下最大的差别及优势的体现,就看谁对生命的解析最完整以及最具实相性。

西方的医学科技,是人体智能前六根功能的外延性创造,对生命的认识建立在对疾病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局限于对有形有相的肉体系统进行研究,而失落对精神系统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中医则是继承了道学性识、慧识、智识“三识合一”对生命的神和形进行整体认知的文化和知识。

中医所把握的,是人的性与命两大系统复合性的整体,将肉眼不可见的精、气、神与肉眼可见的肉、血、识这两个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认知研究。

概括而言,西医是二元论认识疾病,中医则是一元论认识人体。

中医相对于西医的长处,就在于完整地掌握着人体的性和命两大系统来论证健康和疾病;而西医到目前为止,才只是初步认识到人体精神系统的一些现象,以及对疾病的作用力和影响。

中医虽然继承的是道学对生命的一元认识论,但是在两千年以来,由于人类全面跌入了左脑智识文化的历史时期,因而对需要慧识与智识相结合进行运用和发展的中医,消积影响极其明显。

中医发展史上,只有为数不多的道学修身人士,对中医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着中流柢柱般的作用,使中医没有被智识文化所彻底改造和吞噬。

但是,近百年以来,由于修身明德教育方法的抛弃,能够慧智共运真正掌握好中医的人才在社会上迅速凋零;同时,伴随着西方智能文化科技成果的强势涌入,以及官方强行的干预,中医已经全面出现被智识文化改造与同化的状况。

例如,中医教育完全奴化于智能的西医学,全面放弃传统中医一元论认识人体的学术原则,将对人体精气神认知的真知灼见完全抛弃,将中药气味“温热寒凉”、“升降浮沉”的气学能量认知全面西医化、分子化,在西医面前是一副彻底缴械投降的状态。

中医的人本理论,明显优胜于西医的唯疾病论。西医虽然在智识文化的社会共识背景下,能够暂时压制中医学,但是却无法真正消灭中医。

因为中医所承传的是生命的真相,所把握的是人体一性一命的完整性。中医是将肉眼不可见的精、气、神与肉眼可见的肉、血、识完美统一起来论证人体的学问。这也就是中医的长处和优势所在。

中医的复兴与文化的复兴相类似,同样需要追根溯源,重新汲取营养,然后再前进。

中医的复兴应当首重继承,真正将中医对人体一性一命中对性识系统的认知全面继承下来;对西医研究“命”所获得的成果,则需要借鉴和合理应用。

对“人无我有”中关于“性识”系统的认知,特别是对“气”的认知,我们绝不能抛弃,而是应当深入研究和认识。

中医只有牢牢把握住慧识文化下诞生的精气神学说进行全面继承和完全实证,对药物的气味、药理进行慧识型的全面论证,坚守住“人无我有”而加以发扬,并且对“人有我无”的部分合理借鉴,才能真正的扬长避短,复兴中医,使中医学在本世纪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优胜于西医的贡献。

编辑:樱子

配图:樱子

美编:小左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中医之德(三)

您如何看待疾病?

您认为疾病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解答:

人类的疾病,在分类上简而言之,只分为“表”和“里”两大类,也就是“浅”与“深”两部分,外感、内伤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

表病,常见于“外感八邪”;里病,则常见于“内伤情志”。

表病,源自于外邪侵袭而营卫能量不高、不纯以及不稳固;“里病”,则源自于心性素质偏低,五阴生五志而自耗自毁,内在能量品质差,中气不足而难以中和化解所造成。

表里互为因果关系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的家贼难防,家贼引外贼,两者相互影响与制约的破坏性加重,则是疾病易发和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我提出过疾病的三因学说,这也是基于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一种延伸。

一切疾病都有三种因素,这就是本因、内因、外因

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性,是人类疾病生成的原因。

目前医学界只关注到内因和外因,而忽视本因,这是丢失了“内文明”的修身实践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01
本因,源自“物质不灭”的学说思想,“物质不灭”包括着能量的不灭性,不消失而只存在转化,这是一种自然的客观规律。
02
本因,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形态,只有在修身达到《易经·明夷》中所说的“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易经·乾》所说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以及《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状态以后,才能在慧观下进行捕捉发现。
03
本因中包含着有质无形的质元、物元、体元三种形态,这种三元形态并不能被肉眼所直接发现,但是却又客观地存在着,并且具有活力性和疾病成因性。

 

内因之中,人们离道失德,不再尊道贵德,失去精气神内守如一,从而丧失“正气内存,志不内生”的生理功能。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圣人之治修身方法的失落,就是疾病生成三因中的核心内因。

这个内因的概念,也与常见的病因分析方法不同,它是把握住心性状态和能量状态、五类情志活动状态以及功能性和器质性状态,综合性地分析原因,而不是仅仅单纯地依据功能状态和器质性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

我曾在《道医学》一书中详细阐述过五德缺失与疾病的关系,例如仁德不足,不仅肝臓本身容易患上肝炎、肝硬化,而且还会害了其(肝)子女(心),引起心血管的疾病,同时会损伤其邻居——脾或肺,以及拖累自己的母亲——肾,耗空肾臓内的能量,引起肾的病变。

内在五阴的活动和失损,都是相互作用地存在着。

内伤情志,是疾病生成的主体因素。五志内伤中,内阴中的心阴是生成五志的统帅,分析病因同样要擒贼先擒王。

相由心生,病由心生,这个生成的源头是一致地指向心灵。

只要把握住心灵的扶正祛邪,心居“道〇”用“德一”,用“德一”这个生命的阳光能量和品格朗照体内深层,五阴也就必然转阳,五贼的情志也就无从透发,这是对疾病内因釜底抽薪、切断根源的调治方法。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中医之德(二)

道德与治病有关系吗?道德塑造与医术精进两者间是怎样的关系?

解答:

老子的道德学说,在世间所有学说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道德高峰。

她所揭示的是生命的真相和人文能量的动态法则,釜底抽薪式地将五类情志内伤的心理因素消弥于无形,提升生命卫气的质量而抗御外邪的入侵。

因此,感格与实践道德,坚持诵老子《德道经》,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同样能够治疗疾病。

世间目前有三种类型的医学:道医学、中医学、西医学。

道医学,调治的是生命;

中医学,治理的是人身;

西医,治疗的则只是疾病。

道医,是在生物光中认知生命真相;

中医,是在气血中认知人体阴阳;

西医,是在精细中认知疾病。

这三类医学各自所处的界位不同,因而同医不同理,殊途而同归地构成各自不同的医学体系。

但是,其中包含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所以结果也不同。

2
道德与治病的关系:

道医是在生命真相中用一元论认知疾病。

老子《德道经》在第十四章《尊贵》中指出:“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万物皆是道生德养,人类也是如此,所以,道德才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最根本的元素和能量。

老子提出“上善治水”的理论方法,人体内70%是水。

道医学实践者发现,人体细胞内在质象内含有“善粒子”和太极双波弦文的“文”。

DNA螺旋结构的双波结构体,就是人文的化物,是人体“精化物”的显化文之一。

老子还提出了“可非恒道”与“可非恒名”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双可教育”的诵读方法。

老子是一位高超的生命科学音乐家,他运文调字,遣词造句,按照特定的音律而创词汇、编语句,大慧大智而亲自创作、撰写了《德道经》这部鸿篇巨制式的人类生命科学的交响曲。

他在函谷关亲笔谱写的这五千言经文,就是生命科学的交响乐章,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静候着人们去发现和自觉地运用生命的声音去进行演奏。

人类只需要长期坚持诵读,也就是反复演奏练习她,就能够奏响自己生命最善、最正、最真、最美的华章。

恭敬和熟练地诵读老子五千言,能够使诵读中声音的音,发出圆润而优美的太极弦“∽”文的双波韵动,从而可以产生人体内的波粒二象性生物光电振动效应。

只是这一原理,是在人体“明明德”的生物光前提下的波粒韵动。

这种生命波粒二象性原理,完全与近代微观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不谋而合。

老子的道德文化,是描述质理学当中的生命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生命科学。

他的生命科学成果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诞生,现代物理学的量子力学同样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物理学量子力学的诞生,促成了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奇迹的勃发。

那么,老子关于生命量子力学的复兴,难道不会同样给全人类带来健康的福祉、生命科学的奇迹吗?!

物理学的量子力学证明能量态是万物的普遍法则,能量的高低决定着作用力的大小。

老子人体生命的量子力学,同样早就证明了“道生德养,道光德能”的自然普遍法则。

人类疾病最根本的原因,是“德一”光的能量不足,体内细胞中的太极弦双波文不能正确、圆润地韵动。

人类如果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的、根本性的原因,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将会变得简单和容易得多。

人类的疾病,说到底是文化的疾病,是由细胞内弦文波韵动动力缺乏、生物光的能量不足所造成的。

因此,《大学》中曾经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这个“本乱”,就乱在人文之乱,乱在德光不显,乱在善粒子缺乏,乱在“∽”弦波韵动不力。

理不通则法难随

本未治理,则人体生命的精气神与血肉识,容易处于否塞不通的生理状态下而百病易生。

老子的道德学说和生物光的量子力学,就是治本之道。

《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养精神,地气养命形。

德和气的缺失,是疾病产生的内因。

3
道德治病的原则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养德养气,品格与品质同步提升是方法。

有了德,在明亮的生物光中,精气神活力充沛就拥有健康;

有了德,在生物光中具有创造力,就能保持“三生万物”的状态,产生良好的“中气以为和”的效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生命肉体。

道德塑造、修养心身,与医术精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道医和中医的医术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有效性两大方面,都与医者本身的修身层次以及对精气神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密功相关。

● 德高术精,是指医者内在“德一”能量的高低,其品质的优劣决定着对患者病气、浊气、邪气的可控度和调节能力。

这如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理一样,医者正气内存,驭邪则邪气必散。

邪不胜正,需要正气的强大深厚,才能明显地发挥作用力。

因此,道医、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必然与医者的仁心和道德修身实践水平,以及“德一”能量的强弱紧密相关。

因此,在诊断方面,我们应全面继承道医和中医的诊断技术,摆脱对西医技术的依赖,取其精华合理应用。

诊断的准确性,往往又是治病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决定着用药及治疗方法的使用。

道德塑造,如果从传统上来说,应当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修养德性,提高德性能量。

医学知识是基础,医者性与命的修养水平能否“识气有光”,是医生诊断准确的关键。

所以应当对望闻问切的四诊,进行全面深刻的继承。

 在治疗方面,医生的精、气、神三大元素能量的水平高低,能否调动光、音、气,是治疗中的重要因素。

三大元素的修养水平高者,具备德和仁爱者,能调用;为人善、正、真者,可调动音和气;加上对证药物的应用,就可以起到药到病除的奇效,

甚至在与病人交流中,通过“音”波的传输,就完全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古代的治病,主要就是靠“音樂”来完成,而在汉字的流变中也可以看出,“药”(藥)去了草字头,就是一个“樂”(乐),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

编辑 · 配图 | 樱子

摄影:樱子

美编:小左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期话题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
说明全谷物种子精华其实最养人的身体!但你知道《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意义吗?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别忘了点击在看支持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天德养神,地谷养形”,简单的说,即宇宙的道德营养着人们的精神,也就是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命体系统!

