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宗的门神!

【道德知音】 微信文章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贴门神的习俗,门神是汉族民间传说中守卫门户的神。每到农历新年,人们将门神像贴于一左一右两扇门的门心上,赋予其驱邪避鬼、护卫家宅、保护平安、提升功利、施予吉祥等美好的寄托。

流传至今,中国最有权威性的四大门神是:尉迟恭(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神荼与郁垒。

在历史小说《隋唐演义》里,很多人听说过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的故事,对于传说中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却鲜少知晓

《山海经·海外经》记载:“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朔。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意思是:“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当鬼怪邪神偷桃子的时候,神荼郁垒就会用芦苇编的草绳绑住他们,用桃木做的弓箭射之,然后扔到山上喂老虎,保卫了桃树的安全。”

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邀请他俩穿越时空,长久照顾看护千家万户,并保证人们在年岁时祀奉两位门神,以表达感恩酬谢。

后来,人们画了神荼郁垒的画像,或者在桃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挂在门上,并挂上芦苇绳,希望一旦有凶鬼出现,神荼、郁垒二神即抓之喂虎。

晋代干宝《搜神记》佚文也有记载:“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

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民间认为桃多子多福,既是长寿的象征,也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而老虎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老虎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

时至今日,人们除夕之时仍然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

汉代以后,人们大概因为久困于意识哲学文化之中,文化与思维开始出现了断层,神荼和郁垒似乎已不那么能够满足意识欲望的迫切需求,

因此,就让他俩在门神文化中下岗了,继而对人间修身有素而去世者的“神”进行考核,让他们上岗担任门神。

《燕京岁时记》载:“门神皆甲胃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但谓之门神可矣。”

这段话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门神演化到后来,就不再固定是神荼郁垒,还是秦琼、敬德了,只要能驱鬼镇邪就谓之门神。

唐代就出现了罢免神荼、郁垒之职的现象,而由钟馗一个人接替了此职。

(钟馗)

《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到了天宝年间,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临潼骊山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梦见一相貌奇伟之大汉,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后,将其吃掉。大汉声称自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唐玄宗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又重新意识到守门是大事,不建立团队不行,于是把在唐朝时就已经故去的秦琼和尉迟恭同时请了出来,加入了门神文化的团队。

(秦琼秦叔宝)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六院三宫夜无宁刻。太宗惧,以告群臣。叔宝奏曰:“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加聚蚁,何惧小鬼乎! 愿同敬德戎装以伺。

太宗准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怒髪,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云。”

这段故事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群臣。

大将秦琼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

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念及他们彻夜辛苦,于是吩咐画师,绘二将军真容贴到门上。以画代人,倒也顶事,邪祟自息。

从此民间就仿效起来,秦叔宝、尉迟恭也就成为“门神”了。

从此,在意识哲学文化中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中国门神文化的团队建设欣欣向荣,扩编迅速。例如,温峤、岳飞二位元帅以及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人都光荣受邀,连青龙、白虎也加入了编制之内,上岗值勤。

随着门神队伍的扩编,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也逐渐被人叫错了。

现在大部分人一定是把“神荼郁垒”读作(shén tú yù lěi),其实我们都念错了正确的读音是神荼郁垒(shēn shū yù lǜ)。

最初这四个字的写法也跟现在不一样,是神荼鬱壘,后世把“鬱壘”简化成“郁垒”,也就读成(yù lěi)了。

最后定稿的《国语辞典》中,把“神荼郁垒”定音为(shēn shū yù lǜ),大家可不要再读错了哟!

为什么现在的大部分人都把门神错叫成神荼郁垒(shén tú yù lěi)了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人们讲究的是简单、方便、快捷,已经养成的习惯不会轻易去改变。只要按照字本身的读音来读是对的,即使叫错了名字也觉得无所谓。

反正两位门神也不会在你进门时叫住你说:“小伙子,我俩给你当保安,你连我俩名字都叫错啊,太不够意思了吧?!”

不过想想人们也确实不礼貌,两位前辈屈尊为我们当“保安”这么久了,不发工资让其免费看家护院就算了,名字也叫不对真是不应该啊。

神团队分为三类,各定其名,分为文门神、武门神、福门神三类。

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

 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

 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

人类强行一纸调令,生拉硬拽,就把诸神“押解上岗”,替人们充当家庭传达室的“老大爷”,过年也不祭祀感恩酬谢他们,一切全都要最大化地为利己的效益服务,实在令人唏嘘。

近代则更加离谱,花鸟虫草、婴儿美女、肥鱼壮牛全都上岗。

真正的门神是神荼郁垒,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淡忘了。

由意识主导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将目光过多地聚集在了“利”之一字,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应该重拾本民族传统文化,让敬畏与感恩重回我们的心灵深处,才能避免“利令智昏”与“欲令智昏”,开启“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尢”的美好人生!