从《黄帝内经》的揭示来说:“德”并不仅是西方哲学简单定义的,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规范、只是一种品格、只是一种品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丢失了道德能量的滋养,我们也将失去身心健康!

(源自熊春锦先生对《黄帝内经》及《徳道经》总结的中医理论)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你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哦 

Read more

Reads 943

中医之德(一)

道医修身学 6/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德慧智 Author 德慧智

德慧智

德慧智

经典诵读 开慧启智 培贤育圣 弘扬道德

问:道家对中医道德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答:这个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道德根文化是中医学的母体;中医是歧黄之术,歧黄源于道。因此,中医的理论、方法、技术、教育全部都建立在道德根文化的基础上。这个体现,则主要表现在中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应用的全过程中。

中医学由于源自道德根文化的内文明,因此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修身明德的培养实践,离不开内外兼修同步提升的过程。

传统中医是“仁心仁术”,是慧智同工的技术。她是文化与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生命科学,单凭智能意识无法真正深刻地掌握她。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国道德根文化中,这一特点是有别于西医学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特征。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里的一段文字,对于生命的真相和疾病的原理,以及与德的关系,揭示得极其深刻和透彻,对医者和患者都有极大的教益。为了使现代人能直接读懂这一段以德论疾的内容,在这里我们直接用白话文进行释读:

黄帝问:

上古的圣人传授百姓制作中药的煎剂汤药和浸制药酒酊剂的方法,却并不主张直接使用,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

自古圣人传授制作煎剂汤药和浸制药酒酊剂的方法,只是让百姓系统性、全面性地了解和掌握防治疾病的方法,做到有备无患,以利于后世离道失德的社会出现以后,能及时地运用这些方法防治疾病。

所以,虽然自上古时代起,圣人传授了运用中药治病的方法,但只是承传而并不实际使用,因为当时的人们尊道贵德,精气神内守,正气内存,邪不内生,不需要使用中药煎剂内服,也能自我养生调节;而防治外感性的疾病,只需要针灸等在体表经络上进行气机调节,就能产生良好的作用。

内伤五志、六欲七情,是人类离道失德后必然罹患疾病的关键性原因。

到了中古之世时期,社会的道德观念下降,人们出现离道失德的心智活动,私心贪欲渐起,体内五阴生成,五种情志的邪气时常发生,适当配合中药的服用才能周备安全,从而在人体的深层中调节清除邪气的内生。

黄帝问

现今的社会上已经不再慎用中药制剂,而是普遍使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

现在的社会,人们离道失德之势已经形成,由于人们少私而寡欲的内环境丢失,“德一”的能量在体内已经无法吸收,德一散五,仅有的五德在体内也参差不齐。

人们的五阴、五情志活动不断地生成于内,患发于自身体内的深层中,已经失去上古之人那种正气内存、内实,邪气不会内生,外邪不易深达于内,而只需要防患病邪从外攻袭于体表卫气就能维护健康的状态。

所以,现在的人们自毁精气神,产生邪气于内自我损伤,外邪不断侵袭于体表,必须全部方法都使用上去,用各种中药以毒药去中和内毒,而从内部深层调治。

同时运用砭石、针刺、艾炙调治于体表经络穴位的气机,疏通五臓六腑三焦在体表的户牖,由表及里地进行沟通调整气机于外。内治气机与外治气机协同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

黄帝接着问

患者的形体活动功能丧失,卧床不起,血液流量锐减,运行缓慢,而治疗却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

这是由人体内“精气神”三宝中的“神”,拒绝执行管理命体功能的职责所造成。

黄帝继续追问

为什么会出现体内的“神”拒绝执行管理职责的现象呢?

岐伯回答说

针石等各种医治的方法,都是符合于大道的自然规律的,它们的运用是否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还需要使用者和受用者内在的尊道贵德品格与能量作为受体,同频配合。

现代的人们,不能主动提升自己的精气神以符合“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品质要求,内在的情志活动和后天意识恣意妄为,不能主动依照尊道贵德”的原则治理内身国,固执地外求索取,毫不反省自身的不足,造成内在的品格低劣,能量匮乏,不能与符合道性规律的医治方法相应、同频共振,所以疾病难以治愈。

疾病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体内的精坏质损,神所需要的房舍破败、脏臭,不可居住和进行工作,神也就必然离体弃形而去。精坏神离后,人体的荣气和卫气必然迅速散逸消失,而不可能再重新收聚运行。在这种情形下,各种医治手段也就全无效验。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因为人们离道失德,丧失道德的信念,自私贪婪,嗜欲无穷,内乱、内耗精气神,五阴生发无穷的五情志活动而自伐精气神;自寻烦恼而使忧患不断滋生,导致体内精气散失破坏。

荣气不能营和于五臓六腑三焦,卫气的层级保护消失,内邪蔓延滋生于深层,外邪长驱直入体表。在体内各系统中主持工作的神,这些体元,失去居住和工作的最起码环境,纷纷离开各自的工作环境,所以疾病无法治愈。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段话,对于人类从“尊道贵德”的诚信中认识健康,防治疾病,提升治疗效果,极其重要。

编辑|樱子

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熊春锦:道解中医(九)

第四部分 走出文化误区

人类文明的分类,实际上可以分为“智能的外文明”和“慧性的内文明”,包括西方的智能文明、东方的智能文明以及东方道学的慧性文明。

慧性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龙文化。

我在《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我们要把握住并且走出三个文化误区,这三个文化误区在我们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一,就是以智解慧。后人搞不懂前人的论述,就胡言乱语,乱猜一气,以智识解慧识。
第二,是以儒解道。两千年来,整个社会基本上都是在以儒解道,按照儒家维护自己正统地位的需求,来解析道家的学说,这种现象在宋代和明代非常典型。
第三,则是以西解中。在近代,发生了以西方的智能观念解析中国文化的现象,这怎么可能解释得通呢!西方运用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取其精华,激活他们自己的灵感,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完整地产生灵感,如何整体地接受和运用中国文化。

所以我们要认识中医,首先得纠正智能的认识误区和错误,要以慧解智、以道释儒、以中解西。

实际上,如果自己贯通了“慧”、“道”、“中”这三个字以后,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包括我们在西方讲解这些内容,他们也很接纳我们的观点。

即使他们提出一些很尖刻的问题,我们只要真正站在道的观念上,用“德一”、用慧、用道、用中国古文化的成果来进行解释,他们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为不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有一个文化承传的问题,都还存在着一些历史记录。

比如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所继承的是西方的内求文明,发展到他们这两位老师手上的时候,已经不像中国道家文化这样,能够很系统地全盘开发右脑,他们还只是流露出比较系统的灵感和直觉;

但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就已经完全进入了智能状态,右脑不能够启用了。

在中国也是同样的,在老子那个时候继承的是伏羲、黄帝的右脑教育和文明文化;发展到孔子手上时,由于受到地球运行空间的制约和银河系的制约,也不能够主动去开启右脑,这个时候就被迫去提倡左脑的开发和应用。

这个历史,实际上西方和东方都是一样的。

可以说,古代大慧大智的教育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教育,是智识和慧识在德的统一下同步运用和平衡运用,没有强弱之分,不像太极图阴阳鱼那样有你强我弱的区别。

他们就是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同步开发左脑的智能和右脑的慧识;继续下滑以后,才把握住直觉和灵感。

但在把握直觉灵感方面,东方人不如西方人,因为中国人长期依赖祖先们的智慧吃现成饭,只要坚持经典诵读就能打开慧识;西方人没有完整开启慧识的这一套方法,文字和语言没有类似的功能,所以就更加注重对于直觉灵感的把握。

中国人的语言设计当中,当中国人发音的时候,在大脑的布鲁卡氏区会产生放电现象,即两侧的额叶上端放电,在大脑中央洞房区就出现耀斑,出现图象思维的“屏幕”。

但是西方的英语讲一生,在大脑中央也不会出现耀斑,讲德语讲一生,同样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拼音文字式的语言激活的大脑区域是左脑,完全是实用主义型的,就是在耳尖上方的威尔尼克区,而且是单侧放电。

“洞房”是干什么的?是青年男女结婚的地方。古代没有正电和负电的概念,就直接用男女来形容电子在这个地方的结合。

正负电子一结合,就会产生一块图象思维的“屏幕”。

前些年,北京有个13岁的小伙子李洪彬,在他父亲的教育下,坚持诵读《老子》和其他经典,自己就激活了图象思维完整的反应,并且还在电视台表演过。

这就说明了祖先都给我们设计好了如何达到内文明、达到图文思维完整展现的方法,只是我们放弃了。

其实,东西文化和文明在世界上都是一致的,世界各地的文明是相通的,所以道解中医,一定要回溯到两千五百年以前去进行认知。

道解中医,是中医学复兴,从根文化井泉中汲取营养、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一种需要;

道解中医,是人类复返慧性、以“修之身”继承慧性文明成果的一个前提。

要想探讨生命的奥秘,探讨我们祖国的医学,必须要去进行道解中医;

道解中医,是人类把握住生命真相,获得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健康,应当是心灵的健康和肉体的健康都能完整把握的一种健康;

道解中医,也是引领现代医学走出本身发展瓶颈,真正把握三因论疾和治疗疑难杂症的根本出路。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道解中医(八)

熊春锦:道解中医(八)

传统中医的形名学特点

传统中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形名学来把握,即: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稾成之,必有㓝名,㓝名立,则黑白之分也。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殹,无执殹,无処也,无为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㓝名声号矣。”(《黄帝四经·道法》)

意思是要将有形、有声、有号结合起来,所以后来沿袭到人的时候也使用这一整套。

对于那些看不到的生命,如果我们一旦知道了它们的名,一呼唤,它们就会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就可能见到它们。

呼它们的名就可能知它们的形;唤它们的字,它们可能也会回应,就没办法逃避。

所以在医学上,也是广泛用到黄帝、老子的形名学来提高治疗的效率。只是现代人丢失了其中的方法,不再继续使用了。

无论是修身,还是治病、保健、养生,将形名学一旦利用起来,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

我们为什么会丢失慧性文明?是因为我们心里面不能再产生光了。

对此,在古代文字上都有明确的记录和说明。

“心”字,由三点水和一个勾组成,用来代表“心”字。但五臓六腑、其它四臓和六腑,全部都用“月”字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月亮依赖太阳光而明,臓腑依靠心德之光而亮。要等候心放出光明,像太阳一样放出光明,它们才会像月亮一样,接受心灵的光明而产生明亮。

只有到达这一文明,心首先光明起来,那么整个内臓才能见到这个日月之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个“明”就类似于太阳的自燃而明。

中医是修身的文化,是慧观的产物。五臟之名中,只有“心臓”的“心”没有“月”字旁;六腑之名中,只有“三焦”没有“月”字边。其它所有组织器官,全都冠以“月”字旁为用。

古人发现,生命体内只有心才会自身直接产生一种生物光场,自燃而明;而其它带“月”字结构的所有组织器官,全部都只能像月亮那样,借助心光而发出浅淡的光明,它们本身都不具备自身产生光的能力。

三焦的命名,为何没有运用“月”字旁进行具体定性呢?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中指出:“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由此可见,三焦只是人体内的一个有质无形的物元器官,主要管理的物质是有质无形的内气,而内气因心火之热力,使三焦物元具备调节运用这种内气的生理功能,所以三焦丝毫不具备运用“月”字定性的特征。另外,中医的整个命名和修身的命名当中,也有这种现象,都和“水”有关。为什么和水有关呢?因为那就是先天之气为本,抓住了体内水的调节这一关键。人们要是有点小病找医生,可以请医生给自己的几个水的穴位上调节调节,很多小毛病都是由于体内之水长期不流动,有点变质了。当然,这个水是指的无形之水,是指的一种气。

人体穴位中与水有关的,最大的称为“海”:气海、血海、照海、小海、少海;再小一点的是“池”:曲池、风池、千池、阳池;最小的水是呈线状的,叫“渠”,或称“沟渠”,也包括“井”。

比如说“肩井”,这个穴位很少人去扎,因为它下面是肺尖。但要是治疗妇科病,肩井穴可是非常应手的。

为什么呢?因为妇科的生殖器官全部都在小腹腔里,长期见不到阳光,里面的水实际上有时就容易发臭。一旦把肩井穴一扎,把天阳之气往下面一引,以阳化阴,下面的生理功能就能够迅速得到调整。

有的女孩子痛经,把她的肩井穴一扎,像淘井一样,把井里面的淤泥往上一提,然后把天阳之气往里面一灌,阴转阳,气顺了,痛经马上就消失了,很简单。

古人从穴位的名字上面,都在告诉我们如何用形名来进行治疗。甚至不会扎针的人,用手按某些穴位,都可以见效。

比如感冒了头有点疼,可以试一试,把合谷穴按着,跟合谷进行“对话”,呼唤合谷这个名字,再请它把门打开,把里面的病气放出来。

有时候,可能不找医生,自己的感冒就好了,鼻子马上就通了。这是祖先们创造的文化,留给后代使用的。

我在德国讲学的时候,就笑西方人连学真东西都不会,针灸学这么好的东西学不到手。

但是大家都爱用,老百姓都非常喜欢使用,因为他们都非常敏感,皮肤和经络都非常敏感,一扎上去,病气的排放和正气的引入非常顺畅。

常常是一扎上去,马上针感就产生,效果就出现了。但是他们学习针灸的时候却学歪了,他们把全身360个穴位编上号,1、2、3、4、5、6、7、8、9、10,失去了针灸原来的意义,所以效果就大大减弱了。

中国中医在西化过程当中,在国内也同样发生了丢失和放弃祖先们的慧观研究成果,而全盘接受西方医学同化的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信息。

针灸正在被快速西化,针灸穴位的名称都用标号代替,切断了形名学在临床上运用的可能性,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针对病象的针灸处方,并没有对病人个体精气神差异的辨识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所以,应当再次提倡“修之身,其德乃真”,提高我们内在的能量和内文明的修身状态,使我们内文明能够真正地出现,知道祖先们在经典中告诉我们的真实意义。

以前我提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国内中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出去到英国应聘,当了个针灸医生,老板雇用了他,结果三个月下来,因为治疗效果太差,就要把他辞退回国。

于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要打两三个电话到德国来问我,想让我传他两招,使他能够在英国扎根。

我被他缠得没办法,于是就教了他几招,让他每天马步站桩,先把体内的经络打通,把天德地气能够吸收到自己体内,然后再把这些“可非恒名”口诀传给他。

他得到以后,用起来还真灵,治病的效果确实上升了。英国民族因为湿气比较重,关节炎病人特别多,他自己“修之身”以后,又掌握了这些传统中医方法,对治效果就迅速上升了。

大约过了一年左右,他再次打来电话,千恩万谢。实际上,他不用感谢我,这都是祖先们早就具备的东西,只是我们忘记了,在学校和学院教学的时候也没有使用,甚至连精气神都讲不清楚,关键因素就是因为我们几代人本身都没有去实践内文明。

编辑·配图:樱子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6940807&ver=2511&signature=OoTgS0PMZieorul25BANq-MliiDnM8K9aGDF*7rcG0ejVThtkq5slIuX6ZrnA59TLjMuPOEFMnwtbnx8yi1J*CKWNEONU1kbR6J8p8AIOxLQdghBpvgp4C6BqI4eSahv&new=1

熊春锦:道解中医(七)

针灸中的大智慧

中国中医,可以说很多方面保留着祖先们的智慧,比如说中国针灸的针,上面是用铜丝缠绕的,这里面很有科学道理。

中华祖先在慧观下发现了“德气”的传输规律,传统针灸针柄的设计不仅采用螺旋形,而且采用铜制甚至银制的材料,加强天德地气的传导性。

日本对中国针灸针的改进,采用注塑手柄,强调持针手感和用颜色区分型号,却破坏了针灸针最基本的功用。

日本人把中国的针灸学去了以后,为了方便医生使用,手感能够拿得住,他们将针柄改成扁的,这起码来说他们不懂针灸是干什么的,也不懂为什么要扎针。

▼▼▼

人体体内的经络不通,有病气、浊气、邪气在体内无法排放出来,一针下去扎到关键处的时候,就会把里面的病气排放出来。

病气泄了、放完了以后,医生再用手一压,把天德和地气通过针柄旋转着进入患者的体内。

所以会扎的人,三五针下去就见效,不必像西方人那样把病人扎得像个刺猬似的,全身都是针,看着都让人怕。

实际上,几根针下去,能够把关键穴的浊气排放出来,效果就挺好。

▼▼▼

我在德国经常遇到一些老年病人,他们扎完针,给他们拔了针后,他们会说:“熊医生这个针扎完了,我好像年轻了10岁。”

我说:“当然了,因为把您体内的浊气全部都排放出来,而且把不用嘴巴吃食物再通过消化吸收转换的最好营养,直接通过经络传导给您的臓腑和组织,当然您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了。”

当然,这种治疗需要医者自己首先修之身。

为什么需要修之身呢?因为医者把手一伸出去,要能知道病人的经络上哪个地方塞住了,就把那个地方一按,跟它对话,然后再把针扎上,马上就排放好了。

自己可以看到针柄上排放出来的螺旋形的黑气,而补充进去的是明亮的物质,这样效果就出来了。

所以,从中医研究上再来看各个学科,都离不开修之身这个基础,都离不开用光、用音、用气使患者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发生整体的变化。

然后,在气的推动和温养下,使患者的血液能够发生微观的质变和健康质变,这样病就很容易调整。

其他使用中药等等方式,实际上都是一种气的转换,只是因为我们吃的食物里所含的地气成分性质不同,只能够营养一般的肉体状态。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就是生命的奥秘:

精神系统要得到天德的营养,而肉体要靠地气营养。

五谷杂粮,全部都是在生长期当中吸收了地气和少量的天德。

食物被我们吃进去,不仅吃进去了有形的五谷营养,更重要的是五谷里面含有无形的地气,这样才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有精神。

如果大家都主动去食用天德和地气,并将其吸收了,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就够用了。

为什么呢?因为吃东西的需求就降低了,比如说肉也不想吃了。要是素食的人多了,养殖场都可以少办几个,也就不必用什么瘦肉精、孕体酮这些激素去喂养这些动物,喂养那些猪了。