文:云子据熊春锦先生《恭贺新春话过年》一文改编

图:清水荷  弦音

编辑:弦音  心赴无极

排版:清水荷

上善若水VS上善治水——一字之差见正真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最喜欢的就是老子的这句名言“上善若水”,很多人也都把上善若水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这是一种哲理性的启示,让大家向水的品性学习。

但我们如果从逻辑上来分析的话,这句话也是存在瑕疵的。我们知道,既然有能够润泽万物、处下不争的善水,那么就肯定有恶水。

比如,今年的洪水灾害格外严重,洪水给很多城市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洪水猛兽的品性肯定不是我们仿效的对象。

再比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不仅不能学习效法,而且还必须净化处理达标之后才能排放。

又比如,被细菌、病毒、重金属、化学物质、农药、寄生虫卵等等污染的水以及变质、腐败、过期的水,我们不仅不能喝,甚至还要避免用皮肤去接触。

需要远离这些有害身体健康的水,那么我们就更不能学习这类水了。

所以说,上善若水这种说法是具有局限性的,是片面的。老子被赞誉为通于大道的圣人,怎么会说出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话呢?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老子的原话并不是这样的。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甲本中,老子说的并不是上善若水,而是上善治水。

上善治水
上善治水

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境界高低立刻就不一样了。

老子为什么要说上善治水呢?

因为水对我们人类生命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水被称作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水体覆盖。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水对人类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物质,人体水的比例占到人体重量的70%左右。

人体内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以水作为介质进行的。

如果人体内没有水,那么生命所需的养料、氧气、激素能没有办法吸收和运输,代谢产物也没有办法排出,这样人的生命就没有办法延续。

在不摄入任何水分的情况下,人体最多只能坚持3天左右。但如果只喝水,不吃东西,人体可以坚持到一周左右,有的甚至能够坚持到半个月。

而且人体内水的含量还与人体的生命力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在生长迅速、生命力非常旺盛的婴幼儿阶段,体内的水分占到了大约90%;

在生命力比较旺盛的少年儿童阶段,体内含水量在80%左右;到了成年人阶段,体内含水量会降到60%到70%的样子;

而到了老年阶段,体内的含水量就只有50%左右了。

水对人类生命如此重要,所以,老子抓住关键重点,提纲挈领地指出要上善治水。

《说文解字》当中说,上,高也。上与下相对应,上指事物高的一面。遵从、顺应、符合道与德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是上。

善,吉也。善是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

因此,善的本义就是指吉祥。

德道经
德道经

上善治水的意思就是说,运用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的方法,整修治理一切水。

这里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中的水,也包括了人体内各种形态的水。

自然界的水被称作为是生命之源,人体内的水分占到了70%,而中医又把人体内的肾水元气称作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因此,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实际上就是为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和提升人体健康水平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治理原则。

上善治水的治理原则实际上也是具有普适性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

我们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广泛应用。

上善治水这四个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解决问题的上善的办法是先治水,而另一层含义是,治水要采用上善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不要被看得见、摸得着的液态水束缚住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还可以把水拓展为一切具有水属性特征的事物。

因此,老子上善治水的治理原则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问题中具有水属性特征的因素,并且要运用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的方法去进行治理,这样才是最长治久安的方案。

当然,上善治水并不是说除了水以外,其他的因素就不重要,不用去关注和解决,只是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一个轻重缓急的先后排序。

上善治水是老子对生命进行深刻观察所得出的一部极其重要的生命治理方法论,在德慧智的教育理念中,其实核心也就是抓住人体内的水环境进行上善治水。

最为基础的方法就是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乐治对生命之水进行治理,通过乐治的韵动改善生命之水的状态和质量,为改变生命的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提供良好的体内水环境。
乐治韵诵正是因为抓住了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进行上善治理,所以才会表现出德、慧、智、康、美的特点。
参考书籍:熊春锦著《东方治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文:无痕

图:刘述纪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分享留言与评论

Image

道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

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

《幼儿教育概论》——熊春锦

《幼儿教育概论》

 