实际上,我们古人不仅在常见疾病上都是通过慧观内视去进行发现,包括流行病也是这样。

大家可以看看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结构,跟古代这个“恶”字的象形是不是一样?象形表意得非常清楚,这就是人类违反自然以后会产生一种疾气。

古人没有直接用病毒来形容,但是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结构体,就是在天地之间有一种非常精细的物质,称之为“”,这个“亚”就是古人所说的病毒。

为什么会产生病毒呢?是因为人们心里面出了问题,心这个太阳没有光明,变得黑暗了,所以这种微观生命体就会出现,这是关于流行病毒最早期的一种表述。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熊春锦:道解中医(六)

传统中医文化的特点

学习传统中医文化要掌握几个特点,即:

尊道贵德;以德论疾;以黄帝形名学为用。这三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

始终要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亲民爱生,爱惜任何生命,亲近民众,以百姓之心为心,然后以德性来谈论疾病的三因——本因、内因和外因

现代医学,无论是现代中医和西医,都只是谈到了两因——内因和外因,而没有涉及到本因。但是道家的医学,道医和祖先们最原始的一些记载当中,都是牢牢把握着本因而展开内因、外因的中和研究。

▼▼▼

要想自己生命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需要在把握住自己精气神的基础上,掌握好黄帝、老子的形名学。

关于黄帝、老子的形名学,在《黄帝四经》当中有记载。老子五千言当中也有记载:“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指形名学的运用——除了哲学意义以外,还包含一个对体内如何进行“亲民”的学习应用过程。

修身修德,孙思邈曾经在《大医精诚》当中有一番论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如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无论病人是长得漂亮还是丑陋,是否跟自己有冤仇,无论是亲戚,还是善友或是仇人,都不得去计较,也不论是国人还是华裔、外族,也不论对象是愚蠢还是聪智,都要普同一等,尽至亲之想,一心赴救。这都是指的医德,既要求每个人都要修德,特别是医生,还提出更高的德性要求。

▼▼▼

现在医生的德性开始滑坡了,病人到医院去,首先要考虑口袋里的钱是不是充实,是不是能鼓起来。医生盯着病人的口袋,一心想着自己的奖金,一个感冒就给病人弄上几千元钱的检查费,颠倒了中医的一些原则,所以现在人们都怕看病,医患关系都开始紧张起来,发生了离道失德,而不是尊道贵德。

再加上,人们的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社会的发展也不再敬天爱地,拼命挖掘有限的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当然病就更加难以治疗,而且病种也变得更多了。

▼▼▼

大家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明慧观能力是作为一个医者的根本基础,需要能够透视人体,看到病气。

首先就在皮肤下面,一层层向深层次传经而变,六经传遍了,就一层层地向深层发展。这说明我们祖国古代真正的中医是用慧性图文思维进行最准确的诊断。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

◆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第一个就是“望”,要望穿对方是最高的境界,用慧眼去望里、望穿,用双眼去望气、望表,里外要结合起来望。

◆  “闻”,现代中医学一般解释成“运用听觉嗅觉的手段,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从这个角度而言,医生要能闻到病人体内的气味,而不是体表散发的臭味,是整体地去掌握这些特点。

但是,从“闻”的本义而言,是指将无为耳识与有为耳识集为一体,既知声又知音,从而达到闻而知之的效果。

◆  “问”,同样要问得很详细,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还要达到一种心神上的交流,查明因果关系,善加劝导,说不定问到位了以后,仅仅用三五味药,一下子病就好了,这就是本因。这个“问”,要问到精神系统里面去

◆  “切”,称为切脉,三部九侯,要能够将手上的剑气练出来,把在病人的脉上,这个剑气流迅速游走在病人的五臓六腑当中,就能很迅速将患者体内的信息全部抽出来,在图象上展开,就知道哪一块是黑的、哪一块是白的、哪一块是灰的。

▼▼▼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师仅凭品脉,通过36组脉象就能判定病人的疾病,不用病人开口,就能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不需要病人花几千元的仪器费去做CT,去做核磁共振。

▼▼▼

所以在中医里面,都是往内求来开发自己本来具有的能力。

而西医是外求法,是将人的眼睛盯着外面发展。眼睛向外发展,发展到现在才发展到了高倍电子显微镜。耳朵也是,本来可以听到很远距离的不同声音,甚至非音而音的声音也都能够听得到。但是,西方科学和文明是向雷达这些方向发展,所谓千里眼、顺风耳是往仪器这个方向上发展,眼耳鼻舌身的发展是外向的。

而中国的文明全部是在内部细微化,力求精明,要达到那种精和明的状态。

所谓“精”,就是小和少,非常细小的东西都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例如,我们在静坐进入静定的时候,对于万物最根本的双螺旋结构和运动规律都可能有所发现。

万物都是本着这样一个螺旋结构存在,无论是星际物质,还是我们手掌的螺纹,以及DNA的结构或植物的生长,都受到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这样一个大气运的影响而存在。

这种无形运动虽然看不到,就像暗物质一样,但确实客观存在着,哪怕植物枝蔓的缠绕或动物角的螺旋以及海螺贝壳的花纹,都无意识地服从这种气运规律的左右和影响……

END

配图:樱子

美编:小左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道解中医(五)

一、
传统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在医学方面,传统中医就是在轴心时代之前,修之身者达到了慧性内文明而对生命真相的一种真实记录,因而诞生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医学系统。

传统中医以唯德辩证法居中统御精气神和意识、血液、体液以及骨骼的这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既统御了肉眼可见的生命组织器官结构,也同时把握着肉眼不可见的精气神系统,用德居中地把握着生命的实相。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当中,最初的理念是完整地遵从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但后来随着智能的不断增强,虽然抓住了有质无形当中的精气神来讨论疾病,但是在智能科技没有同步跟上的条件下,在智能方面逐步地落后于西方,所以显得不完整。

但是西医的特点,则纯粹是太极图的半个阳鱼,根本没有涉及到精神系统,到了近代才开始关注到人还有精神系统,心理学才逐步地构建起来,但也是非常不完善的。

像我在西方接收的病人当中,很多心理医生本来是给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结果这些心理医生自己病了还要来找我使用中医治疗,他们自己看不了自己的病,也患上了忧郁症。到底是病人给他的,还是他自己患上的,说不清楚,他们不知道,当然我们是知道的。

西医以智能从太极白境当中展开研究,研究的范畴属于意识、体液、骨肉,属于物理科学型的,完全没有进入有质无形的精气神三大系统当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
中国文字的文理基因来源于修身

从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的三大系统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一些关键所在。

由性慧转折到文理,转折到汉字,也是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

中华的文化、文明、文字,以这个“文”贯穿了全过程。

最早期是象形的文理基因,最早期在我们体内,若自己在静坐当中进入到深定状态,可以观察到一个“文”,这个“文”就是在丹田里见“龙”,这个“龙”用自己的运动可以给我们提示这样一个“文”。古人也是这样观察到了以后,才创造了最早期的“文”。

中国的文字,最初可以说都是在修身内求过程中发现和创造的。比如说“也”字,最早的“也”,大家看看是不是像蛇?就像眼镜蛇的模样;然后,就进展到了象形表意阶段。

“也”字象形表意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男性的前列腺跟“也”字的象形一模一样,睾丸、精囊、前列腺整个放大来看,就构成这样一个形态,只是到了汉代以后,才把“也”字造型智能化,因而丢失了它的内求价值。

包括经典诵读当中,原本每句话最后都非常恰如其分地用这个“也”字来激活体内的先天元精能量体,汉代以后把这个“也”字去掉了;近代,更是错误地将这个“也”字解释为语气助词。

“之”字也是如此,看看最初的“之”字造型,和我们的神经细胞、卵细胞是同一个象形表意。包括16个细胞阶段,他的2变4,4变8,变为16,这一过程在老子五千言当中都有体现。

中国的行文格式,完全是结合到每个人的体内,要掌握这个特点。当然,目前台湾还保留着这些文化的特点,比如说使用竖排版,如果掌握了内观诵读,每一句话在睁眼诵读的时候,就容易观到体内。

如果使用横排版,脑袋就会被字牵着跑了。我曾经讲过,西方的这种排版方式,那都是在左右摇脑袋,像是在不断否定作者的主意,充满了NO、NO、NO,只有自己是对的,自己就是一位批评家;而中国的行文方式是从上到下,阅读时需要不断上下点头,像是在认同书中讲得很有道理。

而且,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国的这种行文格式,即使阅读很长时间也不会疲劳,为什么呢?因为是在不断点头,点头促使颈部运动,带动了脑脊液的循环,下面的肾气和仓库里的储备,就会不停地被提升上来供给大脑。所以阅读中国的古文,上下阅读的时候不容易疲劳。

然而,西方横行的行文格式,是很容易产生疲劳的。因为人体内颈部左侧和右侧有两个动脉感受器,叫化学压力感受器,当这样左右摆头看的时候,两边的衣领会持续刺激颈部的压力感受器,通知大脑降低血压,人很快就会疲劳了。

有的人甚至拿着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使得人不会越读越精神。所以说,仅仅靠左脑思维出来的东西,常常不符合生命的真相,只有能够像祖先们那样确切地进行图象思维,才能够产生最符合自然宇宙真理的学问。

  待续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熊春锦:道解中医(四)——以道体悟中医

读懂《易经》《德道经》需要“修之身”

如果我们想真正读懂《易经》,真想理解老子《德道经》五千言,真想学会《黄帝内经》和中医,就必须先得“修之身”,实现这个“其德乃真”。首先认识体内的“”和“”,才能够读懂。

通过修身进入老子那种“虚极静笃”和《易经》当中所说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特殊状态,才能“感而遂通”,培养出自己的内文明。否则,就只能在中国根文化这座大厦的墙外打转,别想真正进门和登堂入室。

近代中国的学者猛烈地抨击祖先的经典,否定它们的作用,因为他们完全是左脑在作用于自己,而右脑根本没有丝毫的启动,所以没办法走进祖先的经典当中,于是只能够骂祖先。吃祖先、喝祖先,还要骂祖先,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所以我们在道解中医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些文化特色,而且要掌握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乃至世界都放弃了祖先们的大慧大智而进入了一种纯粹使用左脑思维来认识世界的路子。

德国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提出了一个学术观点叫“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期,包含着世界性的文明、文化、教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他说:2000多年以前,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不同地域的文明,这个文明影响到现在已经具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人类每一次文化复兴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性,全都必须回到源头上,在根文化的井泉当中汲取营养,然后再前进,才能创造出灿烂的辉煌。

中国的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柏拉图、犹太教的先知,他们所承传和创造的,都是内求法的文明和文化教育。像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是在冥思当中来破解迷惑,如果阅读他的原著,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我在德国讲学的时候,就遇到西方的一些学生提问:“柏拉图在冥思的时候,一大群学生围着他,都静静陪伴着老师,在那里傻呆呆站上半天或者一天,一动不动,那是在干什么?”