前 言
德慧智教育文化是修身明德的文化,其理论是建立在修身内证、把握性命双重结构的生命真相基础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道德根文化的现代重译、解码、应用与继承。德慧智教育理论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与层级性,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幼儿教育概论》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德慧智教育理论基础、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纲目、德慧智教育核心方法——经典诵读。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德慧智教育理念当中根植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道德观、智慧观、学习教育观、三因学说与教育三理学;第二部分对幼儿教育的儿童观、教师观、环境观、活动原则等基本理念进行了全面论述;第三部分系统阐述了幼儿教育纲目,分别对幼儿生命能量发展规律、道德意识发展规律、慧识智识发展规律、前六识发展规律等展开分析,并具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第四部分则深入讨论了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实践要领以及八大特点。
德慧智幼儿教育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虽然在“幼儿教育纲目”当中分为六个项目进行讨论,在实际教育当中实为一体化:无论是德育与九识教育,还是九识教育之间,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难以明确分割。虽然分项讨论,但需要整体把握,不可割裂地理解。书中所举的案例均由现实的案例改编而来,其中人名均为化名。期望能够通过案例增加本书的通俗可读性,并从某一侧面给予读者点滴启发、引起思考。在此对提供案例的各位德慧智教育工作者、家长们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可作为深入研究德慧智幼儿教育理论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德慧智幼儿教师与正在实施德慧智教育的家长的理论指导用书。希望通过广泛的实践,集结并吸纳众多一线教师、家长的智慧与经验,使德慧智幼儿教育理论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幼儿教师,使更多的幼儿在德慧智教育中茁壮成长,在优秀的传统道德根文化的滋养下,创造美好灿烂的未来!

目 录
第一篇 德慧智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 道德观
一、人类生命的真相——性命双重结构
二、道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三、德的品格性与能量性
四、五德分析
五、人体生命能量的发展规律
六、道德能量的获取途径
七、能量与教育
第二章 智慧观
一、西方智力理论发展轨迹
二、生命的九识系统
三、人类的思维系统——“三心二意”
四、意识、智识、慧识的定义
五、“三心二意”的生理机制
六、以九识全系统为教育主体开发真正的智慧
七、慧性图文思维
八、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章 学习教育观
一、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德、慧、智的关系
三、教育的分类与历史演化
四、德慧智教育文化的特点
五、德慧智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六、人才次第定位
七、德慧智教育理念解析
第四章 三因学说与教育三理学
一、三因学说简介
二、教育三理学
三、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
第二篇 幼儿教育理念
第一章 儿童观
一、每个儿童都具备独特的先天禀赋
二、儿童具有强大的后天学习能力
三、儿童期的生命重演律
四、胎婴养虚与幼儿养性
第二章 教师观
一、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仁爱和信念

二、幼儿教师应掌握“助产婆”的教育技术
第三章 环境观
一、“上善治水”是幼儿教育环境设置的总原则
二、物相环境的创设
三、质象环境的创设
四、促进家庭环境的优化
第四章 教学活动原则
一、德育为本的原则
二、慧性保护的原则
三、人天相应的原则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执中守一的原则
第三篇 幼儿教育纲目
第一章 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特点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特点
二、幼儿生命能量发展的教育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人之初,性本善
二、幼儿时期的阴我意识心
三、幼儿道德教育原则
第三章 幼儿慧识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婴幼儿慧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幼儿的慧识与智识发展的理想模式
三、幼儿以慧识为主的思维与记忆特点
四、幼儿慧识教育原则
第四章 幼儿智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智识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幼儿智识教育原则
第五章 幼儿前六识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
一、幼儿前六识的发展规律
二、幼儿前六识的教育原则
第六章 幼儿才艺教育
第七章 德慧智幼儿教育的效应
一、德慧智幼儿教育的五大效应
二、德慧智幼儿教育效应差异的三因分析
第四篇 德慧智教育的核心方法 —— 经典诵读
第一章 经典诵读是中华道德文化复兴的必修课
一、经典诵读是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
二、《易经》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三、经典诵读教育是道德文化复兴的保障
第二章 经典中的文字特点与效用
一、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古文行文格式的生理效用
三、文言虚词的生理效用
第三章 经典诵读的 “音” 和 “声”
一、“声”和“音”的概念
二、“音”的本质特征
三、 经典诵读的钟敲磬响原理
四、经典诵读的“S玄曲波”韵动原理
第四章 经典学习的实践要领
一、经典的概念与分类
二、经典学习的方法
三、经典学习的次第
第五章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提升慧心灵质
二、具备“声”与“音”的复合生理功用
三、用质取音,不求甚解
四、以《德道经》诵读为主体
五、四言绝句体音韵
六、具备高质量“音药”的生理效用
七、以声音双传导激活慧焦
八、保护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双系统
后 记
爱是教育的起点

五藏
情志
五德
五毒
无色
生命 数字 4 3 8 1 6

 

 

通过上表知晓五德教育的根本。《德道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

 

每个人先天禀赋不同,从出生(阳历生日数字)可判断一二,缺少那个数字,先天对应的藏器就弱,即缺德,对应的五德就不全面,有偏失。人如果顺应这个偏性,人之道,那么少的继续少,多的更多,更加偏失,进而影响健康、性格,乃至命运。后天教育之道在于了解学生的偏性,顺应天道,因势利导,弥补五德缺失,使之均衡,则健康、性格,乃至命运至少不偏。

说明: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系列教材已经出版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相关教材也相应出版发行。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系列教材共有8套,2018年计划出版前4套,2019年计划出版后4套。2018年8月17日印刷第一册即第一套,预计8月27日入库。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第一册基本信息
书号: ISBN 978-7-5132-5089-4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开本:1/16
主编:熊春锦 张其成
前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之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文化既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又是开启青少年智慧的金钥匙。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和“传播中医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有关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德慧智教育教材编委会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的专题研究、一线教学以及试验推广,并编写了中华德慧智生命教育系列教材之《中医药文化与健康》。
本套教材内容涉及中医药文化的历史、理论、实践方法和作用,融知识性、实践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多角度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蕴藏的生命奥秘。
本教材的编写,始终把握中医药文化与生命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医道传奇、东方视角、生命奥秘、经典传承、中医实践、养生保健、运动健身和中医品堂八个单元来构架教材体系,力求充分体现中医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合致中的整体思维观和哲学智慧,让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和生命健康有全方位的了解,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本套教材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文练结合,寓教于乐,适宜于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本套教材还设计了“说一说”、“背一背”、“读一读”、“画一画”、“猜一猜”等练习板块,链接了一些中医药经典、中医药歌诀等。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恪守严格的专业标准,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而且邀请了中医药专家和一线中医药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共同讨论,反复斟酌,几易其稿,以保证教材质量。为体现中医药文化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特色,编委会从主题思路、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表现形式的创意,都力求在传承中创新,精益求精,但其中仍然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前四册(8本)目录

第一册(上)目录
第一单元医道传奇………………………………………..1
  第一课人文始祖——伏羲………………………………..4
  第二课人文初祖——黄帝………………………………..4
  第三课千古神医——扁鹊………………………………..7
  第四课中医医圣——张仲景………………………………9
第二单元东方视角………………………………………..11
  第五课十二生肖与十二月份………………………………12
  第六课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14
  第七课十二节与十二气………………………………….17
  第八课十二经脉……………………………………….19
第三单元生命奥秘……………………………………….20
  第九课脊柱………………………………………….21
  第十课脊柱上的重要穴位……………………………….22
  第十一课脊柱的功劳…………………………………..24
  第十二课脊柱与二十四节气……………………………..26
第四单元经典传承……………………………………….28
  第十三课论大医习业第一……………………………….29
  第十四课上古天真论(选读一)………………………….31
  第十五课上古天真论(选读二)…………………………..33
  第十六课上古天真论(选读三)…………………………..35


第一册(下)目录
 
第五单元中医实践…………………………………………….1
  第十七课望诊……………………………………………..1
  第十八课闻诊……………………………………………..4
  第十九课问诊……………………………………………..7
  第二十课切诊……………………………………………..9
第六单元养生保健……………………………………………11
  第二十一课春季养生……………………………………….12
  第二十二课夏季养生……………………………………….14
  第二十三课秋季养生……………………………………….17
  第二十四课冬季养生……………………………………….19
第七单元运动健身……………………………………………21
  第二十五课传统趣味健身运动………………………………..23
  第二十六课金鸡独立稳又正………………………………….25
  第二十七课梅花韵拍穴位认识………………………………..27
  第二十八课梅花韵拍操……………………………………..29
第八单元中药品堂……………………………………………31
  第二十九课神农尝百草……………………………………..33
  第三十课软黄金冬虫夏草……………………………………36
  第三十一课补血良药——当归………………………………..39
  第三十二课补气第一——黄芪………………………………..41