实际上,他就是进入了《易经》所说的“无思”、“无欲”,与天地相通、相感格,格物而致知进而达到一种“知至”的状态。使物被“格”,达成“物格”,完成一个“颠倒颠”。调用自己的右脑思维,抑制自己的左脑智能思维,这也叫“冥想”。

亚里士多德跟随他的老师柏拉图20多年,也进入不了冥思的状态,所以他走上了另一条路,就是通过自己眼耳鼻舌身的外求法去寻找答案,从而开创了西方的科学。

他留下了一句名言:“我爱柏拉图,但更爱真理。”中国人翻译的是:“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但他自己所得出的“真理”,在百年以后却被后来的科学界认定了85%都是错误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凭左脑思维来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当时的逻辑思维还不是非常严谨,分析手段和仪器并不完善,所以错误率极高,远远不敌苏格拉底、柏拉图那种内求方式的准确率。

内求法的分析、慧性文明和教育,都是在这个转折期、在轴心时代逐步地发生了丢失,在中国也是同样。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并没有得到真正道的方法,他晚年全力去研究《易经》才逐步地开悟。

这也说明,要想进入内文明,那就必须及早在体内进行修身实践,把握住最佳时期,不要等到仓库里面储备耗干了,等到骶骨里面先天真元、肾气肾水已经枯竭了,再去进行研究,那个时候就迟了。

为什么呢?因为下面都漏光了,没有先天肾气沿着脊髓进入大脑,营养我们的右脑和左脑同步进行共运,达到一种智慧同运的状态。

在世界的共性现象当中就可以发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他们在欧洲和亚洲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外求法智能文明。他们只用左脑达到一种文明的状态,来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

内求法的慧性文明和外求法的智能文明,从此就交互影响,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两者都是存在的,但是智能文明逐渐成了主流;而能够进入内文明状态的人越来越少,但也还是存在着,只是成了少数。

所以,社会上还有句广为人知的名言:“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用左脑思考而没有用右脑。

只要到社会上去看一看,左撇子占少数,在中国只占6%,在德国左撇子占27%。左撇子反映了一个什么内在生理现象呢?左撇子是在使用右脑。

在两千五百年前,从行文格式来说,可以说我们的祖先中左撇子占绝大多数,到了汉代以后才改为右手。

因为受地球运行空间变化的影响,人类普遍性地发生了只能使用左脑工作,而右脑处在一种抑制和休眠状态的现象,如果不通过修之身去主动开启,那么很可能这辈子右脑深层次的功能就与我们无缘,无法发生作用。

甚至有的人一生也只是使用大脑皮层在辛辛苦苦工作,只是左脑在工作,而右脑完全没有工作。

所以归纳起来,中国的历史非常完整地保存着这些历史的变迁的脉络,从伏羲的易道文化,到黄帝的法道文化,到老子的德道文化,然后就进入了轴心时代。

孔子的儒学文化,开创了智能教育的一个新时期,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玛雅文明揭示了这个秘密。

在玛雅文明当中,就曾经记载了整个地球和太阳系在5125年前至今的这个期间内,会进入银河系当中的夹角里面,就相当于在太阳系的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进入了子夜期,进入了深夜,伸手不见五指,黑乎乎的,然后才慢慢地又开始抬升,一直要等到2012年的12月,人类才能正式摆脱愚昧的智能时代,进入到一个慧性能够重新开启的历史时期。

这是玛雅文明已经记载和揭示的一个现象,只是要我们去发现一次。

最严重的子夜期,就相当于夜里的11点到半夜凌晨的1点。

这个时间区间当中,最严重的现象就发生在汉代。

汉武帝的时候,曾经有三个在山里面的修之身者,向他贡献了如何用内文明驾驭天下的方略,但是他却无法掌握,因为他的大脑已经进入纯粹的智能状态,无法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启动他的右脑;当然,这也和他仇恨祖母窦太后有关系。

他只想自己得到长生,而不愿意改变自己智能的局限性,并且,为了维护他的权利,他跟他的舅舅田蚡以及学者董仲舒联合起来,将黄老学说边缘化、异端化,进而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把孔子的思想也加以篡改,篡改成汉代的儒学,叫“改良儒学”。

在这其中,就大大地清洗了原来保存的《易经》、《黄帝四经》、老子的五千言和孔子原儒当中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

比如,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都是正确的走向,是回归到最初始大慧大智“〇”当中的教育方法,但在这个时候就被抛弃了。

到了宋明时期,改良儒学的理学也出炉了,这样教育就更加僵化了。

所以看得出,中国在历史上是逐步被西方列强所取代的,这与在文化教育领域中人们主动放弃根文化教育培养自己智慧的教育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蔡元培一声令下就把经典诵读完全砍掉了,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然而,东方人的素质和西方人的素质是绝对不同的,从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心理行为,东方人处在一种阴数之中,而西方人处在一种阳刚之中。

中华历史上,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向外侵略的这个可能性,不主动向外侵略扩张。然而,西方人喜欢扩张,西方人喜欢形体练习,而中国人喜欢坐在那里喝茶谈天。

当然,古代不只是喝茶谈天,我的老师就曾经提到过,在唐代的时候人们还保持着“半日静坐,半日应厅堂”的习惯,到后来才慢慢没有修身的方法了,但还是保持着一种柔化性的形体活动。

在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肢体运动上,都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这两种文化之间,如果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那就永远也赶不上西方的智能发展,因为我们丢弃了自己民族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就是要启动每个人的右脑思维,从文化教育到中医里面包含的知识都是为这个而设计的。

其实,每个人DNA里面含有的资源和信息都不是西方教育这个系统的内容。

如果我们主动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教育方法而全盘接受西方的教育方法,就很难迅速地赶上他们。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熊春锦:道解中医(三)

一、中医谈病论健康的基础

《易经》当中的卦象,充分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不要以为我们生命能量的来源仅仅是从口腔中吃进的食物,实际上我们生命精气神的营养还有另一个来源。

首要的来源,就是我们从父母身上继承一点、然后从0-16岁之间逐步储存的,我们祖先在中医古训当中强调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的先天本气,即先天肾气,也叫做真精肾水,它就藏在每个人的骶骨里面。

按照正常规律,女孩子14岁、男孩子15岁,体内的这个仓库开始开放而产生滴漏现象,真精肾水一滴滴地滴出来,调用仓库的储备。

按照正常生命现象,男性64岁时就把仓库存量消耗完了,女性49岁时也就把它消耗光了。

这是常规速度。还有一种快速的消耗,寅食卯粮,提前支出。现在社会都是快节奏,人们先天能量的滴速加快,消耗也自然加快。

就像人们常说的透支,在银行里面弄个卡,结果资金提前透支了。不到30岁的时候,头发就开始掉了还不到40岁的时候,牙也掉了,这都是一些透支的生命现象,说明我们仓库里面的储备不足了。

大家若是去过武当山就应当知道,武当山的山形结构很完美,就像一个乌龟和一条蛇盘在一起,这个结构实际上就暗喻着人体内左肾和右肾里的真精肾水,一阴一阳谓之道,构成了生命的本体性物质。

健康之本最要紧的就是抓住先天本气——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将这两点抓住,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这是中医把握生命真相的一个极其典型的特点。

这个特点,西医并不具备。西医主要是注重后天肉眼可见的这一部分,但中医是从本气这个基础上,来谈论健康和防治疾病。

二、现代西方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验证

中国文化从修之身而内观和慧观中发现、掌握生命的奥秘,在西方也同样获得了验证。面对这些修身得出来的结论,克里斯朵夫·巴特克就曾经说过:“《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吻合。”

也就是说,我们祖先们通过修身慧观所得出的结论,早就揭示了DNA的秘密。细胞内的双面螺旋结构DNA,这一点不仅《易经》里面揭示了,连老子五千言当中也揭示了,叫做“见素抱朴”。“素”,就是DNA的阴面;“朴”,就是DNA的阳面;而且,中间还有西方科学暂时还没有发现的一个中轴,老子把这个中轴命名为“众父”。

实际上,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的祖先对人体生命的观察非常细致、细微,跟现代西方科学高科技所发现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

64卦的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的64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碱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DNA上的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的384个阴阳爻吻合得严丝合缝,由此他们盛赞《周易》与最新的科学原理万般巧合。

真的是万般巧合吗?

并不是!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内观慧视和慧性图文思维当中,早就在自己生命体内发现了这些奥秘,并且还动态地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才内取之于身而应用于外,掌握了自然万物变化的规律,形成不同的计算公式。

这一点,我相信西方科学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明,证明真正的大慧大智就在中国祖先文化当中。

日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曾经感慨:“其实现代科学都是在验证中国祖先早就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是近代人没有去重视我们古代经典当中的记载,无法进行解码。

近代中国人已经丢弃了“修之身”,丢弃了主动培养自己的慧性图文思维能力,所以读不懂,甚至还要批判、抛弃,这是非常可惜的。但是,西方科学家却瞅准了这一点,在拼命地进行钻研。

举个例子,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在自传当中介绍说:“创造的正反和辩证逻辑体系源自于中国《易经》的启发。”他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他在晚年还感叹说,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够完全学透《易经》。

当然,他并不知道,按照自己那种智能学习方法永远也别想真正弄懂《易经》。单纯的智能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现代教育当中的一些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本无法接近老子、接近伏羲、接近轩辕黄帝。没办法接近!

因为走的是不同的路。就像一个坐标一样,现代教育方法是走的正线,而祖先们的教育方法是走的负线以及负正同步把握方向,所以我们现在这样就无法弄通祖先们的文化。

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期话题         

熊春锦:道解中医(二)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内观内求

中国古人认识生命,是在内求和慧性内观的情况下认识生命。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医学应用和各个学科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方案。

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提到了修身内求的各种不同境界,谈到了如何通过修身,使自己从庶人、普通老百姓达到一个贤人的境界;然后通过贤人的境界,来修持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达到以后,再进入到至人的境界;最后才是真人的境界。

所以有句名言,就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来学去,中国的文化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真人。

这个“真人”,并不仅仅是指真正的人,其中还包含着每人体内性命质量和品格的综合性提升,达到天人合一和内外光明的状态。

中医学习要求内文明。

中国根文化要求我们达到的内文明,在《易经》当中也同样是揭示过的。

例如,《易经》的《乾卦》当中就指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所谓的“见龙在田”,是指哪个地方呢?现在有人解释说是在农田里面,那是错误的。因为龙离不开水和云,一旦降落到农田里面,那么可能就是它的死期到了。

在中国的县志和历史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到,龙一旦降在沙滩、降在田里面,老百姓常常会挑着水去浇,等着下雨的时候到来,这个龙才能腾飞而起,消失于天空。

见龙在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每个人在修身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内丹田当中见到龙。

我们体内的三个丹田,需要用我们的精气神、用我们的意念和眼耳鼻舌身向内关注,使其能够达到一种返照而明的状态,产生“天下文明”。

这个“天下”,是指内天下,因为古代先贤通过反观内视发现,人的体内就是一个小的世界,是一个小的宇宙,是一个浓缩的全息宇宙空间,信息非常完美,所以称之为“内天下”。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也就指每个人体内的全息内景。

《易经·明夷》当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庄子》里面也揭示了“内圣外王”,也是解析了《易经》的这段话。

只要体内文明,能够看到龙之文而充满光明,这样对外部的观察就能掌握一种至道,掌握这个规律,并且能够以柔顺去顺应,并且把握其中的变化,而不是去“斗争”。

《黄帝四经》中有一个观点,叫“争而不斗”。很多事情不争不足以成功,但是一斗那就激化矛盾,事情就会转向反面。所以,道家最讲究要以柔克刚、以顺化逆,这就是内圣而外王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

在《大学》里面也提到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的同样是这个道理。

明明德”,前一个“”是智能文明、明白,后天的智识一定要明白自然的真理,明白前贤们和圣人们给我们揭示的宇宙自然真理。

我们只有掌握并认识到这个真理,才能够很好地进入我们自己的体内,达到一个内文明状态,掌握住内天下的光明。这是两个“”的不同意思。

德就是“一”,是宇宙本源性物质。

明德”,德是什么?简要而言就是“”,是宇宙本源性物质。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有了这个“”,那么天地就会天清地明。

体内也是这样的一个原理,宇宙当中充满着人们无法看见的本源性物质,在没有进入人体内之前称之为“”,进入体内跟器官组织结合以后就称之为“”。

德是先天大道和后天物器之间的纽带,和万物密不可分,所以老子在五千言的开篇,首先对德这一本源能量物质的朴散、消耗以及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进行了论述。

在亲民”,首先是要亲近我们体内的众生。

不要以为我们体内是一片死寂,我们体内有众多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心它们。它们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的身体和生命进行工作,共同构成我们生命的精神系统。

要主动用自己的内文明和内光明去亲近它们、关心它们、爱护它们,给它们主动提供精神的食粮,那么它们才能持久地为肉体而工作。

“在止于至善”,就是说,眼耳鼻舌身的行为一定要达到一种真善美,才能确保这个“大学之道”在体内的实现。

整部《易经》都是讲的“修身内求”

《易经》用最简易的语言、最简易的方法、最精炼的词句、文字,来揭示生命的真相和实相,让我们内取诸身,外取诸物,而达到天人合一。

它既是一部理论指导性的书,也是一部指导我们体内进行真实不虚实践的书,跟老子五千言的作用是一样的,是内文明与外文明和谐统一的教科书——可以说是一部教科书,只有修之身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

到了明朝的时候,大医学家李时珍能够读懂《易经》、读懂老子的五千言。

他曾经在《奇经八脉考》里面说过一句话:“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信不辜也!”只要相信、诚信,是不会错的。

具有这样能力的人,返观内察,返观内视而照察自己体内,是能够发现奇经八脉的,连十二道经络都能发现。

中国历史上的研究方法,与西方不同。

西方研究一个药物、一个生理功能,要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反复论证,经过大量案例的收集。

但是在中国,经络学说在历史上突然出现,出来以后就一直没有什么修改。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次成功性地观察到体内这些炁以及精气的传输路径和途径,一次就能定位,而且不容易被推翻和改动,这是内察和外部试验的差别。

西方的方式是反复地试验,排除各种假象,最后才取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中国的内求法常常是直接扑向最正确的答案,成为一种生命的实相和真理,将其加以提升出来,指导人们进行实践,这样就不会产生错谬。

所有内观、返观者,都是通过修之身返观自己的内身而实现的。在这里,李时珍就肯定了修道者有内观和内视的图文思维功能。

据历史史料记载,皇帝命扁鹊和御父两位大臣定脉经的时候,其中扁鹊就能够隔桓室而认五臓,即能隔着墙去透视别人的五臓。

这个特点,很多近代修身者都能够有这个体会,在晚上静坐进入佳境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能够观察到隔壁的人,哪怕地上有一根针都能看到,整个外部世界全部透明了,这就称为“道光之明”。

隔壁人睡的姿势、各种物器摆放的位置,都非常清楚,甚至远视街道上的人物形象都清楚明白,毫无任何障碍,连人体都成透明的,但又非常清晰。

近代人都能够通过“修之身,其德乃真”而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在古代,更有一大批这样的杰出人才出现。

这些能够细致入微深入到每个人体内、像观察透明物一样观察生命的人才,是他们创立了中医,提出了生命的实相和真相,构成了其中的医学原理。

这种观察在历史上就称为“慧观内视”。这种慧识内观结论,与眼睛的外观或者慧识的外观结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编辑·配图 | 樱子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熊春锦:道解中医(一)

第一部分  以道感悟中医         

“道解中医”的概念,来源于“岐黄源于道”这句话。

所谓“岐黄源于道”,源出于岐伯与黄帝对话所产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当中,展示和揭示了人的生命实相和真相,以及预防、治疗、健康之道。

《黄帝内经》这本著名的经典,是中国医学的初始宝典,可以说整个中医都源于《黄帝内经》。

但是,现代人对《黄帝内经》感兴趣的已经比较少了,能够读懂的人也少了,因为近百年以来,我们采用了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所以难以真正地读懂《黄帝内经》。

鉴于这个因素,我们就立了个命题,叫做:

以道感悟中医,

以道体悟中医,

修身而学习中医。

01
道学文化诞生了中医学

东方的文化和西方文化,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正像爱因斯坦所说,西方以实验证伪的方法来完成了他们的科学,但是中国人却完全没有走上这条路。

“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全都做出来了。”

这里面提出了一个疑问:中国人用什么方法实践?为什么没走上西方的科学发展之路,却能实践发现西方科技能够发现的一些现象?

其实,这条“中国之路”就完整地包容在《黄帝内经》、“老子五千言”、《庄子》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当中。

1973年湖南马王堆发掘出来的《黄帝四经》,揭示了中国研究生命、研究自然、研究万物的学习、教育方法和理论。

而且,近代西方正在接近中国祖先们所揭示的这个理论框架,非常想掌握中国祖先是如何突破西方模式而完成了这些研究的。

我们就借“岐黄源于道”和“道解中医”,对这个命题作一探讨。

我们中国的文明诞生于内文明。

请注意这个“内”字,为什么说中国的文明诞生于内文明?

这个“内”是体内的内、身内的内,这是一个分水岭,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文化、文明的产生是外文明,东方文明的产生是内文明;西方文明的产生是眼耳鼻舌身的外延,而东方文明的诞生是眼耳鼻舌身的内用,这是一个分水岭,一个明显的界限。

内文明在历史上孕育了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道学文化,道学文化诞生了中医学,所以说“岐黄源于道”,中医也同样源于道。

整个道学的框架、核心基石,主要是由伏羲的《易经》、《黄帝内经》与《黄帝四经》以及“老子五千言”,构成了中国古代道学文化的根和干;在此根干的基础之上,才展开诸子百家。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我们国内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文化,这其实是没有理顺两千五百年前“轴心时代”之前这三大文化的根基。

道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最高境界和共同的归宿,最终的归宿都应该归到道上面来。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理学等,都是从道德根文化大树当中长出来的枝干文化,包括医家文化、中医文化,都属于百家之一。

02
中华道学文化体系概貌

中华道学文化体系的概貌,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然后再来了解中医,才容易解析中医形成的原理和根源。

中华道学根文化,一是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是以易阐道,以一道阴爻和一道阳爻、以三个爻构成一个卦体,以三生万物的原理来揭示宇宙的真理;

二是成型于轩辕的法道文化,那就是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发掘出来的《黄帝四经》,是揭示修身治国理论和方法的一部著名经典,其内容主要是以道法论道、论治国、论修身、论齐家、论治世,所以简要称为“四经修治”;

三是成熟于老子的徳道文化。老子五千言帛书版的排序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要求人们在离道失德以后,要以德进道、以德证道。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整个道学根文化,叫三剑客也好,叫三驾马车也行,从根本而言,它们都是中国根文化的基础和发端,是中国根文化的井泉。

道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概况起来有三个:

第一个特点,是修身内求的文化教育;

第二个特点,是以慧性内文明为先导,慧智共用的教育;

第三个特点,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亲民爱生的文化教育。

这是道学根文化的特点,与后来出现的儒家文化教育思想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从文字的源流变迁当中发现,在历史转折时期轴心时代所发生的文字转折,说到底就是慧性文化和教育向智能文化和教育的转折,是轴心的转动。

我们要学习和了解中医,首先不得不了解中国的教育史。从文字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教”和“学”两个字。解析中国文字的时候,要注意到从右往左解析。

03
 “教”的演化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先写左边、再写右边,而且左侧也叫偏旁;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行文方式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

在古代,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一直都是采取一种右脑应用方式,使用右脑、调用右脑而使用左手来创造中国文化,我们通过研究古文行文方式和字体结构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特点。

中国的教育史,在最前期,可以说就是以两个“爻”为最根本的教育方法。说它是阳爻和阴爻也好,说它是道或道的动态变易也好,这个“教育”的“教”,最开始所传达的,是一个成年人在教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达到天人合一,明白天地的变易道理,这就称为“教”。

虽然字形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异,但是甲骨文、钟鼎文、篆文仍然保存着这个特点。包括在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里面,“教”的结构仍然是一个“爻”加一个“子”,然后是用手托着孩子们认识天道。

到了汉武帝时期,“教”的内涵才开始改变,变成以“孝”道教育为主。汉武帝的时候,将“教”字改成一个“孝”加一个“文”,并将其确定为国家教育方针。

这个变化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变成了仅仅出现在家庭的孝道和对皇帝的绝对服从,而丢弃了最早期的道学教育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教育。

“学”字,也是同样的原理。

最初“学”字的上边也是一道爻,两个人在一起交流,认识天地之道。后来,变成在房子里面,孩子们在学习学问。

一直到繁体字出现的时候,“学”字仍然保留着这样的象形表意。所以从字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教育就是修身的文化和教育。

中医的“教”与“学”,同样离不开“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过程,中医也是内取诸身、慧识和智识相结合的一门学问。但是,现在充斥我们整个世界的,却都是西医的学问。

西医纯粹是单纯的智能外求法,是外求法研究的一个结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西医的科学越来越发达,药物越来越多,然而疾病也同样越来越多,还是没有很好控制疾病的发生。

所以,如何发挥我们中医的优势来救偏补弊,来补救西医的不足,这也成了近代中医领域的一个课题。

例如,仅仅一个四环素,就使中国不少的孩子成为黄牙齿,但是当时却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副作用,而是在十几年以后才出现这种后果。

西医的很多弊端在早期他们自己没办法发现,但是应用自然疗法、应用中医的疗法,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风险,避免永久性的器官损害。

近些年来,西方民众已经逐渐开始发现西医治疗当中的弊端,而追求自然的治疗,这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向。

编辑·配图|樱子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心身准备为学习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

道医修身学公众号今天正式上线了。
开篇文章,我们刊载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当代道医学家、《道医学》一书作者熊春锦先生的短文《心身准备为学习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以飨读者。
道医修身学公众号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生命健康文化理念,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敬请留言,我们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文章中予以解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学中医和学道医叫做“童蒙学道医,孩子学中医”。干嘛让小孩子去学?在童蒙时代就能够学好道医,奇不奇怪?不需要多么高的文化,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师父,摸爬滚打到了十四岁就能够坐堂行医。为什么?靠的不是单纯的智识。
中国文化就是慧智双运型的文化,如果我们学习、实践老子的“”很多年还把握不住这个核心,不能返朴归真,那的确是难以论道,更不容易论医了。
道医和中医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适当的方法,就这么简单,不复杂。既不是背《汤头歌》,也不是背《濒湖脉学》,而只是去背诵老子《德道经》和《黄帝内经》。把这两部经典背熟了,时时处处不离经典,那你就是大医,就是道医,就是良医。
 
在道医和中医的学习当中,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心身准备最为良,水到渠成出道方”,就是一个心身准备。什么叫“心身准备”?观察万事万物一定要用心去格物,用身去格物,用心灵去交流。传统中医的四诊八纲也好,望闻问切也好,离开了身的准备,离开了心灵的交流,就没办法达到良医的水平和境界。
所以,在我们研究道医和中医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级、最初乘去学,要像个七八岁的孩童一样去学,用你的心去与病人的心相格物,用你心里面的善和正与病人的心进行交流,用你的心和病人体内的病进行交流,用你整个身体的场,或者你双眼的能量场,以及你语言声波的场,与患者的心和患者的病里边的内因、外因、本因“三因”进行平等的交流,你就会成为大医,成为良医。
怎么去训练?就在自己妻子的身上训练,就在自己丈夫的身上训练,就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训练,就在家里的桌椅板凳上去训练,就在家里养的花草虫鸟身上去进行试验,进行准备,就这么简单。
大家知不知道家里一张檀木桌子的能量场与普普通通一把铁椅子释放的能量场的差异?感格过没有?你真的从格物、致知到物格而知至过吗?你知道自己妻子身体左侧的能量场和右侧的能量场是什么样的差异吗?你站到自己妻子的左边舒服还是右边舒服?你格物和物格了没有?致知了没有?就这么简单,你的心要去交流,你的身要去体悟,这就是“心身准备最为良”。
当你能够体悟出自己妻子能量场的左右有什么不同,与你孩子之间有什么差异,跟父母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关系;你走到马路上,走到公园里,每一棵树的能量都能够分辨出来,并且在心里能够跟它成为朋友的时候,你在诊断上还会有问题吗?就应该没问题了。能分辨的时候,那还有障碍吗?那没有障碍。一切一切都如此。 
中国的文化看起来非常神秘高深,实际上她最简单、最容易,那就是老子所说的“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可惜,就是人们做不到也;故,人们非常可怜也。人们就是愿意用后天愚昧的智识,钻到复杂里面不肯出来也。这就是人的心智走上了一个歧途,方向错了。
道医和中医的学习的确很简单,就是学与习。这个“学”,就是“为学者日益”,学点有益的东西,学经典就最有益了。经典里面告诉你:众生平等;老子的道学里面告诉你:三元(源),三因。要把物元(源)、质元(源)、体元(源)这三元(源)弄得透透彻彻,桌子上一个杯子里面的三元(源)和一个茶壶的三元(源),都要去用心和身去格物而物格,然后达到致知,那才叫“学”。而且,还要扩展开来。
 
比如说,有位操持茶道的女士,她从人家泡出的一壶茶当中,能够辨出对方的身心健康、性格特点。你说她达到最高境界了吗?她没有。但是,她达到了道学的境界没有?她进入了。因为她能够体会能量的高低、正邪,起码在三元——质元、体元、物元当中,她把握住了。
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悟出一点道没有?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没有?在哪方面有道的体悟?有真正实践出来的体悟?我们要向这些方面去“学而时习之”,从别人的一点点体会当中,从人家的成功当中,去找到如何寻找自己的道。
所以,“身心准备最为良”这七个字,需要每一个道德文化实践者和道医实践者,真正地沉下心来,定下意来,认认真真地把它实践好。如果前面的“心身准备最为良”没有达到要求,还没有达到良好、优良,没有达到符合德善正的时候,那不叫准备好了。
你的心还不能慈悲对等和患者交流,还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医生,在施舍什么东西给人家、在救治人家的时候,那就没有达到“良”的状态;你的身尚不能体会疾病本因的疾苦和困难的时候,还不能算一个良医。所以,“心身准备最为良”这个目标实现了,就可以一指头把窗户纸捅破,因为道医可是至简至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热一寒谓之病。道医用针是太阳神针、太阴神针,两种针就解决了一阴一阳,对不对?那么用起符来呢?则是“雪山符”用之阳,用之热;“雷火符”用之寒,用之阴,很简单。
在用药上信手拈来,“汗”方治寒,“和”方治杂,都不复杂。再复杂一点,就把我们已经在使用的常道五行、化解五行、能量平衡去研究一番也就够用了。掌握好为什么五行一定会从金上面开始,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五运六气怎么样在变化,琢磨琢磨,把黄老文化的这些知识消化在肚子里。 
其实,我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了很多学生,但是他们看懂了没有?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因为心身的准备不行。心和身的准备没有达到“良”的状态的时候,想要把五运六气真正破解掉很难。常道的五行六运是怎么变化运行?非常道的五行六运如何进行深刻变化、扭转、调节平衡?
我们看古代人对德的提示,人们是因为离道失德,不愿意去提,觉得说自己缺德不好,就常常用五行来直接掩盖其中的德性品格和品质而来谈疾病;用五行的遁法、截长补短的方法等等来调节自己体内的不平衡,或者别的患者的不平衡,或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或者人与因果关系之间的不平衡。
说来说去,在素质上面,真正心身居于“道○”,用“徳一”把握阴阳,疾病不就是一热一寒嘛,还有什么?要么是从寒上面演化出去,分解开去,从这个寒分解到那个寒;要么是从热上面展开来,分解到这个热、那个热,演开来,都不离五行这个框框。
五行一把握,全部都在掌握中。什么八卦、九宫,再怎么变化,只要把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把握住了,这门医学就好学。从最根本上而言是至简至易的,就是要心与“人”相格,跟“○”相格,跟“无”相格、相交流,身体要去体会。
有的道医就有了体会。人家肩膀痛,她去一摸,马上自己就有一种虚脱感。为什么会这么明显?其实这一触之间,我们修身者接触病人的那一刹那间,病患之间是“三通”的。什么是“三通”呢?就是质元相通、物元相通、体元相通。
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良好的准备,这一联通以后发生的连锁反应不外乎三种:你能帮得了人家,人家感激;你真正帮助人家,患者欢喜,病因同样也欢喜,而质元也能得到化解;但当我们还没有达到强势的状态,而只是一种被动吸收感知的时候,那你当然就要当垃圾桶,就要难受。
所以,在道医的学习上千万注意不要搞得水上飘,不要像武打小说中那种水上飘,专门搞假的、搞浮的。那样的话短期还能混得了,长期就混不了的。所以,“心身准备最为良”,一定要准备好。
最初始的,就是最高级的;最基础的,就是最高级的;最根本的,就是最贴合实际的,就是最伟大的。平凡即是伟大,无执就是伟大。相信这一点,伟大是平凡造就的,高级同样也是低级积累成的。
我们智能的心把自己搞晕了,真正的道医、中医学习就是在点点滴滴当中,一滴水、一个嗅觉、一个触觉、一个眼神、某一根毛发的颤动当中去学会的,简不简单?细不细致?非常地细致,就是老子说的“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离开了这个“细”和这个“易”,别讲道医、中医。
真正具有中医和道医底蕴的人,绝对是一个谦谦君子,观察事物非常细微。是非常柔和的人,他不会像老虎一样,在大街上横着走。应该都经过“心身准备最为良”这个阶段的准备。这就需要想学好道医、中医的同仁,用好黄老文化这个平台去行道。
并不一定要每个人当神医,当大医,而是通过这项学习能够促进我们体悟道。有机会的话,我们还会通过这项技埶去积行累功,所以医就成了道家五技当中的首技。而且,作为一个道医,他的医术和方法多得很,有用针的,有用灸的,有用一杯茶的,有用一杯酒的,有用路边一根草的,都非常简易,至简至易,因为他把握了一阴一阳,把握了心身与患者以及患者体内疾病的格物到物格、到致知,产生了最简单的治疗方法,这就是道医。
 
版权声明:
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等资料,请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微信号:daoyixsx)。
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的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和微信公众号“道医修身学”所有。如涉侵权,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编辑|樱子

配图|樱子

             本期话题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
说明全谷物种子精华
其实最养人的身体!
但你知道《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意义吗?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别忘了点击在看支持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天德养神,地谷养形”,简单的说,即宇宙的道德营养着人们的精神,也就是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命体系统!

从《黄帝内经》的揭示来说:“德”并不仅是西方哲学简单定义的,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规范、只是一种品格、只是一种品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丢失了道德能量的滋养,我们也将失去身心健康!

(源自熊春锦先生对《黄帝内经》及《徳道经》总结的中医理论)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你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哦 

西班牙语《德道经》De Dao Jing出版

Dedaojing (Spanish Edition) (Spanish) Paperback – May 16, 2013

Una nueva traducción y comentario del clásico de Laozi desde la comprensión y la experiencia del budismo Chan (Zen). El libro incluye: texto completo en caracteres chinos y transcripción pinyin, seleccionado principalmente a partir de las versiones de Wangbi, Guodian y Mawangdui; traducciones literales al español; comentarios detallados línea por línea; diagramas; y una amplia explicación del sentido de cada capítulo en lenguaje llano y fácil de entender. Se trata por tanto de una obra muy útil como referencia y para acercarse al camino del Dào (Tao), surgido en China hace más de dos mil quinientos años pero de singular relevancia para todos aquellos hombres y mujeres contemporáneos interesados en descubrir su propia naturaleza pura.

Product details

Author: Shanjian Dashi

  • Paperback: 566 pages
  • Publisher: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May 16, 2013)
  • Language: Spanish
  • ISBN-10: 1477526927
  • ISBN-13: 978-1477526927
  • Product Dimensions: 7 x 1.3 x 10 inches
  • Shipping Weight: 2.6 pounds (View shipping rates and policies)
  • Customer Reviews: 4.8 out of 5 stars
说明: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

 

帛书《五行经》释解

书    名
简帛《五行经》释解 [1]
作    者
熊春锦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月
页    数
201 页
ISBN
9787511729132

内容简介

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 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

作者简介

编辑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简帛五行经文对照 1
第二部分 五行归正综述【综整】 23
1.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 24
2.楚简五行的重要价值 24
3.释读楚简五行的立足点 26
4.五行的本义和历史演绎 27
第三部分 经文释解 35
第四部分 结语 173
术语介绍 181
后记 193
参考文献 197
说明: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

《幼儿教育概论》——熊春锦

《幼儿教育概论》

 

前 言
德慧智教育文化是修身明德的文化,其理论是建立在修身内证、把握性命双重结构的生命真相基础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道德根文化的现代重译、解码、应用与继承。德慧智教育理论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与层级性,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幼儿教育概论》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德慧智教育理论基础、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纲目、德慧智教育核心方法——经典诵读。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德慧智教育理念当中根植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道德观、智慧观、学习教育观、三因学说与教育三理学;第二部分对幼儿教育的儿童观、教师观、环境观、活动原则等基本理念进行了全面论述;第三部分系统阐述了幼儿教育纲目,分别对幼儿生命能量发展规律、道德意识发展规律、慧识智识发展规律、前六识发展规律等展开分析,并具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第四部分则深入讨论了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实践要领以及八大特点。
德慧智幼儿教育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虽然在“幼儿教育纲目”当中分为六个项目进行讨论,在实际教育当中实为一体化:无论是德育与九识教育,还是九识教育之间,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难以明确分割。虽然分项讨论,但需要整体把握,不可割裂地理解。书中所举的案例均由现实的案例改编而来,其中人名均为化名。期望能够通过案例增加本书的通俗可读性,并从某一侧面给予读者点滴启发、引起思考。在此对提供案例的各位德慧智教育工作者、家长们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可作为深入研究德慧智幼儿教育理论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德慧智幼儿教师与正在实施德慧智教育的家长的理论指导用书。希望通过广泛的实践,集结并吸纳众多一线教师、家长的智慧与经验,使德慧智幼儿教育理论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幼儿教师,使更多的幼儿在德慧智教育中茁壮成长,在优秀的传统道德根文化的滋养下,创造美好灿烂的未来!

目 录
第一篇 德慧智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 道德观
一、人类生命的真相——性命双重结构
二、道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三、德的品格性与能量性
四、五德分析
五、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
六、道德能量的获取途径
七、能量与教育
第二章 智慧观
一、西方智力理论发展轨迹
二、生命的九识系统
三、人类的思维系统——“三心二意”
四、意识、智识、慧识的定义
五、“三心二意”的生理机制
六、以九识全系统为教育主体开发真正的智慧
七、慧性图文思维
八、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章 学习教育观
一、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德、慧、智的关系
三、教育的分类与历史演化
四、德慧智教育文化的特点
五、德慧智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六、人才次第定位
七、德慧智教育理念解析
第四章 三因学说与教育三理学
一、三因学说简介
二、教育三理学
三、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
第二篇 幼儿教育理念
第一章 儿童观
一、每个儿童都具备独特的先天禀赋
二、儿童具有强大的后天学习能力
三、儿童期的生命重演律
四、胎婴养虚与幼儿养性
第二章 教师观
一、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仁爱和信念

二、幼儿教师应掌握“助产婆”的教育技术
第三章 环境观
一、“上善治水”是幼儿教育环境设置的总原则
二、物相环境的创设
三、质象环境的创设
四、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
第四章 教学活动原则
一、德育为本的原则
二、慧性保护的原则
三、人天相应的原则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执中守一的原则
第三篇 幼儿教育纲目
第一章 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特点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特点
二、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的教育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人之初,性本善
二、幼儿时期的阴我意识心
三、幼儿道德教育原则
第三章 幼儿慧识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婴幼儿慧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幼儿的慧识与智识发展的理想模式
三、幼儿以慧识为主的思维与记忆特点
四、幼儿慧识教育原则
第四章 幼儿智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智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幼儿智识教育原则
第五章 幼儿前六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前六识的发展规律
二、幼儿前六识的教育原则
第六章 幼儿才艺教育
第七章 德慧智幼儿教育的效应
一、德慧智幼儿教育的五大效应
二、德慧智幼儿教育效应差异的三因分析
第四篇 德慧智教育的核心方法 —— 经典诵读
第一章 经典诵读是中华道德文化复兴的必修课
一、经典诵读是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
二、《易经》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三、经典诵读教育是道德文化复兴的保障
第二章 经典中的文字特点与效用
一、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古文行文格式的生理效用
三、文言虚词的生理效用
第三章 经典诵读的 “音” 和 “声”
一、“声”和“音”的概念
二、“音”的本质特征
三、 经典诵读的钟敲磬响原理
四、经典诵读的“S玄曲波”韵动原理
第四章 经典学习的实践要领
一、经典的概念与分类
二、经典学习的方法
三、经典学习的次第
第五章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提升慧心灵质
二、具备“声”与“音”的复合生理功用
三、用质取音,不求甚解
四、以《德道经》诵读为主体
五、四言绝句体音韵
六、具备高质量“音药”的生理效用
七、以声音双传导激活慧焦
八、保护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双系统
后 记
爱是教育的起点

五藏
情志
五德
五毒
无色
生命 数字 4 3 8 1 6

 

 

通过上表知晓五德教育的根本。《德道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

 

每个人先天禀赋不同,从出生(阳历生日数字)可判断一二,缺少那个数字,先天对应的藏器就弱,即缺德,对应的五德就不全面,有偏失。人如果顺应这个偏性,人之道,那么少的继续少,多的更多,更加偏失,进而影响健康、性格,乃至命运。后天教育之道在于了解学生的偏性,顺应天道,因势利导,弥补五德缺失,使之均衡,则健康、性格,乃至命运至少不偏。

说明: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